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提出一個好問題?|【一天聽一點#1378】

 


強化問問題的能力
00:00:00 技巧1:提問時,不用曖昧不清的詞彙

你所陳述的問題中,不要有自己沒想清楚,或是沒有定義明確的詞彙。
 
學生問老師「某某科系好不好?」老師反問學生:「『好』的定義是什麼?修課輕鬆、沒壓力、容易畢業,還是能學到東西、好找工作,或畢業的平均薪水夠高?」學生回:「我只想知道這個科系『好不好賺』?」老師再反問學生:「好賺的定義是什麼?是時薪、月薪還是年薪?必須以健康作為高薪的代價,這樣算不算好賺?」
 


一個人提出的問題,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考

  • 問題中有曖昧不清、沒有精確定義的詞彙,反映他思考過於簡單,沒有先好好整理、想過自己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
  • 問出好問題的第一步,是在提問前先思考,並確認自己明白自己用的每個詞彙
 
 
 

00:03:32 技巧2:問題要具體,不問太大的問題

  • 不能簡單幾句話就回答的,就是太大的問題
  • 問題越具體,才能得到相對應的答案
 
 

練習將問題拆解成小一點、具體一點

學員問:「如何提升表達能力?」、「如何改善人際關係?」
這麼大的問題,都可以開一門課、寫一本書,沒辦法用短短幾句話就完整回答,如果硬要回答,只能給一個大原則、大方向,卻難以落地的答案。

「如何提升表達能力」
「公眾表達時,我常會因為緊張而忘詞,有什麼方法可以克服或舒緩這種緊張感?」
「我在發表意見時,經常被主管說講話沒邏輯、沒重點,有什麼表達技巧或架構,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嗎?」
 
 
 

00:05:27 技巧3:重設問題前提

每個問題背後都有預設前提、立場或隱藏價值觀,還原脈絡並找出這些前提、立場、價值觀,從不同角度挑戰、質疑它們,重新提出一個新的問題。
 
 

如果你的好朋友和女友同居後,吵架的次數明顯變頻繁了,他問你應該怎麼辦,你會如何回答、給建議?

這個問題的預設前提或隱藏價值觀,是提問者認為「同居後吵架頻率變高」是個需要解決的問題。對這個前提提出挑戰或質疑:相處時間越長就越容易產生摩擦,所以和另一半同居後吵架頻率變高,不是很正常的嗎?
 
期待同居後吵架次數不變多,有沒有可能是「不合理的期待」,或是一個「錯誤的問題」?既然同居後,吵架變頻繁是不可避免的,也許可以將問題重新定義成:「同居後如果吵架了,有什麼地雷是絕對不能踩的?」、「如何透過每一次的爭吵,更加了解、認識另一半?」
 
我們都認為電腦一定要有散熱風扇,但賈伯斯質疑並挑戰了這個前提,認為風扇會讓電腦外觀看起來大又笨重,風扇也會發出噪音,所以他重設前提、提出新問題:「如何在不使用風扇的情況下,讓電腦不會過熱?」這幫助蘋果推出有史以來最安靜、體積最小的個人電腦。
 
火箭一直以來,都是用完即丟的一次性工具,但馬斯克質疑、挑戰了這個前提,認為火箭既然是運輸工具、世界上又沒有交通工具是設計成單次使用的,因此實現了火箭回收的技術、大幅降低火箭發射的成本,將每次的發射費用降低10%。
 
 
 

00:09:47 問題 vs 思考

  • 問題,是思考的凝鍊,所以練習提問,就是在練習思考
  • 有好的思考能力,才有辦法進一步提出更睿智的問題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