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「麻煩」別人,是「體貼」嗎?|【幸福翹翹板#12】
本集與談人:凱宇
00:01:28 「麻煩別人」是好是壞?
富蘭克林效應:幫過你的人,對你會有好感,未來也會更願意幫你,所以不要害怕麻煩別人。
劉邦打仗不如韓信、謀略不如張良、治國不如蕭何,但韓信、張良、蕭何都替劉邦工作,而一個好的領導者,是「讓事情可以被完成」。
為什麼老一輩的人,普遍有「不要隨便麻煩別人」的價值觀?
-
生比較多小孩,生活條件也較差,光是忙工作就沒有時間了,根本沒有心力照顧這麼多小孩,所以會希望還孩子趕快長大獨立,不要給自己添麻煩
-
經歷過「白色恐怖」和「戒嚴」的人,所說的「不要麻煩別人」,可能是「避免牽連到別人」
00:14:02 能不麻煩別人,就盡量不去麻煩別人?
彥廷一開始寫腳本,很習慣從題目發想、找材料、想切角到最後落稿,全部都自己來,因為覺得在創作過程中,一直去找同事討論、問意見,感覺是在「麻煩」大家。然而這對嘉玲來說,她看彥廷的腳本就跟開驚喜包一樣,可能會看到從沒想過的論述角度,也可能要整篇重寫。
彥廷提案新節目時,一開始想的方向都是單口主講,因為大家都有自己的節目、事情要忙,擔心做成對談型節目,會「麻煩」到其他人。但是一個人的觀點,其實會讓人審美疲勞,如果節目要做長期,單口主講可能不適合,甚至影響到頻道流量。
彥廷提案新節目時,一開始想的方向都是單口主講,因為大家都有自己的節目、事情要忙,擔心做成對談型節目,會「麻煩」到其他人。但是一個人的觀點,其實會讓人審美疲勞,如果節目要做長期,單口主講可能不適合,甚至影響到頻道流量。
-
你一直以為的麻煩,對別人來說可能不是麻煩;因為怕麻煩別人而不去麻煩別人,最後可能反而帶給別人麻煩
-
很多怕麻煩別人的人,可能對於「麻煩」的理解上,有自己的想像,才會不願意求助
→ 重新定義「麻煩」:不要麻煩別人≠不要提出問題
00:19:32 你在公領域的「麻煩」,屬於哪一種?
應避免直接把問題丟給別人(如:直接問別人「怎麼辦?」);「請別人幫忙」是經過思考、做過功課,讓人可以和你商量,或給選項讓對方可以回答。
你在公領域的「麻煩」,屬於哪一種?
1. 你真的麻煩到我
2. 你的反應讓我覺得「我麻煩到你」
有可能對方真的愛計較,無論面對誰都是同樣的反應,並非針對你;也有可能是你傳遞訊息的時機或方法,讓對方煩躁、沒有安全感與確定感,應觀察每個人的狀態,以及自己提問的方式。
-
沒有確定感:起手式「你有沒有空?」
-
有確定感:「有件事情我想找你談一下,你這個時間方便嗎?」
00:28:55 創造優質連結,讓你的私領域「不麻煩」
適度的交流與「麻煩」,是真正的靠近與連結
例:他人請客時,如果你第一時間就想「還回去」,代表你與對方沒有想要再有交往。
例:彥廷的老婆搬家時,會請朋友來幫忙搬,他問老婆「這樣不會麻煩到別人嗎?」老婆表示「還好吧!好朋友不就是可以互相麻煩的嗎?這次她幫我,下次我也會幫她!」而彥廷老婆的人際關係確實很好。
→ 關係是在有來有往的幫忙中,慢慢建立起來、變得深刻。
00:33:59 不敢開口求助的人,可以怎麼辦?
為什麼會「不敢開口求助」?
-
害怕被拒絕、討厭
-
擔心造成他人的負擔
-
認為自己的存在,本身就是一種負擔,因此覺得自己要是獨立、強大的,別人才會喜歡自己
如果你有「不配得感」,怎麼開始接納自己?
-
調整自己的表達:用溫柔的方式呈現你的想法
「你要不要…」、「你為什麼不…」、「你該…」
↓
「我有一個擔心…,我希望…」、「我有一個想法,不確定你會不會想聽,但你可以聽聽看,我們可以交流一下」
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禮物,試著看見身邊願意陪伴你、幫助你的人,才不會錯誤解讀他們的關心。
00:45:09 重新理解「麻煩」
-
在公領域,如果遇到困難時,你已經嘗試解決卻還是無法達成,「麻煩別人」就是一種「求助」;如果你遇到困難,卻沒有嘗試解決的意圖,就直接把責任、問題丟出去給他人,就是真正的「麻煩」
-
在私領域,「麻煩別人」是一種創造連結的方式與機會,當你欠對方一個人情,在下次對方有需要的時候,換你有能力去幫忙,就會讓彼此的互動更緊密
說出自己真實心意
想要讓對方覺得,跟你講話、互動有安全感跟確定感,凱宇老師的線上課程《我想跟你好好說》能帶給你很好的前進!
即日起到2月26日,《我想跟你好好說》只要優惠價$2624元(原價$5888),鼓勵你把握機會加入課程,改變說法、創造深度關係~
《我想跟你好好說》~表達你的在乎,建立深度關係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18
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youtu.be/Nknl0sRvp4U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18
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youtu.be/Nknl0sRvp4U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