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愛的兩個人,為何愛了很久,仍想分開?|【愛情診聊室#23】

愛情診聊室

加入線上課程《我們,再愛一次》《我們,好好愛》的學習,就有一次填寫表單的機會,獲得乙白老師(心理師,專門做伴侶治療)針對你們的關係,進一步的分析和建議~
 
提醒想要填表單的朋友~盡可能在聽課後實踐、練習,來信時完整提供表單需要的訊息,解答時才會對你有更全面的幫助!
 
※ 生活化的議題,容易讓人帶入自己的生活經驗、對號入座,我們可以避免戰對錯、選邊站,因為外人不會比身在其中的人,更瞭解發生了什麼事情,而一段關係中的兩個人,一定都有各自的責任與苦衷,讓我們用客觀、關係視角,來看今天的故事吧!
 
 

00:01:30 兩個愛了很久的人,為何再也給不出承諾?

學員A提問:

乙白老師妳好,線上課程《我們好好愛》已經全部聽完(後續還在重複聽、加強吸收),很感謝妳和啟點製作很多豐富、深刻、又引人思考的內容,對我反思上一段關係的結束非常有幫助。

兩年前我結束了一段十六年的感情,我們在十幾年間一起在國外求學工作、成家立業,一起學習如何為人父母,至少在前十四年擁有了一段高質量陪伴、共同成長、互相滋養成就的關係,並且養育了兩個非常善良可愛的孩子。所以當感情開始變得艱難之後,我們開始非常努力地思考、溝通、諮商,一兩年後意識到確實走不下去,決定和平分手,並以親人的關係繼續相處和撫養兒女。
 
過程中,諮商的幫助非常大,讓我們看到了原生家庭帶來的執著和恐懼,是如何讓我們從曾經互相包容、扶持,變得不耐煩和互相挑剔,我們也在諮商師幫助下調整了溝通方式。但在溝通方式調整之後,我們依然感到不願意、也沒有能力再去滿足對方在親密關係中的需求,於是選擇了和平分手。良好溝通至今讓我們受益,尤其是在涉及孩子的議題,更能心平氣和溝通。

不過其實一直到今天,我依然不清楚,究竟是哪些具體的因素,導致兩個曾經相愛且相處愉快的人,不再擁有「滿足對方需求」的意願和能力。 
 
 

A想問乙白老師:

假設長期關係中的兩個人,基本能夠做到課程中提到的溝通方法,並且依舊對彼此存有善意和對關係的不捨。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,讓兩個愛了很久的人,沒有意願再滿足彼此?

是成長步調不一致?想要的生活方式不再相似?還是因為性格、工作、原生家庭的關係?而又要在什麼情況下,才能確定一段感情已經走到了盡頭,可以釋然和放手呢? 
 


中年夫妻的挑戰

1. 生命階段的變化

婚姻的承諾,會隨著關係階段的變化而不斷更新。有時要承諾願意繼續走下去,不是只有愛就夠了,尤其到了中年階段,雙方可能會經歷生命的迷惘,重新探尋「我是誰」、「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」,因而感到茫然與沉重,只能把力氣花在自己身上。
 
例:女性隨著孩子長大,生活突然失去重心(空巢期),才意識到過去都沒在為自己而活,因此想要離婚。
 
例:男性前半輩子都在忙於競爭、賺錢、孝順,到了中年之後,看見身邊有人隨便就能達到自己苦苦打拚的成績,自己還跟妻兒很疏離,開始質疑起追求這些成就的意義,對人生感到迷惘。
 
 

2. 習得無助感

在一起很久、彼此太過熟悉,能想到改善關係的方法都已嘗試過,卻還是沒什麼作用,覺得花力氣改變很累,再努力也沒什麼意義。加上新仇舊恨交雜,要一一把傷口照顧好實在太困難,導致難以繼續給予彼此走下去的承諾。
 
 
 

00:12:03 為何緩解衝突後,愛很久的伴侶仍無法走下去?

