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音專區
2025-10-14
在職場上「領多少錢,做多少事」,有錯嗎?|【幸福翹翹板#46】
時代給我們最大的紅利就是「選擇權」,但你是否仍會擔心自己努力做了很多事,卻得不到回報?我們要怎麼衡量自己「該領多少錢、該做多少事」呢? 這集【幸福翹翹板#46】由凱宇與彥廷一起討論:「領多少錢,做多少事」這句話,在現代職場到底對不對?節目指出,這句話沒有絕對的錯,但要先搞清楚「你要什麼」。如果你正在累積實力、尋找機會,那就別急著計較眼前的回報;但若當下的環境只讓你耗損,沒有加溫,那就該果斷離開。 凱宇提出「燒開水思維」:工作經驗要像加熱的水,環境若只能讓你溫熱,永遠沸騰不了。與其抱怨薪水不符,不如重新盤點實力與市場需求,思考「誰比較需要誰」。最終,職場的幸福不是領多少錢,而是你能否主動選擇,用實力決定價值。
2025-10-13
男生會計較,就是小氣嗎?為何大家會討厭「小氣男」?|第2季|【超時空心事#62】
有些男生即使經濟能力不好,還是搶著買單,只因想在喜歡的人面前當個「大器的真男人」。但這不禁讓人思考,難道要求「AA制」,就等於「小氣」嗎? 在華人社會裡,「小氣男」幾乎是眾人最不喜歡的標籤,但究竟什麼行為會被認為小氣?是約會不買單、送禮太實用,還是不願意花時間陪伴?其實,這些標準背後有深厚的父權劇本影響,長久以來男性被期待要「大器」,把錢和氣度畫上等號。但若一味以經濟能力衡量「大方」,不只會讓男性壓力倍增,甚至可能養出情感壓抑與人際失衡。大器的核心,不在於花錢多寡,而是心理素質──有自尊、自信,也能在互動中展現社交智慧與同理心。當你能自在談錢、不怕被說小氣,就能看清彼此的價值觀是否合拍,找到真正平衡而健康的關係。
2025-10-12
相愛的兩個人,為何愛了很久,仍想分開?|【愛情診聊室#23】
你相信「 愛不是只有一種形式 」嗎?這聽來像是分手時的體面之詞,但對一些長期處在親密關係的中年人而言,卻可能是經過生命歷練後,得出的新體悟! 在一起十幾年的伴侶,即使歷經磨合、諮商、降低衝突,仍可能走到「無法再滿足彼此需求」的階段。為什麼愛還在,卻不想繼續走下去?原因可能來自中年生命階段的轉折,例如空巢期、事業迷惘,或是多年努力後的習得無助感。即便修復了爭吵,若缺乏重新建立的親密連結,關係就難以恢復希望感。這一集節目討論「如何判斷感情是否已到盡頭」,以及放手與承擔的勇氣:有人選擇和平分手、轉換關係形式,也有人透過伴侶諮商重建親密。愛不只一種形式,關鍵是能否誠實面對自己,並與伴侶一起討論未來的可能。
2025-10-11
為什麼要「曖昧對象」給「承諾」那麼難?|【心理敲敲門#295】
為何那麼多人,在親密關係裡不願給承諾?曖昧一段時間,你很期待跟對方有進一步發展,但如果對方只想維持現狀,你應該急流勇退,還是積極進攻? 在曖昧關係中,許多人最困擾的就是「為什麼對方不願意給承諾?」──這裡的承諾,不一定是結婚,而是願意進入一對一的穩定交往。原因可能有三種:第一,現代人普遍晚婚、不婚,把重心放在工作與自我發展,難以優先考慮親密關係;第二,關係劇本多元,有人認為「上床=穩定交往」,有人則覺得同時和多人約會也正常;第三,對親密有恐懼,擔心一旦靠近就會受傷,乾脆逃避承諾。要走出曖昧困境,關鍵不在於逼對方表態,而是先誠實核對彼此對關係的想像,並問自己:「在這段關係裡,我能不能真心做自己?」因為真正能走得長遠的承諾,往往不是交換來的,而是來自願意承擔、願意調整的心。
2025-10-10
