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全球朋友圈」時代,如何跟「不一樣」的人相處,建立好關係?|【心理敲敲門#294】
※ 以下內容純屬嘉玲在遊學期間的個人觀察與感受,不代表所有人的經驗。
嘉玲澳洲遊學趣聞~犯錯之後,你會不好意思嗎? [00:01:49]
夠好的關係,需要禁得起衝突。要能以健康的態度面對衝突,就要從學會「處理差異」開始!
「說答案」事件
嘉玲在2025年初,曾赴澳洲進行短期英文遊學。雖然只有待上幾週時間,仍感受到不少文化差異。語言學校課程採小班制、重視口說與團體討論,老師教學風格較自由,會針對日常生活用語、文法寫作進行練習。
在課堂上,嘉玲觀察到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,在學習過程中的差異。她將同學大致分為「東方學生」與「非東方學生」。東方學生以台灣、日本與韓國人為主,在回答問題時通常較謹慎,除非非常有把握,否則多以「maybe」「I’ m not sure」等保留語氣回應,若後來發現答案錯誤,也容易感到不好意思。
在課堂上,嘉玲觀察到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,在學習過程中的差異。她將同學大致分為「東方學生」與「非東方學生」。東方學生以台灣、日本與韓國人為主,在回答問題時通常較謹慎,除非非常有把握,否則多以「maybe」「I’ m not sure」等保留語氣回應,若後來發現答案錯誤,也容易感到不好意思。
相較之下,來自非東方國家的學生(如法國、比利時、西班牙、南美等地),即使不是英文母語者,往往都能自信地表達答案,即使最後證實是錯的,也能輕鬆帶過,並迅速轉為「那我學到了」的態度,毫無羞愧或自責之情。
不過,她也發現,這樣的「不內耗」並不一定代表學習效果較佳,因為有些人即使答錯了,也可能在未來繼續犯同樣的錯誤。儘管如此,看過太多「臉皮薄」的台灣人,這樣的經驗為嘉玲帶來了全新的視角。
不過,她也發現,這樣的「不內耗」並不一定代表學習效果較佳,因為有些人即使答錯了,也可能在未來繼續犯同樣的錯誤。儘管如此,看過太多「臉皮薄」的台灣人,這樣的經驗為嘉玲帶來了全新的視角。
嘉玲澳洲遊學趣聞~你有權利,但是敢爭取嗎? [00:09:12]
「換老師」事件
在澳洲遊學期間,語言學校的學生與教師都極為流動。尤其嘉玲剛好碰上聖誕與新年假期,許多老師請假返鄉,使得她在三週內就遇到三位不同老師。學校安排了一位剛到任、教學經驗不多的代課老師上課,照本宣科、帶讀課文的教學方式,讓課堂氣氛變得沉悶。
嘉玲觀察到,東方學生(台、日、韓)較配合,會按部就班地跟著老師念課文,即使心中也有不適,但不太會主動表達不滿;而非東方學生則多半表現出不耐與抗拒,甚至在幾天後直接向學校櫃檯反映,希望更換老師。學校也隨即派出教學組長進班觀課,隔天就調回原本的有經驗老師,並將代課老師安排至初級班教學。
嘉玲觀察到,東方學生(台、日、韓)較配合,會按部就班地跟著老師念課文,即使心中也有不適,但不太會主動表達不滿;而非東方學生則多半表現出不耐與抗拒,甚至在幾天後直接向學校櫃檯反映,希望更換老師。學校也隨即派出教學組長進班觀課,隔天就調回原本的有經驗老師,並將代課老師安排至初級班教學。
嘉玲認為,非東方學生直接又迅速的反應,確實促成了教學品質的即時改善。然而她也在思考,如果爭議是關於「個人喜好」的差異,這種「主動」是否會產生「有吵的孩子有糖吃」的不均效應?尤其這些非東方學生在發聲前,會試圖拉攏其他同學共同抱怨、集結意見,形成輿論壓力,以增強自己的主張。這種方式雖然有效,卻也可能影響他人原本中立的觀點。
嘉玲澳洲遊學趣聞~勇敢做自己,真的是好事嗎? [00:15:40]
嘉玲曾觀察到某位學生A帶了一大包零食進教室,朋友B會直接拿來吃,甚至沒先徵詢A的同意,就把整包零食拿去請其他同學吃,也沒說明這食物是誰帶來的。最後東西傳了一圈回來,只剩下空袋子。
在東方文化中,這種行為可能被視為不禮貌,因為我們習慣標明物品的「主人」,而且會至少留一口給對方吃。這讓嘉玲意識到,原來所謂的「西方人有界限,東方人講人情」這種刻板印象其實並不全面。或許西方人較懂得爭取權利,但在日常互動中,對人際的界限則未必那麼在意。
在東方文化中,這種行為可能被視為不禮貌,因為我們習慣標明物品的「主人」,而且會至少留一口給對方吃。這讓嘉玲意識到,原來所謂的「西方人有界限,東方人講人情」這種刻板印象其實並不全面。或許西方人較懂得爭取權利,但在日常互動中,對人際的界限則未必那麼在意。
