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相欣賞的兩人,怎麼變成如今的敵人?|【超時空心事#32】
00:01:07 王安石與蘇軾:從政敵到惺惺相惜的知己
王安石從小聰明過人,22歲時通過國家考試,卻選擇從地方官做起,累積了不錯的治理成績,然而他果決的作風,卻在政壇上評價兩極。48歲時,面對北宋財政困境,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動變法,引發民間與保守派的強烈反彈,也因此與蘇軾產生對立。
當時32歲的蘇軾,才華洋溢且影響力極大,帶頭反對變法,讓王安石深感不滿,一直試圖阻止蘇軾進入中央。後來,王安石因政治鬥爭及兒子離世辭官回鄉,卻在得知蘇軾因諷刺宋神宗而可能被處死時(烏臺詩案),毅然上書請願,成功保住蘇軾的性命。
當時32歲的蘇軾,才華洋溢且影響力極大,帶頭反對變法,讓王安石深感不滿,一直試圖阻止蘇軾進入中央。後來,王安石因政治鬥爭及兒子離世辭官回鄉,卻在得知蘇軾因諷刺宋神宗而可能被處死時(烏臺詩案),毅然上書請願,成功保住蘇軾的性命。
數年後,蘇軾途經王安石家鄉並寫信問候,王安石立刻騎驢下山相見,兩人共度一個多月的時光,並持續書信往來。他們從政壇對立,走向思想上的惺惺相惜,王安石更對人讚嘆蘇軾道:「不知更幾百年,方有如此人物!」
為何原本爭鋒相對的兩人,最後卻能變成相知相惜的好友呢?
知我者,莫若「敵」?
平時一起吃喝玩樂,但關鍵時刻卻不願為你挺身而出的人,真的算是「好友」嗎?
表面上個性與立場對立,實際上卻將彼此放在心上,甚至十分了解對方,真的算是「敵人/對手」嗎?
00:11:27 會反對你的人,到底是「敵」是「友」?
1. 對方不一定是壞人,而是彼此「立場」與「性格」不同
立場:王安石是改革派,為拯救國家經濟,不得不大幅改動原本運行的制度;蘇東坡是保守派,擔心變法會損害百姓利益,因此反對變法。
性格:王安石是務實派,蘇軾則是浪漫派。當晚年無須在政壇上針鋒相對時,私下便成為最互補的友伴關係。
2. 認清彼此爭吵的是「程度」或「對錯」問題
蘇軾對過於激進的新法持批評態度,但並非全然反對改革,後來還因此在新舊兩黨之間都受到排擠。
王安石受宋神宗所託,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復甦國家經濟,因此在推行新法時,無論得罪誰都必須堅守立場。而當皇帝要處死蘇軾這樣的人才時,他便無法坐視不管。
→ 有時看似立場不同,其實只是溝通與理解有出入,而非本質上存有意識型態、道德價值對錯的問題。
00:24:19 當初看上彼此的不同,就別當作現在嫌棄的理由
我們可能因某些特質而喜歡一個人,卻也可能因同樣的特質而產生摩擦:
例:內向的人被善於與人交流的人吸引,後來卻嫌對方太吵。
例:因老闆的氣度而加入公司,後來卻抱怨他太愛做夢。
-
如果當初欣賞對方的部分還存在,與其執著於改變你或他,不如試著找到能夠相互理解的溝通方式
-
以「增量思維」看待彼此,便能發覺對方身上值得學習的地方
例:當雙方在政壇上針鋒相對時,或許王安石可以思考「為何蘇軾一開口,就能得到群眾支持?」,而蘇軾也可以試想「為何王安石總能受到皇帝信任,在政治鬥爭中站穩腳步?」,試著以不同的角度理解對方。
時間是最好的解藥
-
有時彼此過不去的事,隨著時間流逝,再以不同的心境與狀態回頭來看,或許便不再足以掛齒
-
若彼此在乎的事情是一致的,當下的互動卻讓人不適,不妨「讓子彈飛一下」,許多事將不言而喻
事過境遷後,當蘇軾身陷烏臺詩案,王安石上書力保蘇軾的舉動,足以證明他確實是個愛才之人。
-
即使關係陷入寒冬,經過時間的沉澱,仍有機會迎來春天
蘇軾與王安石晚年書信往來不絕,甚至共同發掘詞壇新秀秦觀。當王安石生病離世後,蘇軾還寫了《王安石贈太傅》,以表對王安石的敬重。
00:37:17 用對的話語,讓關係更親近
關係問題無法總是「等時間來解決一切」,用正確的方式理解並表達心意,讓衝突發生時,不再只是靠著忍耐來化解危機~凱宇老師的線上課程《我想跟你好好說》,將幫助你理解,在不同關係階段該如何說話,讓你的心意被看見、被接住,讓彼此的連結更加穩固!
即日起至 2 月 26 日止,享有限時優惠 $2624,現在就加入《我想跟你好好說》,用對的方式表達你的在乎~
【線上課程】《我想跟你好好說》~表達你的在乎,建立深度關係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18
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youtu.be/Nknl0sRvp4U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18
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youtu.be/Nknl0sRvp4U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