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天聽一點 #344】別傻了!心理測驗無法讓你懂任何人 #影片版

 
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,今天要跟你分享這個主題叫做『別傻了!心理測驗無法讓你懂任何人』,我不知道你本身是不是一個非常喜歡做心理測驗,或者對於很多心理測驗抱持著很大的好奇,只要有測驗就去做,然後很快的想要去檢核,這個測驗的結果,對你的敘述是不是所謂的符合或者是正確,俗稱的「準不準 」。

那當然我身為一個心理學家喔,我要跟你分享這個主題,是要冒一點風險的,原因是可能我談完之後,可能很多一樣是心理學的工作者,會非常的不認同我說的,甚至於會引來一些謾罵跟攻擊。

那這個部分我可能有一點心理準備,但為什麼還是要分享這個主題呢?先從兩個角度來跟你分享好了。

第一個角度呢,就是我個人的經驗吧,當初我在還沒有讀研究所、心理學研究所之前呢,我就接觸了很多心理測驗,那時候心裡總有一個感覺,比如說像是有些心理測驗,它是讓你去認識自己的人格或行為的一個狀態。

它可能就是用一些形容詞,比如說「積極」,然後1分到5分,1分叫做「非常不符合」,5分叫做「非常符合」。然後由你自己對於自己的認識跟感受,決定你要填1分,還是到5分中間的任何刻度。

再不然呢,就是用一種極端的對比式的形容詞,可能「內向」、「外向」,然後中間有很多刻度,就是自己偏內向一點,還是覺得自己偏外向一點,然後有很多很多的題目,綜合起來等你做完之後,再有跑出一個結果,叫做喔原來你是什麼樣的個性,適合做什麼樣的事,什麼樣的行為風格,什麼樣的行為傾向?

好,當初我為什麼對於這個部分,產生很大的懷疑,雖然每一次心理測驗的時候,這個指導員都會很盡責的把這所謂的測驗指導,去說的很清楚,要你邀請自己的直覺,然後誠實的去做答。

可是這裡面就是問題了,什麼叫誠實的做答?就算我再誠實,我在裡面寫的部分,比如說「積極」1分到5分,究竟我真的是4分,還是我以為我自己4分?這中間就有很大的模糊。

所以呢,當初我在還不是研究生的時候,就抱持著這樣的懷疑,可是呢我還是要考研究所,所以我對於心理測驗、測驗的方法、測驗的設計,信度、效度、統計方法…等等的部份,都必需要學。

那時候學了才有辦法去考試,然後才有辦法進研究所去就讀,可是當我進了研究所之後喔,我更發現一件事情,就是當你接觸的測驗愈多,或者是當工具越多的時候,反而對於這些所謂的信度跟效度,雖然它在科學統計上面,是很有參考的,可是它到底是不是真得那麼一回事,心裡有更多的一個懷疑!

因為當你懂更多之後,自己先前的懷疑不僅沒有被解決,反而越來越放大,尤其當你也是個施測者的時候,這種感覺會更強烈。

那當然談我自己的經驗,我覺得是不太公平也不太有說服力的,因為那畢竟是我嘛!

所以呢今天為什麼我要跟你分享這個主題,其實還有第二個原因、第二個出發點,就是來自於這本書,這一本書是由遠流文化出版,叫做《沒有良知的人》,它的副書名很驚悚喔,叫做「那些讓人不安的精神病態者」。

什麼叫精神病態者呢?精神病態者並不是一般人傳統認知的那種,精神病患而已。這些精神病態者,他可是你認為再正常不過的人,就生活在我們身旁,然後呢甚至於你會覺得他是個成功人士,他很有魅力,但麻煩就在於因為大家、因為社會對他們的認同跟肯定。

但是他心中或他大腦的運作,他並不在乎你的感覺,也就是說他知道可以怎麼傷害你,但是他對於你受的傷一點同情、一點理解、一點感同身受都沒有,這叫做「精神病態者」。

我在這邊呢,從這本一書的出發點跟你談,因為它裡面也特別提到心理測驗的這個部份,來做一個呼應。

在開始進入心理測驗之前,我這邊有特別做一個標記喔,我來為你唸一段文字,這一段文字呢是這一本書的作者,他是一個精神科學領域當中的一個權威,它叫做羅伯特.海爾,他是全球公認的精神病態領域的大師。

在他的作者序的第一段話就這麼說,唸給你聽,看看你有沒有共鳴,或者是看看你會不會想到,自己在真實人生當中,你有沒有遇過類似的人!

