男人不敢哭的原因?為何男性讓自己越活越「壓抑」?|第2季|【超時空心事#54】

本季《超時空心事》將討論「父權歷史」底下的兩性劇本。

 


男生從什麼時候開始,無法跟別人求助? [00:02:09]

近十幾年來,整個社會才開始關注男性的心理健康,他們背負著經濟壓力與種種社會期待,即使痛苦卻不善於向外求援。
 


歷史緣起

西方社會

中世紀饑荒與瘟疫氾濫,宗教力量順勢崛起,許多人找不到工作,到修道院尋求生存機會。當時基督教神職人員為了服侍上帝,保持信仰的純潔,因此被禁止與女性來往,以守護處男之身。

然而這種戒規讓男性很不平衡,因為在古希臘羅馬時期,所謂的「真男人」是對女性有「支配權」與「性慾」。所以中世紀的神職人員為了與傳統觀念抗衡,開始鼓吹自己是在打一場「為貞潔而戰的戰役」,特別強調可以克制性慾和暴力的男人,才是現代「真男人」。

後來許多男性深受這樣的觀念影響,例如為了養家活口,十幾歲開始就會離家,找師傅拜師學藝,跟對方簽訂七到十年不等的合約。在合約期間,徒弟要住進師傅家,照顧對方日常起居,不能隨便離開師傅。徒弟也需要無條件服從師傅,如果犯錯,師傅還可以懲罰徒弟。
 
  • 男性為了自立門戶,必須歷經長時間的忍耐。如果忍不住逃跑,不只不會被同情,還可能被看不起
※ 時至今日演變成「師徒制」跟「學長學弟制」,等要求男性服從權力的制度。
 


東方社會

經常要求男性「忍耐」,不停灌輸他們忍耐有好處,或是「越能忍耐,越是一個值得尊敬的男人」。
 
例:「忍辱負重」、「小不忍則亂大謀」、「男兒有淚不輕彈」。 
 
※ 男性與女性都有要求自己忍耐、堅強的地方,只不過本集將討論的焦點,放在為何男性將「忍耐」視為「義務」,甚至於視為「自我評價」的關鍵。
 
 
 

男性到底在忍什麼?為何愛比「誰堅持比較久」? [00:09:00]

  • 男性主要是在忍耐「身體」跟「情緒」上的痛苦
例:習慣忍受經濟壓力、身體疾病、性需求等,最終演變成身心病、三高,身亡的機率也較高。
 
  • 「忍」是撤回自己的需求,只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壓抑本性。因為男性擔心「不忍」會有壞事發生(被剝奪),或得不到想要的東西(無法被滿足)
例:男性為了獲取心儀對象的芳心,可能會先把自己「裝」成另外一個樣子,等追到對方之後才原形畢露。
 
  • 忍耐的時候表面上看似沒有行動、波瀾不驚,其實內在反而是把自己縮小,滿頭滿腦只想自己想要的結果
  • 男性很害怕自己「不夠男人」,而忍耐對他們來說是強大的表現,所以不輕易求助與休息
  • 忍到受不了的時候,男性往往會選擇「情感疏離」來幫助自己關注眼下的情況,然而經常無意識的隔離情感,將會變得麻木,最終跟自己、跟外界都失去連結,感受不到任何愛與情緒
  • 社會期待男性要夠「穩定」(包括工作、生活、婚姻),因此男性為了成為別人的「支柱」,最快的方法就是關掉情緒,把自己「工具化」
  • 在忍耐的過程中,男性也會跟其他男性競爭誰比較有擔當,注意力都放在是不是一個「夠格的男人」之上,容易失去應有的人性,變得冷漠、疏離、不顧他人
※ 「情感疏離」指的是在遭遇衝擊事件時,第一時間先阻隔情緒、專注把事情處理完。像醫護人員、警察、消防員等職業,就常需要用到這種方式應對緊急狀況。
 
 
 

當男性不想再忍耐,會發生什麼事? [00:18:59]

什麼是「退化」狀態?

