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年後該「離家」嗎?如何跨過搬出家的心理門檻?|【你好,世代#21】

主持人:昶維
來賓:怡璇、廷廷
 
 
 

00:00:00 什麼是「迴力鏢世代」?

迴力鏢世代:面對惡劣的經濟環境(高失業率、高房價),成年子女為了節省支出,搬回家與父母同住,部分或全部仰賴父母給予的經濟條件。
 
  • 以前父母會要求18歲的子女,自己搬出去外面賺錢生活;現在父母則會試圖說服子女,在結婚、買房前繼續住家裡
 
 

成年後一定要離家生活?

廷廷:如果能重來,我想早點學習離家生活

廷廷從小住家裡,由媽媽打理好一切家務,大學開始打工、有收入後,曾考慮搬出去住,但考量到支出,以及自己生活要面對的「麻煩事」,因此打消念頭。婚後,廷廷不想讓太太承受家庭爭吵的負面情緒,於是兩人搬出去住,離家生活後,他才發現很多事情並非理所當然(如:牽網路才有Wi-Fi可以用、飲用水要自己燒),也因為不習慣處理家務,起初常與太太產生爭執。
 
  • 搬出去獨立生活,學習自己處理事情,比較能做到心智上的成熟
 
 

怡璇:真正的獨立,需要學會承擔情緒勞務

怡璇以前認為,成熟、負責的表現,是經濟獨立、能給身邊的人經濟支持(如:給孝親費);現在發現自己住外面,需要承擔很多情緒勞務,學習處理、理解很多事情(如:經營與鄰居的關係、出席住戶大會)。
 
  • 個人越完整、獨立,在親密關係中越能彼此支持,知道對方承擔了多少生活瑣事的重量,抱持著感謝的態度
 
 


00:13:12 存夠錢、結婚後才離家?

家務一人一半才公平?

  • 伴侶如果都沒有獨立生活的經驗,一開始離家時會比較辛苦,雙方在工作與生活瑣事間手忙腳亂;只有一方有經驗時,當沒經驗的一方未意識到家務的辛苦,將責任放在有經驗的一方身上,雙方則容易在分工上產生爭執
廷廷與太太嘗試過所有的家務後,各自負責較擅長的部份,正因為理解每件事困難、辛苦之處,所以不會將對方做的事情視為理所當然。

→ 衝突可以讓人看見彼此的需求,親密關係因感謝與理解而和諧。
 
 

怡璇:先問自己,住家裡是否會麻痺成長的動力?

  • 為了不讓父母擔心而繼續住家裡,背後可能是推卸自己成熟的責任,在潛意識中壓抑自己存頭期款、找伴侶
  • 父母永遠難以對小孩放心,因此要意識到自己總有一天會離家,並以此轉化成自我提升的動力(如:爭取升遷、加薪)
  • 成熟的關鍵,來自能夠停下來思考父母說的話,而非背負罪惡感、照單全收,學會澄清界限,將父母的議題還給他們
 
 


00:23:00 孩子離家,家就散了?

當孩子想離家,有些父母覺得被拋棄,是因不想失去生活重心,或是擔心沒有孩子的連結,就會跟伴侶分開,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壓力,可能因此打消離家的想法。
 
 

廷廷:學會課題分離,關係反而更親密

廷廷認為媽媽當初不希望他搬出去住,是因為與爸爸吵架時,廷廷是她情感上的依靠。意識到這是媽媽的課題後,廷廷練習課題分離:每次廷廷表達不想吃水果,媽媽還是會切,直到某次他堅持不吃,媽媽才終於不切。廷廷離家後發現,每次回家能跟父母聊的東西變多、彼此感情也變好。
 
  • 有時主動拉開與父母的距離,他們反而能明白,給愛的程度不用那麼多,孩子也能感受到愛
 
 

怡璇:把空間讓給父母,你也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

朋友看見父母一直吵架,認為他們感情差、分開比較好。直到後來媽媽生病,爸爸對照顧媽媽的細節瞭若指掌,朋友才發現,他們有自己交流感情的方式,並且很在乎彼此。
 
  • 意識到父母的情感狀況,並不是子女的責任,以及那些你「不能」離家的理由,可能只是父母的「不習慣」,你的生活才不會被恐懼限制
 
 


《好好說再見》

線上課程《好好說再見》在「家庭離線」的章節裡,帶著父母、子女看見離家議題,學會以愛與祝福面對分離~即日起至11月13號,享優惠價$ 2,888!深深愛過,才能好好分離❤️
 
【線上課程】《好好說再見》~找回愛與安全感的分離必修課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16
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youtu.be/OUr1o6lZBpI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