他說:「精神病態者,在社會上巧取豪奪,他們深具魅力,懂得用手段控制他人,為了遂行己慾,從不留情面,騙取多人的芳心或錢財,使人期待落空,這種人沒有良心,對別人毫無感情,因此想怎麼做就怎麼做,想要的東西非到手不可,即使違反社會規範和期待,也毫無愧疚,或者是悔意的感覺。不知所措的受害人,總是滿腔絕望的問~『這些人是誰?為什麼會有這種人?我該如何保護自己』」。

其實在我真實的工作當中,面對很多學生或者很多個案教練的對象,那些讓他痛苦的人,或者是讓他不知所措的,不管其他的伴侶、他的老闆,還是他身旁接觸相處的人。

其實有時候經過一個更深入的研判跟理解,他身旁那些讓他痛苦的人,有很高的機率可能都是精神病態者。

那如果呢回到你長期是我的觀眾或聽眾的話,我有推薦過一本書,比如說《4%的人毫無良知》,等等一系列研究危險行為、心理病態者的這樣一個書籍,大概如果用一個統計的角度來說,會有4%的人是屬於這樣的人,每25個就有1個。

所以我們生活當中,隨便碰、隨便接觸,你都可能接觸到這樣的人,但我要先聲明,這樣的人不一定就會傷害你,可是這樣的人的確,他大腦運作的方式,他對於你的感受的同理,和對於你的感受是否能夠去,因為你的痛苦而停止他傷害你的行為,它的運作方式跟你我的正常人是不一樣的。

好!所以呢這一本書呢叫做《沒有良知的人》,它讓你開始去認識跟理解這個部分。

那它跟我們今天要分享的心理測驗有什麼關係呢?
其實呢這個作者羅伯特.海爾,他從一個他自己在做研究的犯人的案例,他說明他自己為什麼也不相信心理測驗的結果。

先講一下喔這些精神病態者,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,除了剛剛唸的以外,叫做他們會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,很會去扭曲真相,或者是編造事實。更重要的一點是~他們特別擅長於塑造自己的形象!

也就是你怎麼看他的感覺,他非常知道,而且他非常知道怎麼塑造一個你想要的,或者你會上當的、你會受騙的形象給你看。

那作者羅伯特.海爾,他自己的實務經驗當中,他就遇過非常經典的案例,這個經典的案例,是要先說到一個在監獄裡面,監獄的心理學家非常喜歡用的一種心理測驗,他也是用那種自陳量表的方式,就像我剛剛前面舉的例子的那種測驗,叫做「明尼蘇達多項人格量表」,英文簡稱叫做MMPI。

那有一個犯人很妙喔!他就在做研究的過程當中,發現一個犯人,他蒐集了這個MMPI所有的題庫、計分表、記分範本,還有說明手冊。這個要蒐集其實嗯你說對一個犯人在監獄的角度來說,要蒐集是有一點難度,但是他居然全部蒐集到了。

他不僅蒐集到,你說一般人蒐集到之後那又如何,可能呢那些資料對你來說是天書,你也不知道怎麼樣反過來運用,結果呢?這個犯人很厲害喔,他把這些資料蒐集完之後,他累積了這些所謂的「專業知識」。

