顛覆成功學?真正「人生致勝」的關鍵~《長勝心態》凱宇和嘉玲的對談|【有聲書評】

00:00:00 《長勝心態》

  • 長勝:長時間的勝利、長尾效應
  • 贏家不是一時得勝,卻輸掉人生!成功是慢慢存、可持續終生的行動
  • 作者凱絲‧畢曉普(Cath Bishop):奧運划船選手,退役後擔任外交官,現在是商務教練、顧問
  • 財經作者綠角:「我們太常也太習慣,以勝過他人、跟他人比較,來定義所謂的成功」
 
人一生的成就與價值、快樂與否,是否建立在贏過他人之上?

陷入比較時,無論輸贏,都會掉入讓人失望、難過、傷心、失落的賽局裡。
 
 
 

00:05:11 為什麼越努力越挫折?

文化背景形塑勝負輸贏的概念

  • 現代的企業競爭製造了一群破碎的人類
美國體操教練瓦洛里‧康多斯‧菲爾德(Valorie Kondos Field):「我們創造了不惜一切代價獲勝的文化,這讓我們陷入危機,整個社會推崇在金字塔頂端的人,我們都為那些奪冠、打贏選戰、獲勝者熱烈掌聲。但不幸地是,頂著全A的頂尖成績光環的學生畢業,在那一刻他們已經是傷兵了,心理上的傷兵;運動員帶著獎章跟獎牌離開隊伍的時候,往往是毀的毀、傷的傷,不只身體受傷,情感的、精神的層面也都受了傷;很多員工離開頂尖的公司的時候,儘管帶著巨額的獲利,也是個受傷的人」。


→ 你已經走了太遠,以至於忘了當初為什麼要上路

凡事都需要反思自己「到底在忙什麼」?
 


贏家效應

科學實驗中,將兩隻公老鼠放到同個籠子裡競爭,並餵其中一隻老鼠吃鎮定劑。沒有吃鎮定劑的老鼠一直獲勝,體內的荷爾蒙、自信心高張,出現更多冒險行為,跟體型大很多的老鼠,處在同個籠子裡時,會無視風險上前對戰。



勝利帶來的瘋狂

  • 雖然精益求精能夠推展文明,但當我們只是為了贏而贏,不思考想要贏什麼、在努力什麼,只能成為「常勝軍」,而非「長勝者」
 


具有長期思維與長勝心態的人,追求和達到高峰的同時,始終要記得莫忘初衷以及自我超越,將眼光投向更大的環境。

泰森(Mike Tyson)打敗克里契科成為拳王的隔天,感受到的只有空虛。


可能的原因:

  • 心理層面 — 把所有追求目標放在打敗拳王,成功後就會失去了投射目標
  • 生理層面 — 追求目標時,大腦會分泌多巴胺,讓人保持動力,但達成目的後,多巴胺就會下降,讓人產生空虛感
 
 
天才的副作用 ─ 網球選手阿格西(Andre Agassi)在自傳《公開》中說:「終於拿下期待已久的大滿貫冠軍後,溫布頓網球公開賽並沒有改變我,我感覺自己更像是,被告知了一個齷齪的小秘密,那就是贏球根本什麼也改變不了,贏球的好心情,沒有比輸球的壞心情好多少,開心的時間不會長過沮喪的時間」。
 
  • 我們常常在努力的同時,忘記給自己一個心理空間,問自己為什麼要做、有沒有在想達到的方向上
  • 當前進的動力全部來自外界,只想證明給別人看,而非發自內在的狀態時,得到反而是失落的開始
  • 當「贏」成為人生中唯一的目標,比起泰森、阿格西,我們有更高的機率得到挫折,甚至努力到極限,卻只能得到「銀牌」
銀牌症候群:通常最快樂的是金牌,再來是銅牌,而最失落的是銀牌,因為差一點就得金牌。
 
  • 當我們沒有反思努力的意義,「求勝」就成了一個必敗的賽局
王爾德(Oscar Wilde):「人生只有兩種悲劇,第一種悲劇是得不到我所要的;第二種悲劇是得到我所要的」(後者的悲慘,是因為得到後,才發現根本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樣)
 
 
 

00:18:31 長勝思維「3C」

想清楚(Clarity):知道為何才能承受任何

問句一:什麼對你來說是重要的?

  • 思考當初選擇做或不做一件事背後的原因
  • 沒有意識到這些原因如何扭曲我們,就算贏了也不會快樂,甚至會自我催眠,認為只要達到目標就可以如何
KPI陷阱:只專注在某個窄化的或特定的指標
-當某個公司只專注在營收,很可能為了營收而賣出劣質商品
-經營自媒體為了流量而選擇「標題殺人」

→ KPI幫助我們更有跡可循地前進,但永遠無法取代,當初做這件事情的原始動機。
 

問句二:你想要發揮怎樣的影響力?

  • 你想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?
明明想成為寬厚的人,卻用刻薄的話反擊 → 背後隱含著深層的恐懼,來自於不清楚事情的樣貌,活在對它的想像中。
 
拿到金牌的人,或許原先對金牌有很大的想像,拿到後幻想破滅了,但也成為重新定義自己的開始,從只為了追求冠軍的選手,變成樂在職業生涯、更完整的人 → 在每個節點和過程中,回顧自己當初為何出發,就能夠堅持下去。
 


持續學習(Constant learning)

  • 「西方教育制度,經久不變地關注於把事情做對,而忽略了真正的學習方式。我們在學校學到了法國的首都在哪,但是不會去思考,這世界上為什麼會有國家。」
  • 深度學習代表放慢學習,並非在速度上放慢,而是在本質上更深入
 

問題背後的問題、核心是什麼 QBQ(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)

  • 更深入背景、前提、核心,瞭解自己努力或堅持的背後是什麼
例:了解分離的價值,學習說再見的技巧才有意義。
 
例:好的表達並非追求話術、套路、邏輯,關鍵是「思考」,清楚自己想說的話、堅持的立場、想傳遞的訊息。
 


建立連結(Connection):結合「3C」的黏著劑

  • 若團隊組員缺乏連結,很難想清楚什麼該做、什麼不該做
  • 缺乏與客戶、同事的連結,就不會持續學習新事物、預測新需求、為未知做最好的準備
  • 生活各方面缺乏連結,會喪失透過合作與協作,實現目標的潛在機會
 

→ 任何事情的實現與完成,都脫離不了人與人的連結

例:選手難以在失去教練與團隊支援的連結下,靠天賦拿冠軍。
 
 
 

00:30:32 一切的發展,都與人的連結有關

  • 被關係傷害過的人,可能想要把自己關起來,避免更多受傷,但是關係造成的傷,只能在關係裡修復
  • 任何的教育、學習都是關係學,好的學習,建立在與教育者的良好關係上
  • 如果下一刻就離開這個世界,這一刻還停留在腦子裡的在乎,通常都與我們最愛的人有關
  • 3C(想清楚、持續學習、建立連結)能夠幫助我們走向長期的平靜、圓滿、自在、勝利
→ 有時最重要的關鍵,不在於我們知不知道,而是有沒有把它當一回事
 
 
 

建立關係大補帖

即日起到6月2日,《好好在一起》、《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》、《自信表達力》、《提升你的心理免疫力》四門線上課程,享有一門95折、兩門以上9折的優惠,讓我們陪伴你看見關係的本質,在關係的圓滿更進一步!
 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