嘉玲的同學多是 20 歲出頭的年輕學生,多數正處於 gap year 階段,無論是自費或靠家中資助前來學習,心態都偏向玩樂探索。
身為班上極少數年過四十的學生之一,嘉玲雖然沒有抱著「非得把英文學好」的壓力來遊學,但既然花了錢,就希望能帶點收穫回去。然而,不少年輕學生常在課堂中與老師閒聊,話題還與課程內容完全無關,讓她感到相當不習慣。
更讓她驚訝的是,有些老師對此不僅不加以制止,甚至樂在其中。有一位老師在閱讀嘉玲撰寫的英文自傳時,對她在台灣的專業背景產生興趣,便主動與她展開長達 15 分鐘關於榮格心理學的深談。雖然嘉玲驚喜地發現,自己談專業英文比生活英文更順手,這樣的文化差異還是讓她大開眼界。
身為班上極少數年過四十的學生之一,嘉玲雖然沒有抱著「非得把英文學好」的壓力來遊學,但既然花了錢,就希望能帶點收穫回去。然而,不少年輕學生常在課堂中與老師閒聊,話題還與課程內容完全無關,讓她感到相當不習慣。
更讓她驚訝的是,有些老師對此不僅不加以制止,甚至樂在其中。有一位老師在閱讀嘉玲撰寫的英文自傳時,對她在台灣的專業背景產生興趣,便主動與她展開長達 15 分鐘關於榮格心理學的深談。雖然嘉玲驚喜地發現,自己談專業英文比生活英文更順手,這樣的文化差異還是讓她大開眼界。
到澳洲遊學,世界在我的眼前打開! [00:23:31]
遇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後,嘉玲發現:
-
很多原以為理所當然的框架,其實只是文化所形成的默契,並非放諸四海皆準的標準
-
來自相似文化背景的人更容易聚在一起,因為行事作風較相近,也較容易從肢體語言或表情判讀對方的意思,能帶來安全感
-
不同文化的人,連在閒聊時的重點也不同。在台灣常被問到工作的細節,但在遊學時卻鮮少有人深入詢問
-
東方學生經常因為怕講錯答案而過度小心,非東方學生對此則較為豁達,很敢開口講英文,但文法上的錯誤容易一再重複
喜歡一個文化,你就得連他的缺點也接納 [00:29:27]
在澳洲跨年時,宿舍裡的同學們一路狂歡到凌晨兩點,派對的音樂聲大到整棟建築都在震動。雖然嘉玲已預期會有吵鬧,但對方只顧自己玩得盡興,卻沒有意識到他人可能會被干擾,確實是一種較沒有界限的行為。這在強調集體意識的東方文化中較少見,反映出東方的群體文化與西方的個人文化之間的落差。
此外,嘉玲與當地人閒聊時,對方曾表示澳洲人的工作喜歡聊天,導致效率普遍偏低,連本地人自己都覺得無奈。
此外,嘉玲與當地人閒聊時,對方曾表示澳洲人的工作喜歡聊天,導致效率普遍偏低,連本地人自己都覺得無奈。
→ 文化的運作邏輯是「一整套」的,並不能「自由選配」某部分來套用。
面對文化差異性,如何更好的自處? [00:33:14]
不是先判斷是非對錯,而是先問自己:為什麼會注意到這個差異?
例:嘉玲對英文缺乏自信,才會特別注意到非東方同學回答問題時,沒有過多的羞愧感。
歷經同學爭取換老師的事件,嘉玲發現東方人較容易忍耐,非東方人則較習慣直接表達,也懂得把「自我表達」跟「對方是否處理」分開來看,這部分很值得學習。同時也想到自己身為老闆,如果要管一群高度個人、共識性低的人,應該不太容易,得靠明確的制度與法律來約束。
-
因為對自身文化太熟悉,所以容易看到缺點,但是真的要過上其他文化的生活時,才會回頭意識到自己的價值
-
要在脈絡裡面看文化,而不能只截取部分來學習,否則容易像沒有比對過血型與基因就進行器官移植,出現強烈的排斥反應
嘉玲發現在臺灣,政府會在危險的地方設柵欄、警示牌,甚至派員到場看顧;澳洲則常是插一根警告牌:「前方危險,請勿靠近。」旁邊沒有任何防護,盡到告知義務之後,發生任何危險都是個人的責任。這樣的態度,把每個人都訓練得很獨立,但少了一點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照,也比較容易忽視自己做的事,是否會影響到別人。
差異不等於「不好」,有時只是不習慣而已。
啟點陪你認識自己、與人好好相處~ [00:37:45]
推薦線上課程:
-
《活出有選擇的自由人生》幫你看見內在信念,學會用自己的語言過生活(加入即贈送線上課程《你是哪種人》,帶你了解16型人格)
-
《我想跟你好好說》陪你在互動裡找到溝通的方法,把真心說到對方心裡
-
《幸福人生的情緒課》幫助你安頓情緒,避免被情緒綁架
-
《深度自我覺察》帶你走進潛意識,更清楚理解情緒背後的渴望
即日起到 10/14 晚上12點前,加入啟點文化線上課程,就享有一門95折、兩門82折、三門以上69折的優惠!(每張訂單獨立計算,折扣無法累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