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「社交關係」尷尬&疏離,朋友越來越少,怎麼知道那些該努力?那些該放棄?|第2季|【心理躲貓貓#22】

00:00:56 出社會之後,跟過去的朋友還能維繫感情嗎?

小壯畢業後進職場滿一年,雖然跟同事們相處融洽,但每次下班看著有人趕著去接小孩、有人要和伴侶吃飯、有人準備去跟朋友聚餐,好像只有自己無事可做,總覺得心裡空空的。

回到只有自己的家後,小壯突然產生一個念頭:「工作雖穩定下來了,但人生不該只剩上班和下班。」於是他翻開大學同學的群組,發訊息約大家一起吃飯。
 
第一次聚餐,大家很捧場。有人進外商公司,每天有開不完的會,有人分享當老師還要兼保姆的趣事,還有人自嘲「每天都想辭職」。小壯聽到大家熱烈的分享,心裡有種溫暖的感覺,也鬆了一口氣,原來不是只有自己覺得工作很難熬。

但是約第二、第三次聚餐時,有人開始婉拒,還有人臨時加班不能來。到了第四次,來的人只剩三個,而且大家還邊吃飯、邊滑手機,聊不上幾句話,於是小壯試著找話題:「你們公司最近正在換系統?辛苦嗎?」同學抬頭笑了一下:「對啊……忙爆了。」說完又繼續滑手機。這一刻,小壯感覺有點尷尬,他不禁想著:「大家這樣還算好朋友嗎?我還要繼續約大家出來聚聚嗎?」
 


思考事情的角度,決定我們的感受

  • 小壯有著難能可貴的「主動性」,因為孤單、想念朋友,所以主動約大學同學們出來聚會,這是一種「自我照顧」的行動
  • 當「出席的人變少」、「朋友在聚會上滑手機」時,小壯開始有種「熱臉貼冷屁股」的感覺,懷疑大家是否沒有和自己一樣想見面
  • 再見面的新鮮感與重溫舊情的感動,本就會隨著聚會次數遞減,加上生活圈不同,彼此的共同性也會慢慢降低,關係變淡是很自然的事


→ 小壯可以想想:

1. 每個人都有 自己的狀態,朋友的狀況跟自己想像的或許不同,可以多去珍惜他們「念舊、願意赴約」的心意。

例:在飯席間滑手機的同學,可能是珍惜彼此的約定,所以即使需要一邊用手機處理公事,也還是準時出席聚會,或只是因為不知道要聊什麼,而不是沒有意願參與。
 

2. 如果跟朋友聊不上幾句,不妨一起嘗試新的活動(運動、爬山……),創造新的共同經驗,自然就會產生新的話題。

3. 即使不想再「熱臉貼冷屁股」,也要記得:不是因為朋友反應和自己期待不同,所以不想繼續相處,而是自己不喜歡這樣的互動模式,所以選擇暫停,這才是真正尊重自己的心情。

 


小壯:「大家這樣還算好朋友嗎?我還要繼續約大家出來聚聚嗎?」

  • 強摘的果子不甜,不用強迫自己刻意經營,也無須糾結到底要不要「放棄」這段友情。朋友之間順順相處,有時放著、有時相聚,反而能讓情誼走得更長久
  • 人際關係大多是從「交換」開始,和畢業後許久才再聯繫的同學互動,也是一種重新建立連結的歷程。你出於善意主動聯繫,對方有沒有回應,本身就能幫助你決定,是要暫時放著還是積極經營
 


友誼能否持續,關鍵在於你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

  • 感受和誰在一起,能讓自己自在、充滿能量?
  • 去做自己喜歡的事,自然也會遇到同樣熱愛這件事的人。有共同話題,交友就會輕鬆許多
 
 
 

00:15:48 面臨空巢期焦慮,老朋友還能像以前相伴左右嗎?

小真二十多歲時跟老公結婚,婚後生了一兒一女,她把全家人都照顧得很好。二十多年過去,兒子去外地讀研究所;女兒剛進職場上班,每天吃飽轉身就回房;老公忙著工作應酬,曾帶她參加同事們的太太團活動,但小真跟他們處不太來,所以就沒再去了。

生活突然閒下來的小真,覺得日子越來越無聊,決定找老朋友阿如出來聊聊。見面那天,小真很期待,還特意帶上小禮物給阿如。兩人在咖啡館坐下,起初聊起彼此的近況,沒多久阿如就開始抱怨婆婆難相處、老公不體貼、孩子不爭氣。小真試著同理阿如,也想把話題帶到自己這邊:「我家太安靜了,有時候我甚至會跟花花草草說話。」阿如卻接話:「哎呀,妳至少不用忍受我這種婆媳大戰。」小真原以為能被理解,阿如卻一直自顧自的講自己的事,讓他不禁懷念起大學時,兩人擠一張床,聊到半夜也不累的日子。

接下來幾次聚會,兩人的互動大致也都是這樣。讓小真開始猶豫要不要繼續答應阿如的邀約,因為每次好像都只能當對方的情緒垃圾桶。
 


久沒聯絡好朋友,也需要重新認識?

