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麼?如何超越你的「自卑情結」?~《自卑與超越》凱宇和嘉玲的對談|【有聲書評】

※ 使用App收聽節目者,如欲觀看完整影片,請至【啟點文化】YouTube頻道。
 
 

00:08:53 「自卑」是不好的嗎?

  • 意識到自己不足時,自卑是驅使人內在前進的動力,讓人活出更超越的境界
  • 凡事過猶不及,當你沒有將「自卑」擺放在相對平衡的位置,前進的動力也可能毀滅你
動物園的獅子大吼一聲,第一個小孩嚇得跟媽媽說:「我想回家、我想離開這裡」(逃離);第二個小孩嚇得雙腳發抖、嘴唇發白,但跟媽媽說:「我一點都不怕」(否認);第三個小孩嚇壞了,抓著媽媽的衣角說:「我可以對他吐口水」(虛張聲勢)
 
  • 內心存在「自卑」時,可能會覺得自己很弱,也可能將自己呈現得自大、無所謂,但內心其實很害怕
→ 阿德勒:「自卑」不是問題,感受到自己不足並為此努力,就會是生命的動力;但當你掉入「自卑情結」,往往會呈現出「攻擊」(向內攻擊:逃避、否認/向外攻擊:做過分的宣稱、酸人、罵人)。
 
 
 

00:18:30 你有「自卑」或「優越」情結嗎?

自卑情 

  • 努力補償自卑感,卻一直無法滿足它,也沒有找到適當的方式調整、適應、克服,於是產生有點扭曲、內在合理化的狀態
例:你很在意一件事,但你選擇退縮、假裝這件事情沒有發生,或用另一個方式攻擊它。
 


優越情節

  • 針對自卑所做出的「過度補償」的努力,往往會引發優越情節
例:生於貧困家庭的人,賺了很多錢之後仍無法停止追求,並且活出「只有賺錢最重要」的物質主義、放大成功學,讓自己的世界變得只有單一價值。

→ 你擁有的,就是你努力得來的,而不是拿來和人比較、自誇的。
 


檢視自己看待不足時的努力,是否在「自卑情結」與「優越情節」之中擺盪?

  • 我們都有可能感覺到不足,而針對不足所做的努力,會形塑你成為怎樣的人
例:過分雕琢,可能讓你變得「假」;過分不在乎,可能讓你失去生命的潛能。
 
 
 

00:24:02 平衡你的自卑與優越

阿德勒:LifeStyle(生活型態)

  • 當我們累積克服自卑的努力,會發展出我們的特質、行為、習慣,小至日常生活的運作、大至看待壓力與世界的變化
  • 看似荒謬、不合理的行為,隱藏著一個人內在的目的
例:有些人時常表現出討人厭的模樣,可能因為在他的成長過程,無形之中學到「只有做討人厭的事情,才能夠引起關注」的生活型態。
 
 

阿德勒「目的論」:因為你做這件事會有好處,因此你決定做這件事。

例:思考你暫時無法改變的習慣,是否為你帶來好處,可能是讓你有掌控感、話語權,或是曾經因此被誇獎。

→ 當你能夠發現,「好處」只會停留在生命的某個片刻,就可以為自己「重新選擇」。
 
 
 

00:35:06 活出你的「社會興趣」

社會興趣:

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,都是指向他人的。無論覺得自己活的狀態如何,如果世界上沒有他人,你的名字、所有的辭彙都會沒有意義。
 


阿德勒:「我們所經歷的事物並不是抽象的,而是以人的角度去體會的,因為人活在意義的領域裡面。」

  • 我們都不是過去的囚徒與奴隸,要從生命的底層找到資源,活出「社會興趣(Social Interest)」
  • 他者是映照自我價值的途徑與媒介,但我們對需要靠近、尊重、理解他者
  • 人生中很多美好時刻,是感受到「我成為一個完整的我而被認識」、「我因為我是我,所以被愛」
 
 

他者並非證明你存在的工具

  • 當你把他人的問題扛在自己身上,你是希望解決他的問題,還是希望他活成你喜歡或習慣的樣子?
例:父母強迫孩子,學習當年自己沒辦法學的才藝。

→ 把自己的生命活出來,把對方的生命還給他。
 
當你知道自己的休息,是為了帶給身旁人更好的品質、創造更好的社會價值與興趣,就好好地休息。
 
 
 

00:43:28 「自卑」是很自然的心情

做到課題分離,你就能夠知道自己是誰、與他人的距離該如何擺放,並且不會透過他人的存在,來彰顯自己的價值或彌補心中的匱乏。
 
 

【啟點Live秀】即將舉辦第3次實體活動~快來報名吧!

▶活動時間:2/15(六)13:30 ~ 16:30
▶報名連結:
https://turn-key.kktix.cc/events/liveshow-3
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