喜歡看人炎上,是一種人性?其實你正在找「優越感」|第2季|【心理躲貓貓#17】
八卦新聞令人厭煩,為何還是很多人愛看? [00:01:26]
韓星宋慧喬離婚風波
2019年7月,宋慧喬與宋仲基離婚的消息曝光後,湧現大量惡意留言,謠傳她是導致婚姻破裂的原因,還將她貼上「惡妻」、「婚變黑手」等負面標籤。
面對輿論壓力,經紀公司透過法律手段,試圖維護宋慧喬的個人名譽,而她本人則是沒有多談。直到2025年,她才在節目中首度坦言這段時間的心情轉折,分享自己如何靠著朋友的陪伴與穩定的生活作息,逐漸走出情緒低潮。
面對輿論壓力,經紀公司透過法律手段,試圖維護宋慧喬的個人名譽,而她本人則是沒有多談。直到2025年,她才在節目中首度坦言這段時間的心情轉折,分享自己如何靠著朋友的陪伴與穩定的生活作息,逐漸走出情緒低潮。
-
八卦消息滿足人的窺探慾,然而事情的真相未可知,急著評論是非對錯,反而會讓當事人承受極大的心理壓力
韓星金宣虎形象重挫事件
2021年10月,金宣虎憑韓劇《海岸村恰恰恰》走紅後,一名自稱前女友的匿名網友在論壇發文,指控金宣虎曾在2020年交往期間逼她墮胎,並進行情感操弄。
事件爆出後,經紀公司尚未釐清真相時,金宣虎便主動公開道歉,承認當時「考慮不周」,導致純情好男人的形象瞬間崩壞,代言與多部電影項目皆遭撤換。
事件爆出後,經紀公司尚未釐清真相時,金宣虎便主動公開道歉,承認當時「考慮不周」,導致純情好男人的形象瞬間崩壞,代言與多部電影項目皆遭撤換。
隨後韓媒深入追查,揭露前女友的說法存有多項不實,包括她在交往期間同時與他人曖昧,而且當初墮胎是雙方討論並同意的結果,金宣虎當時不僅願意共同承擔責任,甚至曾提議結婚。
事件逐漸平息後,金宣虎宣布接續演電影《悲傷熱帶》、《苦盡柑來遇見你》,品牌代言與舞台劇邀約也陸續恢復,透過慈善活動與演藝作品重新回歸大眾視野。
事件逐漸平息後,金宣虎宣布接續演電影《悲傷熱帶》、《苦盡柑來遇見你》,品牌代言與舞台劇邀約也陸續恢復,透過慈善活動與演藝作品重新回歸大眾視野。
為什麼我們總是忍不住關注名人的「炎上事件」?
-
把喜歡的對象「神格化」,其實是把對方視為精神寄託,內心渴望有一天能成為像他一樣的人
-
當對方做出令人難以接受的事情、從神壇跌落時,我們會感到強烈失落,甚至由愛生恨,彷彿自己有了審判的資格,開始想要糾正對方、攻擊他
-
有時還會幸災樂禍地認為:「他也沒多了不起」,覺得對方既然過得那麼好、賺那麼多錢,本來就不能犯錯;所以一旦抓到把柄,就想讓他永遠翻不了身
-
事實上,這份反應可能藏著你過去的傷。因為太渴望被理解、被看見,卻始終得不到滿足,所以才會將自己的期待投射在這些名人身上
→ 到底是對方犯的錯罪無可赦,還是我們太難承認世上所有人都是平凡的,連偶像、明星也會犯錯、有自己的慾望?但這樣等於失去心理上的依附與想像空間,不得不承受這份巨大的失落。
偶像明星的私德,也必須接受公評嗎? [00:11:44]
-
當我們對偶像明星懷抱理想化的期待,指的是他在螢光幕前的作品、採訪、節目表現,還是連私底下的性格與為人處事,也都必須完美無缺、毫無瑕疵?
-
當偶像明星爆出離婚、劈腿、分手等事件時,媒體真的是在追查「與社會公益相關」的真相,還是濫用「知的權利」,肆意窺探一個人的隱私?
八卦為什麼那麼吸引人?
滿足好奇心與窺探慾
-
每個人的人生都有限,透過看別人的故事(包括小說、電影、戲劇),可以滿足我們對生命的好奇,照見不同的人生樣態
釋放對完美的焦慮
當偶像明星爆發醜聞或爭議事件時,雖然我們會感到震驚、憤怒、失落、難過,但同時也會開始評論、關注後續發展。
-
在這些討論中,原本完美無瑕的偶像形象破裂,反而會帶來一種安慰,因為我們會意識到沒有人是完美的(看到偶像明星私下可愛或迷糊的一面,也會有相同作用)
-
面對八卦,會讓人產生又愛又恨的矛盾感:當偶像形象光鮮亮麗時,能給人帶來希望;當他們出錯時,則讓人鬆一口氣,覺得自己也不用這麼完美。不過這種感受太難承認了,所以我們往往會把它投射出去,用八卦來消化它
反思:八卦成為熱門話題,人與人之間還能保有界限嗎?
隨著網路普及,八卦新聞的殺傷力也變得更強,從報紙、電視節目、網路媒體一路延燒到社群平台,幾乎每個人都能參與散播訊息,讓當事人更難避開這些謾罵、指控與攻擊。
即便不是所有人都對偶像明星的私事感興趣,但當討論在網路上廣泛流傳,相關訊息就會不斷被推播,導致人我界線愈漸模糊。
即便不是所有人都對偶像明星的私事感興趣,但當討論在網路上廣泛流傳,相關訊息就會不斷被推播,導致人我界線愈漸模糊。
網路世代,素人也會被炎上? [00:18:47]
當有人故意引戰,事件如何和平落幕?
