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行為好好玩#113】為什麼我不教「同理心」?

「你不是教溝通嗎?怎麼在你的書、還有你的課程中,幾乎沒出現『同理心』這三個字?」

有個用心的學生,問我這個問題。

 

的確,坊間的溝通課程或書籍,同理心幾乎是必然的重點,加上我受心理學的訓練,同理心的理論與實務,是我再熟悉不過的部分。

所以不談同理心,是因為我認為同理心不重要嗎?

 

不!同理心很重要,如何讓人實踐同理心,更重要。

你認得出什麼是蛋糕、聞得出蛋糕的味道、嚐得出蛋糕的口感,跟你會做蛋糕,是兩回事。

知道「關於」同理心的一切,不等於能「活出」同理心。

 

傳統心理學中,同理心的訓練是透過「角色取替」的方法,也就是主動想像置身於另外一個人的處境。

只是很多證據告訴我們,小心考量別人的觀點並不保證能夠真正的理解對方。

 

就拿一個發生在2010年,歐巴馬政府評估,如果廢除「禁止同性戀在軍中服務」的法令,會有什麼影響?

如果不說其他,到底廢法之後會怎樣?一定要先曉得現役軍人對這件事的態度。

於是,五角大廈用兩種方法取得評估的依據。

 

第一種方法,由1176名退役軍官用「角色取替」的能力,設想廢法後的影響。

他們給歐巴馬和國會的公開信裡,表達出強烈的反對,他們說:「以先前擔當軍隊領導的經驗,使我們十分憂心廢法對士氣、軍紀、部隊團結及總體戰備會有所衝擊。我們認為,對投入軍旅的男男女女強加如此重擔......終將害得全體志願役軍力四分五裂。」

 

第二種方法,國防部直接徵詢士兵的意見,調查115,052名士兵和44,266名軍眷。

結果是70%認為廢法不會有影響。

其中69%的士兵說,他們早就與同性戀軍人並肩作戰。

92%表示,廢法對部隊團結合作能力沒有影響。

 

依照這個調查,2011年正式廢除此法。

廢法後一年,2012年對此發佈一份研究報告。

答案十分明白,當時新聞稿的標題是「一年來的首度研究指出,出櫃同性戀軍人對軍隊並無影響」。

 

直接徵詢士兵是一種「觀點取得」的方法。

有句老醫生的告誡,為「觀點取得」下了貼切的註解~

「病患正想辦法告訴你自己究竟是哪兒不舒服。你得要閉上嘴好好聽。」

 

同理心是探詢與傾聽的結果,並不是猜測的或然率遊戲。

 

傾聽並不只是耳朵的工作,更是一種用眼睛的觀察,觀察對象的情緒。

有時候輕描淡寫的詞彙,卻包覆著沈重的情緒、或是叫喊著求救訊號。

正確理解情緒的回應,才會有深入的探詢。

 

當你的「情緒」被懂,也被好好的「回應」。

那麼,你覺得對方可有「取得」你的「觀點」?

 

於是,同理心成了你們之間產生的結果,而不是透過同理心來完成互動。

 

文/溝通心理學家 裘凱宇
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