1. 失去原本的功能

家中第二個孩子出生時,第一個孩子感覺被冷落,因而透過「撤回」一些原本學會的能力(如:原本已經戒尿布了,卻開始尿床),喚回照顧者的關愛。
 

2. 展現攻擊性

如同當乖小孩會被忽視,所以透過變得暴躁引起注意。
 


如果男性過往從未好好認識自己與情緒,不再忍耐的時候,容易出現「退化」狀態:

  • 男性「不忍」的時候,情緒會變得極端,因為內在再也承受不住壓力,卻不知道該怎麼求助,只好雙手一攤,把情緒跟問題都丟出來,卻讓對方感到很錯愕
  • 女性家庭成員成為男性傾訴內心壓力的對象時,起初或許能很好的傾聽,但她也可能漸漸擔憂男性無法支撐家庭,不知該如何是好。而男性意識到女性的擔憂時,便會以為自己的脆弱被拒絕,選擇撤回原本袒露的情緒,覺得自己沒有鬆懈的餘地
  • 男性向其他男性傾訴內心壓力時,可能會被用嘲諷的方式攻擊:因為不允許自己不夠陽剛,所以嘲笑試圖求助的另一個男性,實際上是害怕自己有一天也會變成這樣(投射)
  • 男性懷抱競爭思維,無論是先低頭、先退讓、先倒下的時候,都很容易自認為是「弱者」或「失敗者」
  • 男性很害怕放棄,忍不下去的時候,會懷疑自己是否「不可靠」、「不值得信任」,結果逼著自己繼續堅持、忍耐,反而產生無謂的消耗,在別人需要的時候,也無法適時提供所須的支援
※ 女性「不忍」的時候,比較能被社會環境所接納,加上人際連結較多,旁人比較有機會適時介入協助,所以較少激發出極端行為。
 
 
 

男性長期忍耐,會發生什麼事情? [00:29:10]

  • 長期合理化忍耐,將只剩下「目的思維」,忽略事情不公平或不順利的訊號,為達目的不擇手段
例:這沒什麼,只要我忍一下就可以…
 
  • 忍耐會帶來壓力,連帶長期忽視、壓抑這份壓力
  • 在強迫自己忍耐以達到目的的情況下,最終獲得的快樂與成就感,也只能抵消忍耐期間帶來的痛苦,難以維持長久的正面感受
→ 關心男性很不容易,因為他們認為「需要幫助=無能」,所以會高估自己的忍耐程度,拒絕他人的關心、假裝沒事。
 
例:相較於單親媽媽,單親爸爸不想麻煩別人,所以很少向外求助。
 
 
 

忍耐真的不好嗎?該怎麼重新看待忍耐? [00:34:02]

  • 雖然過度忍耐會對自己帶來傷害,但如果捨棄了這個特質,整個社會可能會因此變得動盪,每個人都變得沒耐心、很脆弱
  • 我們在忍耐的當下能否自我對話,或是事後覆盤,理解自己在忍什麼?是否為了更遠大的目標,真心想要忍耐?
  • 當你越無法描述一件事的細節(如:想不起來、沒什麼好辛苦),越有可能是把情感隔離了,這有助於檢視你在過程中,是否自我壓迫而不自知 
→ 男性或許可以練習辨識安全的環境,在裡頭適度交付信任,允許自己暫時放下武裝,以另一個更接近真實的面向與世界互動。
 
 
 

線上課程《深度自我覺察》超早鳥優惠倒數2天! [00:36:58]

線上課程《深度自我覺察》~打開情結、照亮陰影、看見潛意識
 
很多人遇到困難時,第一反應就是「我再撐一下就好」,因為不想麻煩別人,選擇把所有的痛苦都往肚裡吞,結果壓力卻越積越多…
 
在線上課程《深度自我覺察》裡,嘉玲老師會帶你看見潛意識裡寫下的人生腳本,卸下應對情緒與壓力的武裝,把它從自動反應拉到意識裡,就有機會改寫,找到更健康的方式面對壓力!
 