當「社交關係」尷尬&疏離,朋友越來越少,怎麼知道那些該努力?那些該放棄?|第2季|【心理躲貓貓#22】
長大後,你也有這種感覺嗎?曾經無話不談的朋友,再見面卻變得尷尬,懷疑自己是不是自己太「熱臉貼冷屁股」,但昔日好友難道真的只能漸行漸遠嗎? 出社會後,許多人都會發現,曾經無話不談的好朋友,如今聚會卻變得尷尬、疏離。有人像小壯一樣,熱心主動約同學聚餐,卻換來大家滑手機、心不在焉;也有人像小真,在空巢期想找老朋友聊心事,卻淪為對方的情緒垃圾桶。這些經驗讓人懷疑:友情是不是變淡了?該繼續努力維繫,還是學會放手?其實,友誼能否延續,不只是對方有沒有回應,而在於你是否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樣的陪伴。如果只是為了不孤單而硬撐,關係反而會更疲累。本集帶你看見:找朋友之前,先問自己想聊什麼、想被怎麼回應,才有機會找到真正適合的關係。
2025-10-08
關係變「尷尬」怎麼辦?3個心法讓互動自然起來|【一天聽一點#1711】
不論你是面對朋友、家人或是伴侶,只要你們的溝通不太對頻,關係都有可能變得尷尬。想要化解關係的尷尬,並不是要提升「社交技巧」,而是停下來想一想,你的內心是否藏著一個社交的「完美主義」 這集【一天聽一點#1711】談「如何面對關係變尷尬」。我們常以為聊天冷場或話不投機,代表友情變淡,其實那只是「習慣、認知、情緒」的落差。當雙方的生活經驗、心境不同,互動自然會有斷層。節目提醒,想讓關係恢復自然,不必強撐話題或硬撐笑容,而是先放鬆自己。允許對話有空白、話題不連貫,這些都是真實關係的一部分。透過回想上次聊天內容、練習接受尷尬,你會發現那份熟悉感會慢慢回來。真正親密的連結,不是完美無瑕的對話,而是能一起自在沉默。
2025-10-07
你會買「網紅」推薦的商品嗎?──我們應該如何看待「流量」?|【幸福翹翹板#45】
你有買過網紅推薦的商品,產品體驗卻不好嗎?如果他是你很喜歡的網紅,你會對他改觀嗎?想知道啟點對「流量」有何掙扎與選擇,就讓凱宇親自和你分享他的想法! 在這一集【幸福翹翹板】,凱宇和大家討論「流量」與「消費」的關係。許多人會因為網紅業配或高流量推薦就衝動下單,但其實流量並不等於品質保證。對創作者來說,流量是必要的曝光工具,卻不是唯一指標;對消費者而言,高流量內容應該「讓子彈飛一下」,觀察不同觀點後再做判斷。節目中也提到,流量的效益必須搭配實力與內容累積,否則只是曇花一現。好的流量,應該幫助你吸引到價值觀相符的觀眾,而不是迎合大眾後迷失自己。無論是創作者還是消費者,都需要學會判斷:這份流量,是助力,還是陷阱?
2025-10-06
溫柔的女生,比較受歡迎嗎?為何女性有「脾氣」,容易被嫌棄?|第2季|【超時空心事#61】
你覺得女性天生就是要溫柔嗎?為何只有女性不溫柔的時候,會被人說「刺耙耙」、「母老虎」?原來女性是否溫柔的標準,其實有個充滿「智慧」的由來 在兩性互動裡,「溫柔」常常被視為女性的美德,甚至是戀愛和婚姻的必要條件。但女性真的天生就該溫柔嗎?歷史上,18世紀的歐洲貴婦藉由「沙龍文化」展現機智、包容與社交智慧,讓「溫柔」逐漸成為女性的標籤。然而,當溫柔被誤解為「沒脾氣、不拒絕」,不僅讓女性失去自我,也讓關係缺乏真實的交流。真正的溫柔是一種能力:懂得察言觀色、調節情緒、換位思考,並在必要時劃清界線。與其被迫扮演永遠溫柔的角色,不如練習「適度的溫柔」,同時保護自己。因為最有韌性的溫柔,往往不是一味忍讓,而是既能體貼別人,也能真誠做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