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情不好就分手/離婚?「愛」不是一時感覺好,而是停止交換|第2季|【心理躲貓貓#19】

吊橋實驗~心動可能不是愛? [00:01:01]

吊橋實驗找來一群男性,讓他們在不同情境下完成一項「看圖說故事」的任務,有些人走穩定的水泥橋,有些人則要通過晃動的吊橋。當他們走到終點時,一位女性研究員請他們作答,並表示後續有任何疑問可以打電話給她。

結果顯示,走吊橋的男性中,有高達 50% 主動聯絡女研究員,而走水泥橋的只有 12–20%。研究推論,人容易把緊張、心跳加速的生理反應,誤認為「心動」或「愛情」的感覺。

後續實驗也發現,女性在搭雲霄飛車或跳激烈舞蹈等刺激活動後,也更容易對搭配的參與者產生好感。
 
  • 「喜歡」有時是一種「生理反應」和「心理腦補」共構的錯覺,意思是「心動」可能只是因為,你的「緊張」剛好被對方承接後,轉化為戀愛的感覺
 


談戀愛為何總是越來越累?

  • 戀愛都是從快樂的感覺開始,然而經過三到六個月的熱戀期後,彼此就會開始出現各種摩擦
  • 如果感情想要走下去,就不能只有談「感覺」,勢必需要考量到「價值交換」的問題
例:A喜歡B對他呵護備至,但結婚生子後,B把所有的好情緒都留給了孩子,A再也得不到被他捧在手心上的感覺,又不好意思說出內心的失落。最後A外遇,因為他遇到能讓他再次感到怦然心動的對象。
 
 
 

感情不如從前親密,就代表不愛了嗎? [00:07:31]

當你把「愛」跟「要」劃上等號

以婚後或育兒階段為例,當伴侶不再像從前那樣關注自己時,心裡可能會浮現以下念頭:

  1. 「他跟以前不一樣了,是不是不愛我了?」
  2. 「如果他給不了我要的,那我也不要繼續愛他了。」
  • 感情初期,期待付出能夠有來有回是很自然的,這是為了篩選合適的對象,以及建立對這段關係的安全感與信心
  • 當感情走了一段路,勢必會遇到各種變化與限制。如果發現對方跟以前「不一樣」之後,你心裡出現了上述的想法,其實都是把愛解釋為一種「交換」關係:「你給我我要的,我才繼續愛你」,或是「我不是你要的,你就不會愛我了」
→ 如果沒有認出自己對愛的認知是「交換」,就很容易把自己對慾望與控制的需求,包裝在「愛」的名義之下。
 
 

如果你心底認為「付出就應該換得回報」、「對他好,他就該給予相對的愛」、「現在我這麼犧牲奉獻,將來我需要時,他就該陪我」,那麼你在表達關心或付出時,也很容易把隱藏的需求投向對方:

  • 「我為你犧牲這麼多,你怎麼可以不在乎我?」
  • 「我那麼支持你,你怎麼可以不站在我這邊?」
  • 「我已經給你這麼多自由了,只是提一點小要求,難道做不到嗎?」

我們仍能對對方抱有期待,只是在表達委屈、難過與失落之前,或許可以想想:

  1. 我是在傳達真實需求,還是不自覺地在指控對方?
  2. 我內在真實的需求是什麼?而我現在正在做的事,真的能幫我得到心裡渴望的東西嗎?
 
 

你只是希望另一半陪你吃一頓飯,但是總覺得要花好大的力氣去爭取,或許可以思考看看你的內在是不是:

  1. 幫自己設定很多隱形的標準,彷彿只有達到這些才值得去要求,卻沒有跟另一半核對過,這是否符合他的想像?
  2. 擔心自己付出不夠多,對方會不願意答應你的期待?
 


「不照做=不愛我」成立嗎?

例:你希望對方在經過櫥窗時,能注意到你多看一眼的東西,這才叫做「愛」。但其實做得到的人,可能是他觀察力比較敏銳;做不到的人,也許只是當下心煩、沒注意到而已。


我們該回頭思考的是:

  1. 當我已經清楚表達想法,對方仍做不到時,我該怎麼照顧自己的失望?
  2. 對方無法滿足我的需求時,我是否能夠靠自己滿足?或是重新思考這段關係是否要繼續下去?
 
