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對人生轉捩點,如何活出你的「修復力」?~feat. TEEPR 叭啦叭啦研究室 Jon|第2季|【誰來作客#16】
00:00:00 今日座上賓:正面大叔 YouTuber Jon
-
十歲時隨著父母移民美國,大學就讀電機專業,畢業後做了八年的直升機工程師
-
三十歲那年,毅然決然放棄年薪300萬的工作,回到台灣重頭開始
-
目前負責經營百萬訂閱 YouTube頻道《TEEPR 叭啦叭啦研究室》,介紹電影、動漫、漫威的冷知識,以及分享人生經驗、談論自我成長的《就Jon》頻道
怕高的 Jon,為何跑去當直升機工程師?
Jon 畢業初期,曾窩在朋友家沙發上半年,靠送外賣維生;一度嘗試回台灣求職,因不適應職場文化而選擇返美,直到一位學長邀請他加入公司,才意外踏入直升機產業,而且一待就是八年。
Jon 坦言這八年間,心裡始終帶著自我懷疑。大學時期基本功學得不紮實,進公司後常需要同事幫忙,討論產業相關話題也總覺得格格不入。後來試著攻讀MBA,爭取從設計職轉做PM,雖然部門規模小得身兼多職,卻讓他發現自己其實更擅長與人溝通。
除此之外,Jon 在公司還得面對另一種壓力。由於產業競爭激烈,一旦合約流失,公司就可能歷經大裁員,隨時都可能被拍拍肩膀「請你走人」,因此環境長期瀰漫著令人不安的氛圍。
Jon 坦言這八年間,心裡始終帶著自我懷疑。大學時期基本功學得不紮實,進公司後常需要同事幫忙,討論產業相關話題也總覺得格格不入。後來試著攻讀MBA,爭取從設計職轉做PM,雖然部門規模小得身兼多職,卻讓他發現自己其實更擅長與人溝通。
除此之外,Jon 在公司還得面對另一種壓力。由於產業競爭激烈,一旦合約流失,公司就可能歷經大裁員,隨時都可能被拍拍肩膀「請你走人」,因此環境長期瀰漫著令人不安的氛圍。
00:10:09 30歲,為何成為Jon人生的轉捩點?
Jon 回憶起在美國直升機公司時,身邊不乏一做就是四、五十年的同事。看著一位七十多歲才退休的前輩,在歡送會上哽咽說著:「很開心認識你們,以後我只能在牆的另一邊看你們了」,他先是對於這種複雜的情緒感到困惑,突然一陣恐懼湧上心頭,忍不住想著:「如果我繼續留下來,會不會也變成這樣?」
Jon 形容那種感覺像是「冒牌者症候群」,一邊對自己的專業不確定,一邊又害怕未來就此定型。在這樣的矛盾與困惑中,童年作為小留學生的那份「想回家」的心情悄悄浮現。從大學起就持續找台灣的工作,八年來幾乎每年都說著「我要回台灣」,卻一直沒有真的踏出那一步,直到三十歲那年,Jon 形容自己「爆掉了」——突然強烈覺得「這不是我要的人生」,雖然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,但他很確定不是這個。
於是 Jon 毅然決然賣掉所有家當,握著一筆可撐一年多的生活費,回台灣給自己一段時間「重新開始」
Jon 形容那種感覺像是「冒牌者症候群」,一邊對自己的專業不確定,一邊又害怕未來就此定型。在這樣的矛盾與困惑中,童年作為小留學生的那份「想回家」的心情悄悄浮現。從大學起就持續找台灣的工作,八年來幾乎每年都說著「我要回台灣」,卻一直沒有真的踏出那一步,直到三十歲那年,Jon 形容自己「爆掉了」——突然強烈覺得「這不是我要的人生」,雖然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,但他很確定不是這個。
於是 Jon 毅然決然賣掉所有家當,握著一筆可撐一年多的生活費,回台灣給自己一段時間「重新開始」
求職碰壁&再度遇見貴人
Jon 原本只是想回台灣休息一陣子,沒特別計劃下一步,當時他覺得最簡單的選項就是教英文,沒想到雖然他是美國公民、英文也很流利,卻因為外表不像「典型的美國人」而碰壁。
後來在機緣巧合下,一位開公司的學長缺人手,希望 Jon 去幫忙,但並不打算「空降」他,當時 Jon 的中文寫作還很不流利,從薪水只有三萬多的基層文字編輯做起。
後來在機緣巧合下,一位開公司的學長缺人手,希望 Jon 去幫忙,但並不打算「空降」他,當時 Jon 的中文寫作還很不流利,從薪水只有三萬多的基層文字編輯做起。
00:17:35 全部「打掉重練」,難道不怕就此一敗塗地嗎?