他拿這些「專業知識」做什麼呢?叫做他開始在獄中,進行一個專業的顧問服務,他顧問的對象,就是他這些獄友。

因為在監獄裡面去評估一個犯人的心理狀態,都是用這個MMPI的這樣的一個測驗,所以他非常知道,他在蒐集完那些資料,自己做完研究之後,他非常知道你在MMPI裡面要怎麼做答,他才能夠達到這個監獄的心理學家,或者是這個精神科醫師對你的研判,然後幫你做一個更好的安排。

比如說幫你調到別的監獄啊,或者是呢評估你的身心狀況,讓你不要服那麼多勞役啊!等等的。

所以呢他為他的獄友提供收費的服務,然後去創造出監獄的心理學家,或精神科醫生想要的測驗結果。

你聽到這邊,你如果你已經開始覺得很荒謬了,那我再講另外一個例子,它更經典。

另外例子就是呢,有一個犯人喔他自己本身他做了很多次,他非常的熟悉這中間要怎麼樣操作,於是呢他在MMPI這個測驗當中,在三個不同的時期裡面做出三個截然不同的結果。

你稍微懂一點心理測驗,你會發現一個人的人格傾向,他會有一個相對長期的穩定性,他可能會有細微的變化,可是你要他做一個可能3次都完全不同的範圍,不同的典型,那在一個正常人類身上幾乎是不可能的。

可是就有這麼奇葩的犯人,他在三個不同的時期做了3次的測驗,而這3次的測驗結果都不一樣。

他第一次做MMPI的測驗,結果顯示他有精神病!那個時候事後問他,他為什麼第一次要做出他顯然是個精神病患的結果呢?

他自己後來就講,他說他覺得他剛入獄,所以呢他如果被分配到精神病院裡,那裡的日子比較輕鬆,可能不用去服那麼多勞役啊、不用做那麼多事情,也不用去跟這些大哥們打交道,厲害了吧?這意味著他自己根本不是精神病,他可以寫出讓這些專家研判他是精神病的一個答案啊!

結果過一段時間,再第二次的時候,第二次顯示他這一個人完全正常,跟一個正常人一模一樣,那你知道他原本被研判是精神病患,後來成為一個正常人,所以他是不是要離開監獄的精神病房?

是的!那那時候離開之後事後問他,他為什麼要做出這樣的一個呈現,他就說因為他受夠了身旁的那些煩人的蠢蛋,也就是說他身為一個正常人,他旁邊都是精神病患者的時候,他覺得他們好煩,然後覺得很無聊很無趣,常常要跟他們講一些五四三的話,又不知道在接什麼。

所以呢他就自己想盡辦法,去請監獄再幫他做一次MMPI的測驗,於是第二次做出一切正常,所以他就離開了精神病房。

結果後來又經過一段時間,他做了第三次的測驗,而這第三次的測驗,顯示他有輕微的情緒困擾。

那你知道在監獄裡面,當一個犯人被測驗出有輕微的情緒困擾,除了觀察怎麼去處置他之外,還有另外的方法,就是監獄的精神科醫師,可能會開一些鎮靜劑給他。

那這一個犯人很奇葩 ,因為剛剛前面說這個是他刻意做出來的結果,所以當他刻意做出有輕微的情緒困擾時候,他知道他就可以拿到鎮靜劑,他為什麼要拿到鎮靜劑呢?

原因很簡單,是因為他拿到鎮靜劑之後他可以轉賣給其他的獄友,讓他自己賺一筆錢。所以你這樣聽下來,你有沒有發現同一個人在三個不同的時期,做出三個完全不同的結果。

你知道在這過程當中,更荒謬的地方在哪裡?更荒謬的地方就是監獄裡面的心理學家、精神科醫師,他們共同的研判,都認定這三次測驗的結果是可信的。

所以當你聽到這邊,還對於那些心理測驗深信不疑嗎?或者是還認為可以透過心理測驗的角度來認識自己嗎?這個可以請你想一想!

