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行為好好玩#36】一樣的話,換個順序感受差很多

1511148_800090030004923_1551413263_n

(圖片來源:自由時報)

如果把行為的理解放寬一些,我們選擇自己說話的順序,也是創造他人感受的關鍵。 就拿最近蕭敬騰的例子來說吧! 據新聞報導指出,蕭敬騰將無酬參加中國春晚節目,引發外界批評台灣歌手有了對岸市場,就忘了家鄉歌迷。

我們看看蕭敬騰怎麼說的: 「其實在台灣也不見得有酬勞阿,很多工作不一定要看酬勞做嘛」 這句話有什麼問題?給你什麼感受?當蕭敬騰先說「其實在台灣也不見得有酬勞阿」,是不是讓你有一種「計較」的感覺,所以一樣沒酬勞,當然選市場大的啊! 於是接下來的「很多工作不一定要看酬勞做嘛」,背後想傳達的意思就會被忽略,甚至是負面放大。 果然是有了對岸市場,就忘了家鄉歌迷,是不是很容易有這樣的感受?

如果換個順序,這樣說: 「很多工作不一定要看酬勞做嘛,其實在台灣也不見得有酬勞阿」 給自己幾秒中感受一下,有沒有不一樣的解讀? 當蕭敬騰把「很多工作不一定要看酬勞做嘛」,感覺起來像是在表示,有比酬勞更重要的事,可能是意義還是什麼的,至少不是唯利是圖。 這樣的感受在你心裡定調後,後面的「其實在台灣也不見得有酬勞阿」,就比較容易被理解成,不管在對岸還是台灣,蕭敬騰對工作的態度都是一樣的。 如此輿論的方向就比較容易朝向正面詮釋。

你選擇說話的順序,會決定別人的感受,特別是「第一句話」。 這跟「第一印象」是一樣的,當我們給人正面的第一印象,接著的訊息就比較容易被正面詮釋。 很不幸的是,如果「第一印象」是負面的,接下來被負面解讀的效應往往卻被「加倍奉還」!

馬克吐溫不早講過:即使閉起嘴看起來像個傻瓜,也把開口讓人家確認你是傻瓜來的強。

所以開口前,還是慎重一些吧!

 

行為溝通專家/裘凱宇
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