 
 

什麼是真正的愛? [00:18:21]

  • 能夠看見自己的內在慾望,同時也允許對方有他愛人的方式,讓對方保有決定如何付出的權利
  • 你當然可以表達,希望對方用你想要的方式來愛你,但這份付出應該出自他的自願。同理,當你想為對方做些什麼,也應該是因為你真心願意,而不是為了換得對方的關注或回應
→ 在為對方付出的時候,需要有意識地反思:「我是真心想要做這件事嗎?無論他有沒有給我回報,我也依然願意嗎?」
 


生活裡的例子

有對原本感情很好的夫妻,關係漸漸變得很緊張。某次,他們邀朋友到家裡聚會,太太一直忙進忙出地在張羅各種東西,中間有幾次,太太問先生某某東西在哪、某某朋友幾點鐘到,他卻什麼都不回應。

等朋友都陸續抵達後,忙碌的太太已經緊繃到最極致,當她問先生早上買的飲料在哪裡,先生仍自顧自地跟朋友聊天時,太太一瞬間爆炸:「我問你什麼,你都不回答!我一大早就忙到現在,你一句感謝都沒有」,接著還大聲罵了幾句,而他的先生始終沒有回話。讓現場的氣氛尷尬到極點,直到有人出來緩頰……
 


「我這麼努力,你為什麼一直忽略我?」

太太看似是突然失控、情緒管理出問題,但是從他的角度出發,會發現從張羅聚會開始,他一直很希望得到先生的回應卻屢屢落空,被無視的失落與痛苦逐漸累積成憤怒,直到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出現。


在先生還做不到及時表達感謝時,太太可以先停下來回頭檢視自己的內在:

  1. 是否存在著「我付出那麼多,你應該在我有需要的時候回應我」的期待?
  2. 這些付出是出於自願,還是其實是想交換先生的關注? 
→ 能夠認出自己的渴望與期待,就有機會發覺新的可能性,不會總是用扭曲又費力的方式處理,還無法回應到真正的想要。
 
當太太發現自己想要的,其實只是跟先生「一起」的感覺,也希望自己能被他看見,就可以在早上開始忙碌之前,先跟先生說:「我今天一個人可能會忙不過來,所以我們一開始就把事情討論好,然後我也需要你偶爾誇獎我一下,好嗎?」
 


關係是互動出來的結果

  • 太太在過程中一直很渴望被看見,卻沒能及時承認或知覺,所以無法用更容易被接受的方法表達
  • 先生保持沉默,不見得是不在意,心底也可能藏著一些沒說出口的委屈
※ 本集節目會先分析太太的心理狀態,敬請期待下週五同一時間【心理躲貓貓】,將會解析先生的部分。
 
 
 

線上課程《回家》限時優惠$2799最後一天! [00:31:25]

佛洛姆《愛的藝術》:「如果愛是一門藝術,那它就要求知識和努力。」

線上課程《回家》~深度自我療癒,學會愛與被愛
 
你知道自己是怎麼學會去愛的嗎?李玉婷諮商師主講的線上課程《回家》,將陪你探索人生第一段「愛的經驗」,看見那些源自原生家庭的傷痕和渴望,如何影響你怎麼愛人與被愛~
 
今天(9/5)是《回家》限時優惠 $2799 的最後一天,如果你也想釐清關係、找回愛的能力,邀請你把握機會,現在就加入學習的行列!
 
《回家》~深度自我療癒,學會愛與被愛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20
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youtu.be/tgnosG_fQRM
 

=====

參考資料:

  1. 吊橋效應。維基百科。
  2. 喚醒的錯誤歸因。維基百科。

【節目主持人】

楊嘉玲 啟點文化共同創辦人/內容部總監/諮商心理師 身份多元,兼具理性與感性的思維與行動力。
 
李玉婷 安境心理諮商所所長/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推薦治療師/臺灣心理諮商學會認證督導。 「跨界心理師」,是對她最佳的詮釋。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