戒掉焦慮成癮,擁抱正向的自己~《鬆綁你的焦慮習慣》嘉玲和凱宇的對談|【有聲書評】
00:00:00 「焦慮」是如何形成?
「焦慮」的原始情緒是「恐懼」
面對恐懼,我們通常會有打、逃或僵住的反應,大腦長出前額葉皮質(負責思考、判斷)後,我們則可以預先知道,恐懼可能發生的前提、場景,但是若前額葉接收到的資料不精確、負載量太大,就會讓人產生焦慮。
→ 網路世界一直在提醒我們「你還有很多不知道的事情」,可能與現代焦慮人數越來越多有關。
富裕國家焦慮症的人比較多,因為開發中國家和貧窮國家,只需要為生存焦慮煩惱,有明確性的指向,但當你不需要為生存擔憂,任何事情都可能引發你的焦慮。
00:09:46 無止盡的「焦慮」循環,該如何面對?
當你下意識告訴自己「不要焦慮」、「沒事的,你很好」,只是在跟前額葉說話,對原始情緒沒有幫助。
疫情期間,我們會擔心自己酒精噴得不完全、不亂摸東西,但如果你一直在思考,自己有沒有摸臉、摸眼睛,就會陷入「我到底有沒有摸」的焦慮行為。此時可以問自己「可以確定的狀態」,如:「我上次洗手是什麼時候」,如果剛洗完,你就可以安心;如果還沒洗,現在去洗就能讓你有確定感。
→ 面對焦慮,我們太常靠前額葉思考,但焦慮是「過度思考」的結果,不想卡在思考狀態中,要標定具體的行為、檢查點以克服焦慮。
看見自己焦慮時的狀態:觸發 ─ 行為 ─ 結果
作者Judson Brewer的患者,表示他在過去的一兩年內,曾在高速公路上恐慌發作,讓她沒辦法開車,又在吃壽司時突然覺得自己對魚過敏,焦慮到必須馬上離開餐廳。
患者解決焦慮的方法是吃東西,雖然可以短暫麻痺自己,卻影響到身體健康,也沒能真正解決焦慮問題。後來作者幫助患者,發現他焦慮時的行為策略,瞭解自己的行為鏈條後,就又有辦法自己開車了。
患者解決焦慮的方法是吃東西,雖然可以短暫麻痺自己,卻影響到身體健康,也沒能真正解決焦慮問題。後來作者幫助患者,發現他焦慮時的行為策略,瞭解自己的行為鏈條後,就又有辦法自己開車了。
-
觸發點:感受到焦慮
-
行為:吃東西
-
結果:把注意力從焦慮的事情上移開一陣子
面對焦慮的第一步
-
先認出會讓你焦慮的事情、觸發點有哪些,並看見自己接收到訊息後的反應
如果你只是一直擔心、一直想,就會自己去腦補、覺得自己「有在做事」,心理上認為自己有在因應自己的焦慮,卻沒有去瞭解「結果」,最後可能造成憂鬱。
帶著好奇心反觀自己的行為和身體
大家都知道抽菸對身體不好,但有菸癮的人,看再多生病的照片都沒有用。作者訓練人戒菸的方式,是讓他們「專心地」抽更多菸,患者此時會突然發現菸很臭。
-
順著人性,「慢一點」感受自己的身體、覺知自己在做一件事情時,你真正的狀態是什麼
00:24:50 從焦慮看你屬於哪一種性格?
《鬆綁你的焦慮習慣》書中,有測驗可以執行,在覺察自己的行為時,可以判斷我們的反應性格,是屬於「打」、「逃」或是「僵住」,並且反映我們是樂觀的人、有邏輯的人或是隨和的人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