問起 Jon 會不會在意從基層做起,跟預期的管理職有落差,他爽朗地說:「反正我什麼都不會啊!你知道過去工作八年最讓我害怕的東西,就是發現我沒有一個基礎的技能。」他形容自己只能模仿、假裝得還行,但說不上來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,也無法從中找到意義,長期處在一種不安中。
那時學長對他說:「你要從頭開始,要做得比他們好,讓他們自己信服你。」於是他真就從最基本的工作做起,一邊學中文、一邊學怎麼用文字表達自己,而這樣的過程,反而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實。此外,由於中文並非 Jon 的慣用語,他善於以簡單易懂方式敘事,意外成為一種優勢。
那時學長對他說:「你要從頭開始,要做得比他們好,讓他們自己信服你。」於是他真就從最基本的工作做起,一邊學中文、一邊學怎麼用文字表達自己,而這樣的過程,反而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實。此外,由於中文並非 Jon 的慣用語,他善於以簡單易懂方式敘事,意外成為一種優勢。
→ Jon:「決定要打掉重來,那從哪裡來都沒關係。」
有曾經受到其他人的質疑嗎?
從國外回來、中文還不太熟練的背景,讓 Jon受到不少同事的挑戰,其中不乏本科出身(像新聞系、廣電系)的人,或者覺得他只是靠關係進來的。
「其實平常就跟他們聊天啊,對我來說大家都是同一條船上的人,沒有什麼階級之分。」Jon 藉此化解同事的質疑,但也不諱言自己曾經真的氣走不少人,讓他感到過意不去:「我覺得我做錯了什麼,應該有更好的方法。」
這份懊惱讓 Jon 第一次主動去找書、搜尋資料學習怎麼帶人,他笑說自己超討厭看書,但最後發現這「比讀MBA還有用」。靠著這些實戰與反思,Jon一步步從基層編輯做起,最終成為營運長。
「其實平常就跟他們聊天啊,對我來說大家都是同一條船上的人,沒有什麼階級之分。」Jon 藉此化解同事的質疑,但也不諱言自己曾經真的氣走不少人,讓他感到過意不去:「我覺得我做錯了什麼,應該有更好的方法。」
這份懊惱讓 Jon 第一次主動去找書、搜尋資料學習怎麼帶人,他笑說自己超討厭看書,但最後發現這「比讀MBA還有用」。靠著這些實戰與反思,Jon一步步從基層編輯做起,最終成為營運長。
00:23:42 有關係更有實力,Jon的營運長之路
從文字編輯到營運長,這條路走來並不輕鬆。老闆直白地問 Jon ,過去八年到底學到了什麼技能,他坦承:「沒有。」對方便回:「那你就從現在開始學。」看著一路不放棄創業、學習許多技能的老闆,讓 Jon 重起來過的心變得更堅定。
最初,公司還是以新聞內容為主的媒體(TEEPR亮新聞),直到老闆因健康因素淡出,他開始接手整間公司,才逐步帶出新的方向,《叭啦叭啦研究室》便在這樣的轉型中誕生。
然而 Jon 強調自己在公司的頭三年,經歷過一段黑暗期:「我那時候其實連續工作了一千多天。」雖然辛苦,但也正是這三年,讓他從編輯、寫作、行銷、人事到影片製作,每一項都硬著頭皮摸索、上手。後來也曾經歷一口氣把三分之一的人氣跑,團隊集體離職,他只能重新面試、從頭建立信任與制度。這些跌跌撞撞的經歷,讓 Jon 摸索出真正適合自己的經營之路。
最初,公司還是以新聞內容為主的媒體(TEEPR亮新聞),直到老闆因健康因素淡出,他開始接手整間公司,才逐步帶出新的方向,《叭啦叭啦研究室》便在這樣的轉型中誕生。
