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係中的男性,如何理解自己的「新身份」?~feat. 哇賽心理學 蔡宇哲|第2季|【誰來作客#15】
00:00:00 今日座上賓~《哇賽心理學》創辦人 蔡宇哲老師
-
創辦《哇賽心理學》頻道,談論各種關於心理成長的議題(太太蔡佳璇─Nana臨床心理師為《哇賽心理學》執行長)
-
睡眠領域專業的心理學博士,著有《好好休息》、《哇賽!心理學》等書
00:01:35 傳統男性必修「婚姻生存術」?
蔡宇哲過去曾開玩笑,自己應該寫一本《婚姻生存術》,但這玩笑背後,其實是他對婚姻中自我覺察的真實體會。
有位男性友人,因為和青春期的孩子說不上話,向蔡宇哲請教。宇哲認為親子間的疏離,是長期互動累積的結果,並非只要照著過往和諧相處的方式,好感情就會自然延續下去。親子如此,夫妻亦然。
日劇《離婚活動》中,傳統的丈夫全心工作、妻子照顧家庭,直到孩子長大離巢,妻子忽然提出離婚,讓丈夫不解,為何自己從未阻止太太追求自我,她卻堅持離開?
有位男性友人,因為和青春期的孩子說不上話,向蔡宇哲請教。宇哲認為親子間的疏離,是長期互動累積的結果,並非只要照著過往和諧相處的方式,好感情就會自然延續下去。親子如此,夫妻亦然。
日劇《離婚活動》中,傳統的丈夫全心工作、妻子照顧家庭,直到孩子長大離巢,妻子忽然提出離婚,讓丈夫不解,為何自己從未阻止太太追求自我,她卻堅持離開?
宇哲坦白:「我其實也算是比較傳統的男性。」
從小媽媽就告訴宇哲:「男生只要把書讀好、有成就。家事是小事,不需要你做」,這種觀念多少影響到他跟太太Nana的互動。
剛結婚那幾年,兩人的家務分工自然形成「誰有空、誰擅長就去做」的默契,但孩子出生後就變了。大女兒出生時,哄睡都是由Nana負責,所以第二胎也理所當然地由她來做。直到某晚,宇哲發現Nana一直不太愉快,便意識到她的壓力已經快要超出負荷,於是主動提出要接手陪孩子睡覺,分擔Nana過重的情緒勞務。
剛結婚那幾年,兩人的家務分工自然形成「誰有空、誰擅長就去做」的默契,但孩子出生後就變了。大女兒出生時,哄睡都是由Nana負責,所以第二胎也理所當然地由她來做。直到某晚,宇哲發現Nana一直不太愉快,便意識到她的壓力已經快要超出負荷,於是主動提出要接手陪孩子睡覺,分擔Nana過重的情緒勞務。
宇哲強調:生存術就是要在爆炸前拆彈,不是爆了才補救。」
婚姻關係會隨時間變化,需要隨之調整分工方式,即使另一半沒開口,也要能主動觀察。
00:10:04 用父親的方式給愛,感受孩子的快樂
宇哲跟Nana育有兩個女兒,目前一個十歲、一個五歲。在教養的分工上,主要由Nana負責孩子的功課,宇哲偶爾輪替上陣。他較擅長國文,常用講故事的方式吸引孩子學習,試圖讓寫作業不那麼討人厭、多一點趣味。他笑說:「媽媽會更多地以孩子為主,但我會以媽媽為主。」這樣的意識其實並非一開始就有,而是發覺如果不好好抓緊自己的角色,很容易像許多父親一樣被「邊緣化」,最後只剩下「ATM」的功能。
媽媽的愛會去適應孩子,但爸爸的愛則是要孩子來適應?