從有限的資訊來看,學員A和前任雖然透過諮商降低了彼此的衝突,但若要走到再次說出「我願意」的階段,還需要重新建立親密連結。因為唯有恢復這份連結,才會有希望感與動力維繫關係,否則害怕往往會蓋過渴望。
 


如何確定一段感情已經走到盡頭,可以釋然和放手呢?

不確定學員A和前任、孩子目前的生活型態如何:離婚後仍否住在一起?還是住得很近,假日仍會一起進行親子活動?或僅在孩子的事情上有交集?所以難以回應如何確定感情已經到盡頭。但是可以做的,是誠實面對自己內心的感覺:
 
  • 如果還有意願延續這段關係,就嘗試和對方談談自己的想法
  • 如果已經沒有意願,就要承擔自己的決定,接受彼此的人生將繼續前進,像是對方遇到新對象時,選擇祝福他
 
假如婚姻是一片坑坑巴巴的土地,即便把凹陷填補平整(修復衝突),若沒有再撒下種子、悉心澆灌施肥(恢復親密連結),土地依然長不出新的花草樹木。
 
 
 

00:16:00 他還愛我,但為何不想繼續在一起了?

志明因原生家庭關係,曾經對老婆春嬌和小孩長期冷暴力,後來志明經過學習,改善了家庭氣氛,春嬌跟孩子也原諒了他,一家人和樂而平靜的渡過好多年。

直到結婚二十年後,春嬌發現自己仍想離婚,於是提出分居。大受打擊的志明跟孩子求助,結果孩子也傾向支持父母離婚,志明因此重病一場。治病期間,春嬌經常到醫院照顧志明。一年後,志明痊癒,春嬌也更確認自己的心意,決定跟志明展開一段對話。
 
春嬌:「我只要跟人提到想離婚,別人問我的是『你老公怎麼辦?』『你孩子怎麼辦?』沒人問我要什麼。」
志明:「妳要什麼可以告訴我,我願意改。」
春嬌:「我不是要你改變,而是我想要擁有自己的人生。」
志明:「你可以擁有自己的人生啊,我可以以你為主,你想做什麼、不想做什麼,都你說了算。我們好不容易走了二十年,我生病的時候,你還是很關心我、對我很好,難道不值得你再堅持嗎?」
春嬌:「我承認我還愛你,但我現在對愛的定義不一樣了。」
 
志明:「既然還愛,為什麼不能繼續生活,一定要離婚呢?」
春嬌:「因為在婚姻裡的我,沒辦法以自己為主,我會忍不住一直看著你,看你需要什麼、去照顧你,這讓我沒辦法好好照顧我自己。」

志明:「所以妳要分居的時候,心裡早就決定離開了?」
春嬌:「可以這樣說,我其實很確定自己想離婚,但不是因為不愛你,而是我終於敢承認,我想要自由的生活。」志明:「可是我還想跟妳在一起,我不想放手。」
春嬌:「這些年你的改變我看見了,我很感謝。但我現在覺得,愛不是非要綁在一起,而是我們都可以用自己開心的方法過日子。」
 
志明:「這就是你說的『愛的新定義』嗎?」
春嬌:「對,少了結婚證書的束縛,我們的相處可以更輕鬆、自在。」
志明:「妳的意思是離婚之後,我的人生還會有妳嗎?」
春嬌:「當然,只要我們彼此尊重,愛都在,只是換了形式相處。」
志明:「我懂了,放手也是愛……我知道了。」
 


伴侶如何「重建親密感」?

