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見小時候的自己,擁抱你對生命的期待~feat. 李霈瑜 大霈|第2季|【誰來作客#19】
今日座上賓~模特兒/主持人/演員 李霈瑜(大霈) [00:00:00]
-
從廣告模特兒出道,後來成為主持人與演員。曾入圍過金馬獎和金鐘獎,並拿下兩座生活風格節目主持人獎
-
有自己的手工皂品牌,並開了一間無包裝商店,平常也非常積極參與各種公益活動
為何大霈如此關注環境保育議題?
12歲回台灣後,雖然回歸一般體制教育,但這些觀念已經深植在心。等她長大後開始主持節目《水下30米》,潛水時看見全世界的海洋都充滿垃圾,就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麼,所以開始推廣減膠、無肉飲食等等環保觀念。
無包裝的人設,不設限的人生~我是透明系女孩! [00:05:41]
大霈自覺是紐西蘭人,還是台灣人?
在當地,身為少數華人之一的大霈,曾遇過語言障礙、種族歧視與同儕的嘲弄,但也在母親的陪伴與教育下,一步步學會英文,逐漸融入環境。她表示自己是個「easy-going」的人,個性上不太追求強烈的國家認同,反而因為極強的適應力,讓她總能快速看見環境中的美好的一面,對於不如意的部分也不會放大。後來因為爸爸重視中文的學習環境,所以舉家搬回台灣。回台後,她即使同樣遭遇語言落差與被標籤的狀況,但依舊能自在適應。從紐西蘭到台灣,大霈只要身處何處,就把自己當作哪裡的人,而不會感到格格不入。
為何不會覺得自己一直「被迫配合環境變化」?
出道初期,她也曾想過要紅、想被看見、獲得地位,但發現許多事強求不來。雖然現在偶爾還是會對沒拿到角色,或作品未被看見而感到失落,但她願意接受這些情緒,認為「失望是正常的」,也深深相信「一切都有最好的安排」。這些態度,成為她在變動快速、競爭激烈的演藝圈裡,能夠健康前行的關鍵。
自由的大霈,曾感到孤獨、沒有歸屬感嗎? [00:18:09]
是什麼造就了大霈,活出一個自由的靈魂?
父親雖然外表傳統保守,但在她選擇走模特兒或演藝之路時,竟然出乎意料地全力支持,讓她有了探索自我的底氣;而母親則從小安排她接觸芭蕾、鋼琴、畫畫等才藝,這些雜揉的經歷,讓她後來可以輕鬆穿梭各種主持風格、角色轉換而不設限。
糾結的姊妹情
雖然兩人童年時感情很好,但這些心結在長大後終於爆發,使得關係一度疏離。大霈也不避諱地承認,自己心中一直有愧疚感,也曾向姊姊道過歉。如今兩人仍在修復中,她會靜靜等待姊姊願意再次靠近的那天。
大霈對自己的期待、下一步要往哪裡去? [00:34:25]
相關影音
「全球朋友圈」時代,如何跟「不一樣」的人相處,建立好關係?|【心理敲敲門#294】
你有出國遊學或留學的經歷嗎?2025年初,嘉玲曾到澳洲短期遊學過,雖然只有待上幾週時間,仍感受到不少文化差異。本集就一起來聽她的遊學趣聞吧~ 在「全球朋友圈」的時代,跨文化互動已成為日常。我們該如何面對差異,並在不一樣的價值觀裡找到相處之道?嘉玲在澳洲遊學時,觀察到東方學生往往謹慎害羞,非東方學生則敢於表達,犯錯也不內耗;同時,她也看見不同文化下對界限、權利、與人情的解讀落差。從課堂上的「回答問題」、學生爭取「換老師」,到生活中「食物分享」與「跨年狂歡」,她意識到文化並非可以隨意拆解,而是必須整體去理解與接納。這集節目帶你思考:在差異中如何看見價值,並學會用更健康的態度處理衝突,建立真正禁得起考驗的關係。
你總是很在意別人的眼光嗎?如何跳脫「他人意見恐懼」的限制?~《自我升級第一原理》凱宇和嘉玲的對談|【有聲書評】
每個人的身分認同,都建立在「我們想像中,他人怎麼看我」之上,但如果完全活在他人的眼光裡,就會活得非常不快樂。一起來聽聽如何調整這份信念吧~ 這集【有聲書評】由凱宇與嘉玲對談《自我升級第一原理》,帶你認識「FOPO」(fear of people’s opinions,害怕他人意見)這個常見又潛在的心理狀態。節目指出,許多人在生活與人際關係中,會過度預期他人的反應、誤解他人的想法,甚至讓別人的評價主導自己的選擇。當「他人眼光」變得太大,我們的自我便被壓縮。節目也分享如何透過覺察、核對與自我連結,走出「FOPO的負面迴圈」,重新與世界建立平衡。想學會在意見與真實之間找到界線,讓「他人眼光」不再成為人生的枷鎖,這集會是一場很實用的心理整理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