與孩子的日常互動中,宇哲觀察到爸爸和媽媽的「風格」確實不太一樣。媽媽的愛比較溫暖、安全,孩子自然會比較黏她;爸爸則是帶來明確的規則和有趣的玩法,包括在睡眠時間、生活作息等規則,都相對比較堅持。
大女兒三歲左右時,他們從停車場散步回家,原本只要十分鐘的路程,她卻一會兒跳上石頭,一會兒跑去玩東玩西,讓宇哲煩躁又不解:「為什麼不能好好走路?」但某一刻,他腦中忽然浮現一個念頭:「真的非得照我的規則走嗎?如果只是多花五分鐘,卻能讓孩子玩得開心、自己也心情放鬆,不是很好嗎?」
大女兒三歲左右時,他們從停車場散步回家,原本只要十分鐘的路程,她卻一會兒跳上石頭,一會兒跑去玩東玩西,讓宇哲煩躁又不解:「為什麼不能好好走路?」但某一刻,他腦中忽然浮現一個念頭:「真的非得照我的規則走嗎?如果只是多花五分鐘,卻能讓孩子玩得開心、自己也心情放鬆,不是很好嗎?」
這樣的轉變並不容易,尤其對多數從小被教導要「有效率」、「解決問題」的男性來說更是如此。宇哲表示,他平時就經常告訴別人「轉換觀點可以得到不同結果」,因此他自己也會願意練習。更何況轉變最重要的,不是為了別人,而是「為了讓自己快樂」。想通這件事情之後,看著孩子快樂地享受回家的過程,宇哲也感到很快樂。
即使和孩子的相處中有些煩躁不耐,當他提醒自己:「孩子很快就會長大,以後就看不到這個可愛的模樣了」,心裡也會柔軟下來。因此他特別珍惜每天早上負責叫醒孩子、準備早餐、送她們上學的時光。一路上可以聊天、玩遊戲、說故事,這些日常中的片刻,是宇哲和孩子維繫好關係的關鍵。
即使和孩子的相處中有些煩躁不耐,當他提醒自己:「孩子很快就會長大,以後就看不到這個可愛的模樣了」,心裡也會柔軟下來。因此他特別珍惜每天早上負責叫醒孩子、準備早餐、送她們上學的時光。一路上可以聊天、玩遊戲、說故事,這些日常中的片刻,是宇哲和孩子維繫好關係的關鍵。
00:25:55 即使為人父母,維持好伴侶關係仍是根本?
宇哲認為,自己成為爸爸後最大的改變,是「覺察」變得更敏銳。他開始更主動留意太太是否需要休息,而不是等到對方撐不下去才幫忙。尤其許多女性在家庭中默默扛下責任,即使累也不太抱怨,反而另一半更該主動加入,創造她可以放鬆、放空的時間。
宇哲開玩笑地說,因此每當太太表示要跟閨蜜出遊時, 他都會爽快的回應:「去啊,趕快去罵老公!」
夫妻倆會觀察彼此的狀態,宇哲從太太的表情、行程,就能看出她是否過勞,並在行事曆上設限工作量,也安排每週運動紓壓與兩人獨處的時光。宇哲會請媽媽協助照顧孩子,空出晚上一起追劇、看電影,不讓夫妻生活只剩「爸爸媽媽」的角色。
宇哲開玩笑地說,因此每當太太表示要跟閨蜜出遊時, 他都會爽快的回應:「去啊,趕快去罵老公!」
夫妻倆會觀察彼此的狀態,宇哲從太太的表情、行程,就能看出她是否過勞,並在行事曆上設限工作量,也安排每週運動紓壓與兩人獨處的時光。宇哲會請媽媽協助照顧孩子,空出晚上一起追劇、看電影,不讓夫妻生活只剩「爸爸媽媽」的角色。
→ 多數夫妻隨著有了孩子,會改叫彼此「爸爸」、「媽媽」,久而久之也忘了自己是對方的伴侶。孩子睡了、家務結束後,各自滑手機、追劇,關係也就慢慢淡了。事實上,如果伴侶關係健康,親子與教養也才有穩定的基礎。
00:30:38 丈夫vs父親,哪個角色更重要?