  • 「重建親密感」是伴侶治療的一環,需要很多催化跟引導,建議找專業的伴侶諮商師進行
 


降低衝突≠重建親密感

「愛不只有一種形式」聽來像是分手時的體面之詞,但對一些中年人而言,卻可能是經歷過生命歷程後,重新思考「愛」而獲得的真實體悟。
 
  • 當春嬌說「愛不是非要綁在一起」,並一再保證自己的愛還在,不會因為簽字離婚而有所改變,其實就已經是在與志明重新連結
  • 至於能不能感受到親密,是志明的主觀感受。不過可見他因為聽見春嬌這些話,而獲得了安全感,才會從最初的挽留,轉變成理解春嬌為何想離開,並且願意成全
 
 


00:24:40 在關係裡復原、重新連結,不代表一定要維持伴侶關係

如果在諮商室裡討論,伴侶諮商師可能會引導雙方談談:

志明的愧疚感

志明雖然能成全春嬌離開,但他仍是被放下的一方。春嬌的說明,只能緩解他對被拋棄的害怕,但內心或許還存有傷害妻兒的愧疚感(過去長期的冷暴力),畢竟事情演變至今,也許多少跟這件事有關。志明可以在治療中跟春嬌確認與表達:
 
  • 「在這段婚姻裡,我是不是讓你失望了?我帶給你的傷口可以復原嗎?」
  • 「很抱歉我沒成為我想成為的那個丈夫。」
→ 這份確認可以幫助志明不再被罪惡感困住,或是認定自己活該失去對方、是個失敗者,然後往自己人生的下個階段前進,用更自然、自在的心態跟春嬌相處。
 


春嬌的轉變

若志明能勇敢談論這些感受、真誠地發問,諮商師也會引導春嬌回應:
 
  • 協助春嬌感受對婚姻、對先生、對自己的失望,並表達自己如何轉化心境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、決定為自己而活
  • 分享在轉化的過程中,自己是如何看懂甚至原諒對方的,讓自己不需要再當那個「先說不」、「先放棄」,看似自私的壞人
 


談完了,就能獲得幸福快樂的結局嗎?

  • 這樣的歷程,需要伴侶一起進入諮商室,在專業陪伴下表達內在情感、確認彼此需求,以獲得「矯正性經驗」,進而重建親密連結
  • 雙方最後是「分」還是「合」,因人而異:可能選擇再想想要不要離婚;可能簽字後仍繼續同居;也可能各自生活,但逢年過節依然相聚。這些都展現出「愛」其實不只一種形式
  • 因為有好好談過,雙方不必再獨自猜測關係是否該繼續,也不用一直懷疑現在放棄會不會太早,而是能與伴侶一起討論關係的走向,並學會真正把力氣放回自己身上
 
延伸學習:歡迎加入線上課程《我們,再愛一次》《我們,好好愛》的學習,就有一次填寫表單的機會,獲得乙白老師(心理師,專門做伴侶治療)針對你們的關係,進一步的分析和建議~
 
 
 

00:31:46 成全與尊重,也是一種愛的模樣

啟點週年慶~推薦線上課程:

  • 《我想跟你好好說》幫你在關係裡找到新的價值觀,學會表達真實心意,讓愛像四季一樣自然流轉,也能在低潮後再次回春
  • 《回家》陪你走進原生家庭,看見並療癒那些讓你在關係中一再重演的傷,重新學會愛與被愛
  • 《幸福人生的情緒課》帶你認識情緒、調節情緒,把情緒當成拉近彼此距離的重要入口
 
現在加入啟點文化線上課程,即享週年慶寵粉回饋:一門95折、兩門82折、三門以上69折(同一張訂單計算),優惠只到10/14,錯過要再等一年!
 
啟點文化週年慶

=====

參考資料:

  1. 誰來晚餐。《笑著說離婚》。公共電視。

【節目主持人】

諮商心理師。國際情緒取向治療 (ICEEFT)家庭與婚姻治療認證治療師。 擅長「伴侶諮商」與「婚姻治療」。
 
陳怡璇 寫作講師/劇作家 啟點文化「心理敲敲門」、「愛情診聊室」、「心理躲貓貓」製作人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