然而 Jon 強調自己在公司的頭三年,經歷過一段黑暗期:「我那時候其實連續工作了一千多天。」雖然辛苦,但也正是這三年,讓他從編輯、寫作、行銷、人事到影片製作,每一項都硬著頭皮摸索、上手。後來也曾經歷一口氣把三分之一的人氣跑,團隊集體離職,他只能重新面試、從頭建立信任與制度。這些跌跌撞撞的經歷,讓 Jon 摸索出真正適合自己的經營之路。
從不敢說話,到靠「說話」成為專業
Jon 坦言,直到大學以前自己其實不太說話,沒想到後來卻逐漸發現,「講話」成了自己最核心的生存技能。
這項能力的開端,來自一位學長給的「餿主意」:「如果你不喜歡讀書,那就先學會如何跟人打交道。」於是 Jon從大學開始,每週在家辦派對,邀請大家來玩,藉此訓練自己與各類人應對進退的能力。
雖然當時不懂什麼人際心理的理論,但 Jon 從對人的觀察中,漸漸摸索出一些訣竅,發覺誰會因為什麼話開心、誰又會因此生氣。一路走來,始終沒有放棄這項本事,這成了他之後身為PM、主管甚至營運長時重要的工具。
這項能力的開端,來自一位學長給的「餿主意」:「如果你不喜歡讀書,那就先學會如何跟人打交道。」於是 Jon從大學開始,每週在家辦派對,邀請大家來玩,藉此訓練自己與各類人應對進退的能力。
雖然當時不懂什麼人際心理的理論,但 Jon 從對人的觀察中,漸漸摸索出一些訣竅,發覺誰會因為什麼話開心、誰又會因此生氣。一路走來,始終沒有放棄這項本事,這成了他之後身為PM、主管甚至營運長時重要的工具。
Jon 為何要從幕後走到幕前?
2019年,面對媒體環境劇變,公司流量接連腰斬、營收縮水,陷入營運危機。此外,早期培養的 YouTube 團隊,在壯大之後連連出走,Jon 索性跳下來自己做,這也是《叭啦叭啦研究室》誕生的起因。
初期團隊嘗試過情侶或家庭互動的題材,甚至做過一系列「成語解析」的影片,但觀看數幾乎看不到希望。Jon 坦言那段日子非常低潮,只能靠看國外的電影解析影片來放鬆,沒想到這份興趣竟意外成了突破的契機。
初期團隊嘗試過情侶或家庭互動的題材,甚至做過一系列「成語解析」的影片,但觀看數幾乎看不到希望。Jon 坦言那段日子非常低潮,只能靠看國外的電影解析影片來放鬆,沒想到這份興趣竟意外成了突破的契機。
某天,夥伴 Trisha 對他說:「你要不要直接拍啊?反正台灣也沒人在做,就翻成中文拍來看啊!」於是 Jon 挑了《復仇者聯盟:終局之戰》預告發佈的時間點,嘗試拍了一支影片,結果出乎意料,點閱次數從三千暴漲到二十萬。「我們好像找到了。」Jon 的語氣裡還帶著點釋然感。
靠著語言優勢,與過往寫新聞累積的搜尋與編輯力,Jon 迅速上手:「我小時候不喜歡英文,只喜歡看動漫跟電影,結果後來英文是我最大的優勢。」
靠著語言優勢,與過往寫新聞累積的搜尋與編輯力,Jon 迅速上手:「我小時候不喜歡英文,只喜歡看動漫跟電影,結果後來英文是我最大的優勢。」
→ 在某個時間點學的東西,或許在無意間就成了你日後成功的關鍵。
那些看似無關的經歷,其實早已為現在鋪路
回頭看,八年直升機工程師的經歷,Jon 一點也不算白走。當時最常做的工作,就是撰寫測試報告、反覆進行實驗,這讓他很自然地把數據與測試的邏輯,帶進內容創作中。像是研究標題與首圖的點擊效果、觀察觀眾在什麼時候會跳出影片。
從報告撰寫、測試設計,到數據分析,這些曾讓 Jon 質疑過自己的經歷,如今反倒成了經營 YouTube 頻道最重要的養分。
從報告撰寫、測試設計,到數據分析,這些曾讓 Jon 質疑過自己的經歷,如今反倒成了經營 YouTube 頻道最重要的養分。
00:37:10 有了《TEEPR 叭啦叭啦研究室》,為何還要經營《就Jon》?
