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親友突然意外離世,你該如何走出來?|【一天聽一點#1469】
00:00:00 親人突然離世
臉書營運長雪柔·桑德伯格,不但事業成功,家庭也幸福美滿,但2015年全家在墨西哥度假時,丈夫在飯店健身房猝死,留下她和一對兒女,在很長一段時間裡,她都處在崩潰狀態。
桑德伯格沒有被悲傷吞沒,而是積極向外尋求協助,發揮她最擅長的「問題解決能力」,仔細研究悲傷後,找心理學家幫忙,利用各種實證有效的科學方法,一步步從喪偶的創傷中走出來,並將過程寫成《擁抱B選項》的書。
桑德伯格沒有被悲傷吞沒,而是積極向外尋求協助,發揮她最擅長的「問題解決能力」,仔細研究悲傷後,找心理學家幫忙,利用各種實證有效的科學方法,一步步從喪偶的創傷中走出來,並將過程寫成《擁抱B選項》的書。
00:01:58 讓你走不出悲傷的情緒陷阱
3P理論:正向心理學之父馬丁·賽利格曼指出,人在遭遇不幸和打擊時,有三種認知因素會阻礙復原,分別是「自我化」、「普遍化」和「永久化」。想克服悲傷情緒,從傷痛中走出來,我們必須有意識地覺察,並學著克服這三個情緒陷阱。
自我化
-
遭遇不幸的人,會認為事情的發生,都是自己的錯、自己的問題
桑德柏格在老公剛過世時,一直認為老公的死是自己的錯,如果當初有和老公一起去健身房,老公就不會死了。但醫生進一步確認後,發現她老公死於心律不整,這是突發且致命的,就算她在現場,也什麼都做不了。
於是桑德柏格繼續責怪自己,如果平常有注意老公的飲食習慣,老公就不會心律不整,但醫生告訴她,老公這是遺傳疾病,改變飲食習慣也很難救他一命。然而不管醫生怎麼說,桑德柏格總能為老公的死找到自責的理由。
於是桑德柏格繼續責怪自己,如果平常有注意老公的飲食習慣,老公就不會心律不整,但醫生告訴她,老公這是遺傳疾病,改變飲食習慣也很難救他一命。然而不管醫生怎麼說,桑德柏格總能為老公的死找到自責的理由。
克服「自我化」
桑德伯格的心理學家朋友告訴她:「不要再試圖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,越是責怪自己,創傷恢復期就會越長,這影響的不只是自己,還有孩子。如果連你自己都無法恢復,他們也會一直活在陰影裡。」
這點醒了桑德柏格,她有意識地覺察自己的語言和狀態,不再把「都是我的錯」、「我對不起他」這些話掛在嘴上。
這點醒了桑德柏格,她有意識地覺察自己的語言和狀態,不再把「都是我的錯」、「我對不起他」這些話掛在嘴上。
-
不是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,都是因我們而起的,有些事情就是發生了,沒有為什麼
普遍化
-
遭遇不幸的人,會認為他的「世界全毀了」,不幸的事情會影響生活所有層面
老公剛過世那幾個月,桑德伯格經常會想到,之後孩子的所有活動,都沒有爸爸了。連原本帶給桑德伯格成就感的工作,也讓她感到非常焦慮,因為擔心老公的死,會讓她心神不寧,影響到工作表現,最後被炒魷魚。這些連帶想像出的各種不幸,讓桑德伯格痛上加痛。
克服「普遍化」:多想想生活中「好的部分」
桑德伯格試著將注意力,放在生活中好的、幸福的部分,例:桑德伯格發現自己的經濟條件很好,沒有因為老公過世,讓一家人陷入財務危機;工作上,她的同事和老闆很包容她,對她也很好。轉念和觀察,讓桑德伯格了解,老公過世並沒有讓她的天塌下來,還有很多親朋好友一起幫她撐著。
永久化
-
遭遇不幸的人,會認為不幸帶來的影響和傷痛,將會永遠存在
桑德柏格在丈夫過世後,每次遇到重大節日,她的痛苦都會更強烈,所以有段時間,她認為自己永遠無法走出喪偶的傷痛。
克服「永久化」
心理學家朋友提醒桑德伯格,要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語言,盡量不說「永遠」、「總是」,而是改說「現在」、「有時」。
我永遠走不出傷痛 → 我現在還沒走出傷痛
我總是感到很難過 → 我有時感覺很難過
我永遠走不出傷痛 → 我現在還沒走出傷痛
我總是感到很難過 → 我有時感覺很難過
-
桑德伯格雖然沒辦法立刻不難過,但陷入低潮的頻率變少了,每次情緒的強度和持續時間也降低了
00:07:07 人的復原力
當不幸發生在我們身上,大腦會啟動心理免疫機制,降低負面情緒對我們的衝擊,讓我們感覺好一點。
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,讓熱戀中的情侶,想像自己和伴侶分手兩個月後的心情;接著問真正分手兩個月的人感受如何。結果發現真正經歷分手的人,其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難過。
-
人在遭遇不幸時,經常會高估自己低潮的時間,但大部分的人,其實都比自己想的還堅強
下集預告:桑德柏格克服傷痛,採用了哪些具體心理學療法?
好好說再見~找回愛與安全感的分離必修課
利用心理學理論,教你如何正確地看待分離,鍛鍊出回應分離的勇敢體質,從傷痛裡復原。
即日起至5月10日晚上9點,加入《好好說再見》就能享有早鳥優惠價$2288元,期待你的加入,讓啟點陪伴你,長出好好說再見的勇氣~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