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心理學遇見宗教,重新理解生命的苦~《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》嘉玲和凱宇的對談|【有聲書評】
00:00:00 嘉玲透過《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》回顧經歷
嘉玲意識到自己過去「一直找事做」的習慣,表面上很獨立、有效率、有執行力,實際上是透過「做事」,忽略自己的「感覺」與「需要」(如:需要「控制」)。
00:11:30 喚醒你的意識、面對你的創傷
《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》:覺醒一直藉由「苦」在呼喚我們
「覺醒」、「改變」可能以任何方式召喚我們,在任何時候,這種召喚最明顯的部分或許是一種很深的抑鬱—日漸感覺到佛陀所說的「苦」這個真相。佛陀理解到的苦並非只是痛苦或不適,苦—梵文所說的 dukkha—是我們經歷的事物中,感覺到一種根本的不足(unsatisfactoriness)或無謂(pointlessness)。
-
很多事情一開始覺得很有意義,於是投入很多時間跟精力去做,後來覺得空洞不足,我們會突然停下來問自己:「幹嘛要這麼辛苦」
→ 生命終將開始堅持於『我們必須面對自己,承認自己給了自己,很多的限制跟束縛』。
自性(Self)
自性是我們內在「完整」的原型,可以為我們推展生命。然而,這一股力量產生的結果並不一定是美好的,這一股追求「完整」的力量會製造一種幾近難以忍受的壓力,要我們突破,進展到另一層存在方式。這往往會讓我們崩潰。
↓
「流動」才是「改變」必要的形狀
關鍵之處在於把自己「逐出」原本熟悉的一切,進入狀況不定的過渡地帶,在這樣的地方,我們會失去自己原有對自己的感覺。我們可以因為生離死別等外在因素的強迫,也可以自覺、主動的展開這一趟旅程。
面對自己「內在的匱乏感」:時常看著自己的煩惱
-
故事都是從煩惱開展的(如:國王病了、土地長不出東西、王國裡有猛獸…),而治療也從這個根本長出來
當你已經不太需要用所有的力氣,來證明你可以活下來,你會突然發現自己內在的世界,有些一直該處理而沒去處理的東西。
00:18:56 你的執著,就是讓你痛苦的開始
《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》:依戀修行(靈修)本身也是一種執著
作者羅布‧普瑞斯有位個案,是中產階級女性、患有嚴重憂鬱症,但她笑口常開,且一直表現出靈性積極的美好,任何苦難都被她描述得更有靈性、更積極、更肯定。碰上本質上應該痛苦的事情,她會覺得是好的;她經常談到愛與光明,認為自己遭遇到的一切,都是為了考驗她,同時也否認自己內在的掙扎,並以靈修為藉口解釋。個案表面上追求光明與超越,事實上是以此掩蓋內心更深的創傷(無法接受自己的陰暗面)。
「學習」對嘉玲來說是舒適圈,大家也說她的學習速度很快,於是她自己也認同了,但一旦認同,就很容易變成人格面具。嘉玲發現她的學習,常常建立在「某個能力不足」,或是「想要拿掉某個不夠好的自己」,而不是「真心喜歡這個東西」。如果學習的動力是基於一種匱乏,無論學得再多,還是會處於一個匱乏的位置,並且帶給嘉玲很大的壓迫,因為無法用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做決定。
→ 《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》:「佛教其實很實際,你必須承認自己的心就是苦的肇因;變化自己的心,就得解脫。」
「解脫」(liberation)不是指逃避正常生活,而是因為認識到生命的本質。根本的改變,是我們看待生命的眼光,而不是逃避自己的人生。以這個觀點來看,我們不能逃避身體與情感經驗。
00:27:11 覺察、接受你的內心陰影
《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》:無我不是沒有自我,是沒有我執
-
心理學:「我」還是很重要,沒有自體的概念,就沒辦法跟客體互動,也沒辦法透過你與他人的互動,回頭充實自己
-
佛法:「無我」不是沒有自我,而是沒有「我執」,所有讓我們痛苦的,不是因為是「我」,而是你對於「自己是誰」的依戀、執著
苦=依戀(緊抓著)+執著(沒有其它)
-
我們「收縮」(contraction)在自己的身分感裡,一個人苦的程度,和他收縮的程度有直接關係
作者有次在在廚房貼磁磚,本來有一套計畫,要按部就班地執行,但他突然發現磁磚不夠用,於是有人建議他可以怎麼做,他便立刻感受到自己「收縮」,因為他不想接收這些聲音,好像要他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,並且沒有轉圜的餘地。
嘉玲、凱宇接受自己的內心陰影
嘉玲童年的分離焦慮,造成她現在的獨立,但她也發現,當一個人讓她感到不安,表面上她會反過來照顧對方,底層卻是對對方感到不相信、不需要。承認內在的陰影後,嘉玲才能有意識地,找回自己過去丟掉的溫柔、天真。
※ 從榮格的角度,看負責任的單親家庭:單親媽媽必須「成為爸爸」,所以變得強悍、堅強,因此母性與女性能量會變少;單親爸爸必須「成為媽媽」,要展現照護、細膩的狀態,因而丟失了原本性別的能量。
凱宇過去給人的直覺感受,是強悍、有能力的,但當他接受自己脆弱的部分後,更多人看到他溫柔的一面。不再假裝自己很強大時,才能真正變得強大。
延伸收聽:
00:42:42 「覺」以致用
覺:學著「看見」
-
因為我們終歸要回到真實生活,如果沒有「看見」,我們可能只會活在「世界跟我們作對」的狀態
-
先不用急著一定要做什麼,因為「看見」,本身就是一個莫大的成就、最好的承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