2025年5月,有人於鄧紫棋粉絲專區發文,冒用林宥嘉大頭貼,發表「江郎才盡」、「被林宥嘉拋棄後只剩《泡沫》」等具侮辱性的言論,試圖貶低鄧紫棋的音樂成就。林宥嘉隨後親自以官方帳號現身留言區,公開留言回應:「朋友,不知道為什麼你要頂著我的頭像說這些話,請不要這麼做。希望你能原諒、能被治癒、能快樂。」此舉立刻引發關注,登上微博與其他社交平台熱搜。
鄧紫棋的粉絲對此深受感動,認為林宥嘉冒著被誤解的風險挺身而出,是一種溫柔的守護,然而也有部分聲音質疑他是否藉此蹭熱度。不過不少網友指出,林宥嘉的回應不僅展現誠意,理性與關懷的語氣也成為反制網路霸凌的正面示範。
鄧紫棋的粉絲對此深受感動,認為林宥嘉冒著被誤解的風險挺身而出,是一種溫柔的守護,然而也有部分聲音質疑他是否藉此蹭熱度。不過不少網友指出,林宥嘉的回應不僅展現誠意,理性與關懷的語氣也成為反制網路霸凌的正面示範。
「少一分打一下」母親教養爭議
2025年6月,台灣多家媒體報導一則親子教養事件,引發熱議。一位母親在社群平台上分享,自己與女兒約定「英語月考不到100分就打一下」,而女兒最終考了99分時,她便依約打了一下,以此提醒孩子別因題目簡單而鬆懈。
這則貼文迅速引起關注,各家媒體更進一步引述心理師與教育評論者的觀點,雖然母女間看似有共識,但此類體罰仍可能對孩子的內在動機,甚至引發「不被喜歡」的恐懼。
這則貼文迅速引起關注,各家媒體更進一步引述心理師與教育評論者的觀點,雖然母女間看似有共識,但此類體罰仍可能對孩子的內在動機,甚至引發「不被喜歡」的恐懼。
→ 當我們看見某人說了、做了與自己價值觀不同的事時,會不會不自覺地放大解讀,而忽略了背後的脈絡與經歷?
談論社會事件,是想透過別人的經歷來反思自己?還是為了攻擊當事人?
社會事件能激發討論,讓我們有機會聽見各種不同的聲音。但也可能讓人誤以為自己握有審判的權力,言論反成為傷人的利器。
-
當一件事情能引發我們的情緒、關注、共鳴,往往代表它觸動了我們內在某個重要的價值觀,甚至可能引發投射
-
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套判斷是非對錯的標準,但當我們並非當事人、不清楚事實真相時,公開發表評論的界限又該如何拿捏?
-
我們能否能意識到,自己在表達的僅是「個人觀點」,是為了捍衛自身立場、獲得認同感,而不代表有權力審判別人?
你是在伸張正義,還是為受傷的自己說話? [00:27:03]
大眾無法從「少一分打一下」的文章中,理解那位媽媽發文的初衷是什麼,也無從得知她和女兒真實的關係。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回頭探索:這件事喚起了我什麼樣的情緒與回憶?
-
「關注社會事件」有其正面價值,能提醒大家意識到觀念的轉變
例:過去覺得體罰是理所當然,現在開始意識到它的傷害。
-
但是如果沒能思考「評論的界線在哪裡」,言論自由的天秤就容易失衡
例:只允許一種聲音存在、無法接受與自己不同的觀點,那麼談論事件,最終可能就只是為了抒發自己的苦痛與心聲,而與實情沒有任何關係。
→ 你知道自己去評論社會事件,是為了確認自己的價值觀,還是害怕如果不這麼用力伸張立場,某天也可能變成自己不喜歡的樣子?又或者是在為小時候「無法自我保護的自己」發聲?
該如何重新看待吃瓜行為?
-
聊八卦有時是確認彼此價值觀的一種方式,能迅速產生共鳴,帶來歸屬感、安心感與親密感,也可能讓我們看見彼此的差異
-
健康的社交互動,應建立於不傷害自己與他人的前提下。畢竟我們不是當事人,無法知道事件的全貌,也沒有資格去審判是非對錯,更不應藉此攻擊當事人
-
透過聊八卦建立關係,重點並不在事件當事人,而是背後的價值觀,藉此交流彼此的觀點。甚至我們也可以從一個人會不會講八卦,更認識這個人
線上課程《深度自我覺察》超早鳥優惠中~ [00:35:47]
你知道自己並非見不得人好,只是看見那些外表光鮮亮麗的人,心裡總會泛起一點怪怪的感覺,忍不住拿自己跟對方比較。這些微妙的情緒,很多時候和我們怎麼看待自己有關,也是一種藏在潛意識裡的祕密~
嘉玲老師在全新線上課程《深度自我覺察》中,會帶你從嫉妒、自卑等常見的情結切入,陪你釐清那些困擾已久的糾結感,把陰影從情緒與關係裡釋放出來。
即日起到台灣時間8 月 19 日晚上 9 點,《深度自我覺察》享第一波超早鳥優惠 $2599(原價 $6888)~懂得越多,你就越自由!
《深度自我覺察》~打開情結、照亮陰影、看見潛意識
課程連結&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23
課程連結&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23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