  • 小真約阿如出來聊天,其實是因為生活頓失重心而感到焦慮,想找個伴「陪伴」自己、填補空巢期的空白,而非單純「敘舊」 
  • 小真憑著過去的印象邀約閨蜜阿如,卻沒料到久未聯繫的阿如也有許多話想傾訴,結果小真不但沒有得到同理,反而成了承接的一方
→ 朋友就算再要好,一段時間沒聯繫後,也會變得如新朋友般沒那麼熟悉,需要重新認識。
 


你有找到「對的人」嗎?

  • 許久未見的朋友、同學再聚,多半只是交換近況後又回到各自生活。但小真不只想更新近況,更想深入分享自己
  • 阿如對小真而言像是浮木,讓她誤以為能填補內心的空洞。其實小真和阿如一樣只想傾訴自己,只是被阿如「捷足先登」,因此感到失落
  • 阿如因為獲得了傾聽與承接,所以很願意持續找小真聚會,卻不知道小真同樣渴望被聆聽、理解
  • 小真從未向阿如表達過自己的失落與需要,也沒有重新評估阿如是否有能力滿足她的需求。如果阿如實際上只能關注自己、無法傾聽,而小真仍選擇留在這段關係裡,那麼受折磨的其實是小真自己
→ 當關係裡出現不舒服、不滿意或感到疲累的時候,就是一個重要訊號:提醒你停下來想想,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。找到「對的人」去表達需求,而不是一味責怪對方「做不到」。畢竟彼此仍有情感基礎,不必因此貼上「壞朋友」的標籤,用貶低對方的方式離開關係。對方只是「不適合滿足你的需求」,但並不代表他就是不好的人。
 
建議小真可以先釐清自己真正想聊的話題,再去找有相關經驗、能夠共鳴的人,自然會比較聊得來。
 
 
 

00:26:59 想找對朋友,要具備2種能力

玉婷老師想陪著小真一起思考:

1. 關於空巢期

  • 何時開始覺得孤單?當下生活發生了什麼改變?
  • 自己在重複的生活狀態裡待了多久了?現在是改變的機會嗎?
 

2. 關於重新探索自我

面對空巢期的焦慮,能找朋友陪伴是很棒的行動。不過小真過去把注意力都放在家庭裡,會不會早就忘記自己要什麼?對「我是誰」感到陌生?若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關係,比較容易找到對的人。
 
例:找到同樣經歷空巢期的老朋友,一同面對人生新挑戰。
 
 

3. 關於離開一段關係

  • 為何難以離開跟阿如的關係?背後的困難是什麼?
 


有個期待想被滿足時,要想的是如何自己滿足這個願望,而不是希望有人來滿足你,否則這段關係難以長久維持:

例:覺得孤單,不是找個人陪就好,而是去思考想要對方陪你做什麼?
 
例:想聊天,你最想聊的是什麼?有準備好要分享的話題嗎?
 
例:想要旅行,不能只交給別人規劃。
 


想找對朋友,要有兩種能力:

  1. 知道自己想聊什麼。
  2. 判斷對方有沒有能力回應。
 
如果和舊朋友重新聯繫,卻發現對方心不在焉、總是只顧著講自己的事,這不全是對方的錯,也不代表社會都冷漠或自私。這時更需要回頭問自己:我真正要的關係是什麼?找尋真正能滿足自己的人。

→ 假如最大的困難是:明知道需要維繫友情,可是真的去努力了卻覺得更累,那麼問題可能不只是「交朋友」,而是要去探尋為何「任何改變都讓自己感到疲憊」?
 
 
 

00:34:25 啟點週年慶寵粉大優惠~倒數4天!

推薦線上課程:
 
啟點週年慶寵粉回饋即將截止:一門95折、兩門82折、三門以上69折(同一張訂單),只到10/14,快把你想加入的課程一次打包回家!
 
啟點文化週年慶

【節目主持人】

楊嘉玲 啟點文化共同創辦人/內容部總監/諮商心理師 身份多元,兼具理性與感性的思維與行動力。
 
李玉婷 安境心理諮商所所長/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推薦治療師/臺灣心理諮商學會認證督導。 「跨界心理師」,是對她最佳的詮釋。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