那當然回到羅伯特.海爾,他自己的專業工作,因為他專門跟這些精神病態者工作,所以,他就發現了自陳量表,它其實是一個很大問題,不管面對的人是這種有病態的人,還是一般的人。

他都無法避免自我陳述的偏差,或者是接受測驗的人,他刻意營造出一個他希望你認為他的模樣。

所以呢羅伯特.海爾,他在1980年代就自己開發出一個叫「精神病態人格檢核表」。他呢就放棄了自陳量表的方式,去評估一個人的狀態,他就用這個叫「精神病態人格檢核表」。

那各位如果有興趣的話,可以把它找來看,那當然如果你不是受相關的專業訓練,可能你看了之後也是一頭霧水,不過沒有關係,這在一段裡面我真的想要跟你呈現的是什麼呢?

第一個你有沒有發現,當我們用心理測驗傳統的自陳量表,從自己的感覺自己的直覺去表述那些問題,在那種測驗底下,你的答案到底是用你「期望的自己」來做答,還是你「自己以為的自己」來做答?

不管是你期望的自己,還是自己以為的自己,這中間是不是就先有偏差了,那更何況一件事,做心理測驗它真正要測出來的是真正的自己啊!

可是我們有哪一個人,能夠知道真正的自己到底長成什麼模樣呢?這其實是一個不管在心理上、還是哲學上的一個大問題啊!

所以呢我說就算你主觀意識上,覺得自己再誠實、再沒有好隱瞞的,然後呢心中非常的坦蕩,你在做測驗的時候還是不可避免有這些偏誤啊!

因為你在作答的時候,它真的是你完全是真實的狀況來作答嗎?還是摻雜了自己很多自己想要別人認識你的角度,還是自己對自己的期待呢?這個是值得思考的喔!

那如果進一步來看,回到這一本書《沒有良知的人》,如果精神病態者他有4%的比例,他無可避免的就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,那在這個狀態底下,我們要如何在跟一些人互動的時候,當我們發現似乎有一點不太對勁,但又說不出來哪裡不對的時候。

在這種狀況底下我們如何判斷?我們如何辨識?我們如何進一步的保護自己?我覺得這才是要解決的問題啊!

所以其實談到這邊,我個人除了今天跟你分享,關於心理測驗的一些反思供你作參考之外,更重要一點就是這一本書《沒有良知的人》,我很鼓勵你有機會可以買來看。

更重要的一點是,不管你有沒有看這本書,當我們不可避免的,就會遇到這些所謂的精神病態者的時候,你怎麼辨識出他們?你怎麼保護你自己?那我相信這對很多人來說,才是一個真正必須要解決的問題!

那如果你想要學會怎麼樣在真實人生當中,去辨識出這些潛在的危險,或者是換另外一個角度來說,有96%不是這樣的人,但是有時候當我們活得很杯弓蛇影的時候,我們把所人都當成有問題的人,這也不對呀!
所以不管你會不會遇到那些有問題的人,你學會怎麼看懂一個人、怎麼聽懂一個人,特別是他那些沒有說出口的,或者是說的不盡然正確的,那些我們所謂的言下之意跟言外之意。

這是每一個人在真實生命當中,要能夠安身立命的必要能力。所以呢跟你分享到這邊,如果你想要在這方面有所學習跟前進的話,我在7月21號開課的『高難度對話』的課程,我相信會對你很有幫助。

然而我們在6月份也有開設相關的講座,歡迎你來,但無論如何,不管你相不相信心理測驗。我們認識自己、瞭解自己,並且看懂、聽懂別人,這是我們一輩子終其一生都是必修的功課。

希望今天的這一段分享,能夠開啓你在認知自己,跟認知他人的一個重要窗口,我是凱宇。

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,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,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,在訂閱旁邊有個小鈴鐺,把它按下去,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內容。

那剛剛跟你提到的7月份的『高難度對話』課程,這是我們在開課的過程當中,很難得的把課程安排在禮拜六,那我相信對於很多外地,或平常時間安排比較不方便的朋友,開在禮拜六的一個課程跟學習,對你來說會是一個比較容易的選擇,所以我很期待能夠在7月21號的教室裡能夠見到你,謝謝你的收看,我們再會。
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