《就Jon》頻道的誕生,其實與 Jon「愛碎念」有關。當時他負責公司的人事業務,為了和大家建立良好關係,時不時會關心同事的心情,試著陪他們找出工作或生活卡關的地方,同事 Trisha 建議他把這些話錄下來:「說不定對別人也有幫助。」
一開始 Jon 只是把想說的話,加在《叭啦叭啦研究室》的影片彩蛋段落,沒想到卻意外引起共鳴。聽眾回饋這些話語,為他們打開了新的思考,讓 Jon 決定創立《就Jon》,成為對「卡住的年輕人」說話的出口。
Jon與家庭關係並不親密,他認為在亞洲文化中,如果沒辦法跟家裡很親密,很多父母的經驗就難以傳承下去。在美國時,Jon 跟年長同事學到很多人生的思考與選擇,因此他也希望透過分享自己一路以來的收穫,幫助那些正經歷困惑的人,比較容易跨越難關。
一開始 Jon 只是把想說的話,加在《叭啦叭啦研究室》的影片彩蛋段落,沒想到卻意外引起共鳴。聽眾回饋這些話語,為他們打開了新的思考,讓 Jon 決定創立《就Jon》,成為對「卡住的年輕人」說話的出口。
Jon與家庭關係並不親密,他認為在亞洲文化中,如果沒辦法跟家裡很親密,很多父母的經驗就難以傳承下去。在美國時,Jon 跟年長同事學到很多人生的思考與選擇,因此他也希望透過分享自己一路以來的收穫,幫助那些正經歷困惑的人,比較容易跨越難關。
說給別人聽,也是在說給自己聽
「我覺得這個頻道對我來說,有點像是在統整自己。」Jon創立《就Jon》以來,最明顯的變化就是「不停改變」,也變得更勇於嘗試。
有趣的是,《就Jon》的觀眾多為男性,與一般心理成長頻道(以女性為主)的比例相當不同。這些年輕人常在課業、人際或家庭中遇到困難,卻不知道該跟誰說,因此 Jon 成了那個願意傾聽,並回應他們心聲的對象。他希望告訴有完美主義的年輕人:「別對自己那麼嚴厲,犯錯是好事。就像做實驗,知道這條路行不通,就換下一條。人生其實也是一樣。」
有趣的是,《就Jon》的觀眾多為男性,與一般心理成長頻道(以女性為主)的比例相當不同。這些年輕人常在課業、人際或家庭中遇到困難,卻不知道該跟誰說,因此 Jon 成了那個願意傾聽,並回應他們心聲的對象。他希望告訴有完美主義的年輕人:「別對自己那麼嚴厲,犯錯是好事。就像做實驗,知道這條路行不通,就換下一條。人生其實也是一樣。」
00:45:18 正面大叔想對你說的話
從《就Jon》開始到現在,加上《叭啦叭啦研究室》的經營,Jon慢慢成為許多年輕人口中的傾聽者與陪伴者,他想跟晚輩們說:「找到你的不安全感,然後找解決方式讓自己安心。」
Jon 認為,「不安全感」是這個時代的通病,尤其在社群網路的放大鏡下,人們總覺得自己不夠好、比不上別人,焦慮與自我懷疑纏身。與其急著追趕別人,不如回頭看看自己真正在擔心什麼,再慢慢練習讓那份焦慮平靜下來。
Jon 認為,「不安全感」是這個時代的通病,尤其在社群網路的放大鏡下,人們總覺得自己不夠好、比不上別人,焦慮與自我懷疑纏身。與其急著追趕別人,不如回頭看看自己真正在擔心什麼,再慢慢練習讓那份焦慮平靜下來。
花時間擔心,不如正面對決
回頭看在直升機公司的八年歲月,Jon 苦笑著表示:「我可能會對那時候的自己說,怎麼不努力一點。」
這句話與「犯錯是好事」似乎有些矛盾,Jon 隨即補充:「如果沒有三年的黑暗期,我真的不會變成現在的我。」每天工作到深夜,下班拚命讀書、研究技巧,幾乎放棄了社交和娛樂,最終雖然挺過來了,但如果可以早點踏實運用每一天,後來或許就會輕鬆許多。