伴侶的角色對宇哲的影響更大,不只改變了他的人生方向,也改變了他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。也因為他與太太對目標的看法一致、溝通方式理性,伴侶關係的磨合相對容易。真正困難的,是成為父親後的轉變。
孩子不像伴侶可以理性溝通、協調理解
一開始,宇哲不太適應與無法說理的嬰幼兒相處,他坦言這正是許多傳統男性會卡住的地方──習慣以邏輯與對錯來互動,卻忽略孩子的需求是被感受、被理解。「對小小孩來說,重要的不是你說了什麼道理,而是你能不能理解他、同理他現在的需求是什麼。」宇哲表示,如果跳過這一步,只想急著說教,就會造成雙方都爆炸。這些道理是他成為父親後,一點一滴慢慢學來的。
先同理,才有機會真正靠近孩子
女兒還在讀幼兒園時,某天回家跑來跟他說:「爸爸,這是學校的積木,我不小心帶回來了,怎麼辦?」他當下直覺回應道:「那明天帶回去還就好啦,沒關係的。」女兒聽完後沒再多說什麼就離開了。
後來女兒跑去找媽媽說了同樣的話,Nana先是接住孩子的情緒:「你是不是很焦慮?是不是擔心不小心把學校的東西帶回來了,現在不知道該怎麼辦?」女兒聽完,馬上講了很多心裡話,也慢慢釋懷。
宇哲坦言自己當下只想「解決問題」,但其實先同理孩子的感受,才能真正緩解她的狀態,而這也是深化親子連結最重要的一件事。
後來女兒跑去找媽媽說了同樣的話,Nana先是接住孩子的情緒:「你是不是很焦慮?是不是擔心不小心把學校的東西帶回來了,現在不知道該怎麼辦?」女兒聽完,馬上講了很多心裡話,也慢慢釋懷。
宇哲坦言自己當下只想「解決問題」,但其實先同理孩子的感受,才能真正緩解她的狀態,而這也是深化親子連結最重要的一件事。
當爸爸做不到,也值得被理解
-
宇哲:「我們這種比較傳統的爸爸,最難的其實是承認自己的脆弱。」
從小被教育要剛強、不能掉淚,即使知道心裡有情緒、有想說的話,也往往需要花好幾天的時間醞釀與沙盤推演,思考什麼時候說、怎麼說才不會崩潰,說了之後會不會又引發新的問題。
-
很多傳統男性會把「表達情緒」當成「解決問題的手段」
若事情看起來無法解決或沒有立即意義,就會選擇壓下來,不覺得「表達情緒」是必要或正常的行為。
→ 宇哲笑說,傳統爸爸應該像匿名戒酒團體那樣,組一個彼此練習表達內在的成長團體,如同他鼓勵太太去找閨蜜抱怨老公,這是必要的情緒出口。
00:40:34 從大學教授變成人氣Podcaster,會感到徬徨嗎?