《深度自我覺察》最早鳥優惠 $2599 只到明天(8 月 19 日)晚上 9 點。把握機會加入學習,讓自己活得更自在~
線上課程&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23
 

-------------------

參考資料:

  1. 作者 盧省言。《有毒的男子氣概:從希臘英雄到現代新好男人,歷史如何層層建構「男人」的形象》。網路與書出版。
  2. 作者 亞倫.強森。《性別打結:拆除父權違建》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。
  3. 作者 裔昭印。《西方婦女史》。商務印書館。

相關影音

男人不敢哭的原因?為何男性讓自己越活越「壓抑」?|第2季|【超時空心事#54】

你有遇過平時看起來是好好先生,結果「發作」的時候,脾氣比誰都還要大的人嗎?其實是因為他們太無助了,習慣壓抑情緒與壓力直到極限,最終只好「雙手一攤」把所有問題丟出來 男性長期背負社會期待與經濟壓力,從小被灌輸「男兒有淚不輕彈」、「忍辱負重」的觀念,不敢輕易表達需求與脆弱情緒。本集深入探討「忍耐文化」的歷史脈絡,從中世紀神職人員的貞潔之戰,到東方社會的集體價值,解析男性如何在原生家庭、師徒制、學長學弟制的權力框架中,被訓練成壓抑感受、情感疏離的人。我們將剖析忍耐帶來的心理與生理代價、情感隔離的惡性循環,以及「退化」與「競爭思維」對男性人際與自我價值的影響,並提供安全釋放壓力、重建連結的方式,幫助男性用更健康的方式面對壓力與情緒。

2025-08-18

你很怕自己落後嗎?為何男生期待自己「強大」?|第2季|【超時空心事#56】

你認為男人一定要「強大」,才不會被欺負,也才可能被愛嗎?男性經常無意識對他人產生比較心態,難以放鬆看待一件稀鬆平常的事,到底是怎麼了? 本集《超時空心事》從「父權歷史」追溯男性被期待「要強大、要可靠」的形成脈絡,說明西方英雄敘事與東方「男兒當自強」如何塑造兩性腳本,讓男性把價值綁在功能與供養上,甚至將「被愛=有用」內化為信念。節目剖析現代關係中的隱形壓迫:男性被預設要穩定、能修理、會扛責,自我評價長期落在競爭與比較;一旦脆弱便感到羞恥或害怕被嘲笑,於是更難開口求助。主持人提出練習路徑——辨識自己的獨特天賦、把力氣投在對的領域,別在每件事上爭輸贏;練習在「對的時間」向「對的人」求助,為自己負責而非把情緒拋給他人。當「強大」不再是被愛的前提,男性也能在親密關係裡被看見為一個完整的人,與伴侶建立更真實、更平衡的連結。

2025-09-01

女生常常很焦慮?為何女性容易承擔「情緒勞務」?|第2季|【超時空心事#55】

你有沒有想女生的「細心」,可能不是天生如此,而是千百年來被訓練出來的嗎?往往都是女生記得交往紀念日、會帶衛生紙出門,這真的合理嗎? 本集《超時空心事》深入探討「女性情緒勞務」的根源與影響,從中世紀家務期待談起,帶出現代社會中女性被默認為細心、會記得小事、要承擔情緒照顧的角色現象。無論是在職場處理會議紀錄與雜務,或家庭中被期待張羅一切,這些「理所當然」的責任其實是一種無形負擔。節目也點出「細心」若過度發揮,可能導致界線模糊、難以下決策,甚至引發焦慮與憂鬱。透過案例與生活情境的層層拆解,本集帶領聽眾重新審視「細心」這項特質背後的文化意涵與心理代價,並思考如何設下界線、調整自我期待,讓細心成為助力而非壓力來源。

2025-08-25

我好想改變,但是我會怕~|拒絕召喚3-2|【第二人生#8】

2024-11-01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