「我把太多時間拿去擔心,卻沒有花時間搞懂問題本身。」Jon 明白那時的自己,害怕到什麼都不敢做,轉而逃進遊戲、聚會和種種分心的活動。現在才深刻認知到,當下就把碰到的問題解決,就不會害怕,甚至還可以玩得更快活。
這句話與「犯錯是好事」似乎有些矛盾,Jon 隨即補充:「如果沒有三年的黑暗期,我真的不會變成現在的我。」每天工作到深夜,下班拚命讀書、研究技巧,幾乎放棄了社交和娛樂,最終雖然挺過來了,但如果可以早點踏實運用每一天,後來或許就會輕鬆許多。
「我把太多時間拿去擔心,卻沒有花時間搞懂問題本身。」Jon 明白那時的自己,害怕到什麼都不敢做,轉而逃進遊戲、聚會和種種分心的活動。現在才深刻認知到,當下就把碰到的問題解決,就不會害怕,甚至還可以玩得更快活。
你才是拯救自己的那個人
回顧一路走來的跌撞與摸索,Jon曾經只是想找一份輕鬆的工作、有個穩定舒適的環境。但在反覆的嘗試與撞牆中,他逐漸明白有些想要的東西,得靠自己去爭取與創造。
「你不能一直祈求別人來救你,你只能救自己。」Jon 一點一滴地鍛鍊出屬於自己的修復力,而這份力量也成了他陪伴他人、帶來啟發的養分。
「你不能一直祈求別人來救你,你只能救自己。」Jon 一點一滴地鍛鍊出屬於自己的修復力,而這份力量也成了他陪伴他人、帶來啟發的養分。
00:51:12 更認識Jon跟他的頻道
-
頻道【就Jon】
工商時間~《讓夢想著地》優惠倒數!
不是每個人都能一口氣走上理想之路,但只要踏實前行,就能慢慢拼出屬於你的夢想藍圖~哈克老師的線上課程《讓夢想著地》,陪你在現有的生活裡創造轉彎的可能,讓熱情不再只是壓抑或想像,而是一步一步向現實靠近!
最後3天~《讓夢想著地》限時優惠 $2988(原價 $4899),只到6月18日晚上12點,讓我們伴你度過轉職的低潮,找到未來的可能~
【線上課程】《讓夢想著地》~勇敢迎接改變,陪你生涯轉彎不孤單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13
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DviTCUUjLNA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13
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DviTCUUjLNA
相關影音
男生的犧牲,是為了愛對方,還是想證明「值得被愛」?|第2季|【超時空心事#52】
你知道犧牲跟付出的差別嗎?我們的身邊不乏為了賺錢養家而長年不休假,或把所有苦都往肚裡吞的男性.但是逞強是男人的天性,還是社會強加的期待? 本集《超時空心事》深度探討現代男性的「自我犧牲」現象,追溯從維京勇士、武士道精神到家庭角色的歷史脈絡,揭開男性如何將犧牲當作愛與價值的交換。節目分析男性為何難以休息、不敢喊累、壓抑感受,甚至用放棄興趣與健康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意義。當犧牲成為潛意識的劇本,他們是否真的還能感受到愛與連結?內容並提供轉化犧牲為「真心付出」的具體覺察練習,協助男性走出無形壓力,建立更有意識與尊重的親密關係。
2025-08-04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