從大學離職、全職投入自媒體,對蔡宇哲來說不是一時衝動,而是一場早有預感的轉彎。他坦言,雖然教職穩定、擁有體面的社會地位,但若繼續待下去,十年、二十年後的自己,可能只會越來越不快樂。
原以為已做好準備,沒想到宇哲真正離職時,正逢新冠疫情爆發,原本安排好的培訓與講座全部取消。但也正是在這樣的混亂中,他與太太Nana開啟了Podcast節目,累積了大量聽眾。宇哲坦言,成功轉職很大的成分是幸運,並表示:「既然Podcast是不小心長大的,你能不珍惜這個幸運嗎?」
原以為已做好準備,沒想到宇哲真正離職時,正逢新冠疫情爆發,原本安排好的培訓與講座全部取消。但也正是在這樣的混亂中,他與太太Nana開啟了Podcast節目,累積了大量聽眾。宇哲坦言,成功轉職很大的成分是幸運,並表示:「既然Podcast是不小心長大的,你能不珍惜這個幸運嗎?」
宇哲成為Podcaster對孩子帶來的影響
孩子們雖然不會把整集Podcast聽完,但他們對節目的歡迎詞都能朗朗上口,前陣子孩子們更宣布要開自己的節目、自己寫腳本,大女兒打算談動畫《鬼滅之刃》相關的內容,小女兒則要訪談來賓聊聊心事。
Nana陪小女兒討論訪綱:「如果你心情不好,會做什麼讓自己好一點?」女兒回答後,把這些對話寫進自己的腳本裡,準備要好好「採訪」別人。
這些有趣又溫馨的互動,讓宇哲更確信,當孩子理解父母的工作(尤其他與太太都是從事心理學相關的職業),也能更早開始認識自己。
前陣子Nana錄製一集繪本朗讀,邀請孩子們分飾角色,她們興奮極了。幾天後,宇哲在車上播出那集錄音,原本吵鬧的孩子瞬間安靜,專注地聽著自己的聲音,還會檢討發音、討論下次要改進的地方,也更加了解父母的工作到底在做什麼。
Nana陪小女兒討論訪綱:「如果你心情不好,會做什麼讓自己好一點?」女兒回答後,把這些對話寫進自己的腳本裡,準備要好好「採訪」別人。
這些有趣又溫馨的互動,讓宇哲更確信,當孩子理解父母的工作(尤其他與太太都是從事心理學相關的職業),也能更早開始認識自己。
前陣子Nana錄製一集繪本朗讀,邀請孩子們分飾角色,她們興奮極了。幾天後,宇哲在車上播出那集錄音,原本吵鬧的孩子瞬間安靜,專注地聽著自己的聲音,還會檢討發音、討論下次要改進的地方,也更加了解父母的工作到底在做什麼。
00:46:16 給予丈夫/父親們的2個忠告
-
進入婚姻前最重要的心理準備,是「放下對完美伴侶的幻想」
真正的關係像是雙人划舟,不可能事先完全契合,而是要在途中調整方向、平衡力量。
-
對傳統男性來說,學習從「問題導向」變成「情緒陪伴」的思維,是維繫伴侶關係很重要的轉變
宇哲即使明白自己要同理,但並不見得每次都做得到,所以必須不斷提醒自己。
與孩子的相處上,有時只要把「智力降低」到跟孩子一樣的水平,就能更靠近他們的世界。宇哲也因此重新看見自己的童年,更能同理孩子的需求:當他看著女兒放學後忙著寫功課,娛樂時間有限時,就會不禁想著「如果是我,也希望能好好玩一下」想盡量讓孩子有玩樂的時間。
00:50:01 更認識蔡宇哲與【哇賽心理學】
頻道【哇賽心理學】
頻道【哇賽讀心書】
工商時間~線上課程《幸福人生的情緒課》
你以為的「情緒穩定」,是永遠保持冷靜嗎?其實真正的穩定,是能感受快樂,也能承接悲傷,懂得怎麼跟它好好相處~嘉玲老師的線上課程《幸福人生的情緒課》,教你一次認識30種日常情緒,建立穩定的內在導航,讓你知道自己心情為何有變化,並懂得如何跟情緒共處。
今晚12點前,報名《幸福人生的情緒課》即享限時優惠 $2699(原價),只到 6 月 9 日截止!邀請你即刻加入我們學習的行列~
【線上課程】《幸福人生的情緒課》~擁有安定感,從心和好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19
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youtu.be/fWStj1NqaYQ
今晚12點前,報名《幸福人生的情緒課》即享限時優惠 $2699(原價),只到 6 月 9 日截止!邀請你即刻加入我們學習的行列~
【線上課程】《幸福人生的情緒課》~擁有安定感,從心和好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19
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youtu.be/fWStj1NqaYQ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