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生天生愛「照顧人」嗎?為什麼女生常常在關係裡忙東忙西?|第2季|【超時空心事#53】

本季《超時空心事》將討論「父權歷史」底下的兩性劇本。

 
 

女性是從什麼時候開始,被期待要很會照顧人? [00:02:09]

社會觀察

  • 社會上許多與「照顧」有關的工作,從業人員大多以女性為主,而男性從業人員在過去,還可能承受異樣眼光
例:護理師、幼稚園老師、褓姆。
 


歷史由來

遠古部落時代

女性因擁有生育能力,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。
 

文明社會出現後

人們需要分工合作,許多文學作品開始把女性的形象刻板化,讓女性認為未來只能成為「妻子」或「母親」,限縮女性的自我概念。
 

古羅馬時期

婚姻具利益交換的作用,父親會挑人把女兒嫁出去,讓家族地位連帶提升。女性進入婚姻的唯一任務,是幫夫家延續家族血脈,以提升娘家的家族地位。因此,家庭主婦的社會地位高於未婚女性,意味著當時的女性想擁有自主權,就必須進入婚姻關係、成為家庭主婦。

女性從此被預設要成為「賢內助」、「賢妻良母」,自小就被培養成一個「好的照顧者」,因為她們被灌輸「結婚才能翻身」的觀念,並把「嫁入豪門」、「嫁給好老公」視為人生目標。
 

現代

女性結婚不必然是為了「翻身」,但是家中主要照顧者多數時候仍是媽媽。此外,許多女性從小就被期待要學習如何做家事、照顧家中男性,婚後也繼續背負著照顧丈夫跟孩子的期待,只要學不會或做不好,就會被別人嫌棄。
 
 
 

為何社會期待女性成為「合格的照顧者」? [00:06:05]

生理角度

  • 只有女性具備懷孕與哺乳的能力,或許是母性使然,女性更傾向擔任照顧者
  • 除了孕期需要特別關照自己的身體、進行胎教,哺育孩子的過程中,也讓女性得不斷練習照顧他人的能力
 


社會角度

在一段關係裡,男性常被期待負責「結構性貢獻」,女性則被期待擔任「情感性維護」的角色。
 
  • 結構性貢獻:賺錢養家、修繕東西、找資源、設立家風
  • 情感性維護:記憶瑣事、完成家務、情感調節
 
如果把家庭比喻成一棟房子,男性習慣承擔的部分,就像打地基、做鋼骨結構,關係到這棟房子能住多久、遇到風雨是否穩固。但要住得舒服,軟裝則是不可或缺的存在,就像女性經常負責的部分。然而前者只要做好了就不太會更動,後者則得不斷維護與更新,也比較容易被看見。因此女性常會覺得,自己在家庭裡做得多、操心多,而男性卻像是「置身事外」。
 


經濟角度

  • 女性經常被期待要負責照顧家庭,男性則經常被預設要賺錢養家,因而背負著帶更多錢回家的壓力,得優先選擇高報酬的工作
  • 具照顧特質的工作,容易被視為「理所當然」、「不需要專業能力」,甚至是「無償化」。所以即使對職業的性別刻板印象變少,也不會看到大量男性開始從事照顧相關工作,因為只要平均收入拉不起來,男性越不想進入該領域,照顧的特質也就越不會被放在他們身上
例:公司內後勤支援的工作雖然重要,業務的薪水卻往往高於行政工作。
 
例:日劇《月薪嬌妻》讓人意識到,家庭主婦承擔許多勞務,普遍卻得不到任何金錢報酬。
 
 
 

男人只做大事?家事是不必出手的小事? [00:15:11]

※ 以下討論建立在夫妻雙方都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。
 

異性戀伴侶對於什麼是家裡的「大事」、「小事」,有完全不同的理解:

例:女生一直提醒伴侶髒衣服要翻正再放到洗衣藍,對方卻常常忘記,被罵的時候還認為這沒什麼。
 
  • 撇除故意不配合的狀況,男性認為結構性事務比較重要,加上不被鼓勵與沒有練習空間,所以更加沒有心力重視照顧工作
  • 當女性的自我概念構築在發揮照顧特質,自然會把「家務流程優化」、「細節瑣事做到位」當成很重要的事,但在這些地方在出狀況前,往往都不會被其他人看見
 


當家事被視為「小事」

部分女性長輩會要男性「不要碰家事」,覺得他們應該去做「更重要的事」。
 
男生如果想當照顧者,常常會被指手劃腳,認為他們做得不夠好。
 
有些男性長輩不屑做家事,覺得這有損男子氣概,或認為不需要花那麼多心思在此,甚至覺得家庭主婦整天都很閒。

→ 過往「男生賺錢養家、女生顧家」的觀念,套用到現今社會的雙薪家庭並不適用,因為家務與情緒勞務,是家庭成員們的共同責任。
 
 
 

女性不當照顧者,會被怎麼看待? [00:21:46]

許多現代女性有自己的事業,無法全天候照顧孩子,但在社交場合中,仍常常接收到「照顧小孩是媽媽責任」的潛在訊息。例如媽媽若因加班晚歸,很容易被問:「你今天這麼晚回家,是誰在幫你顧小孩?」
 


 「照顧」到底是什麼?是女性獨有的能力嗎?

  • 照顧時,心中一定要有別人,甚至得把別人放在自己前面
  • 女性從小就被期待具備照顧特質,因此較習慣關注關係與連結,有較多的練習機會,照顧自然容易成為她們建立自我概念、獲得成就感的來源
  • 如果女性較少發揮照顧特質,又承受著某種社會期待,容易產生自我懷疑與罪惡感
例:出門上班時,不得不把孩子交給褓姆照顧,會對沒能親自陪伴感到愧疚;若選擇辭職在家專心帶小孩,又會對獨自承擔經濟壓力的先生感到抱歉。
 
例:將心力放在經營自己的小家庭,可能會對無法好好照顧原生家庭的父母心懷愧意。
 
  • 女性經常被期待「嵌入」而非「主導」一個系統
例:女性領導人經常被期待「剛柔並濟」,給予部署溫暖與傾聽、善於接住他人的情緒,但是男性領導人則可以憑著專業能力上位,儘管只有「剛強」的一面也無妨。
 
  • 即使現代女性沒有被要求很會做家事,仍被期待發揮「情感維繫」層面的照顧特質
例:社會期待女性可以承接男性的情緒、傾聽他們的心聲,無論對方是不是自己的另一半,因為女性被預期比較懂得怎麼做。如果女性不願意承接,可能還會接收到男性的失望與錯愕。
 
  • 只要現代女性展現出較強的照顧特質,就可能被說「很婆」(意指適合當老婆) 
 
 
 

如果一輩子在「照顧人」,可能會發生什麼事? [00:29:45]

1. 過度依賴他人來證明自我價值

  • 得有「被照顧者」的存在,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意義,難以純粹以自己為榮
  • 家庭主婦比較容易有「空巢期」,因為當失去照顧者的身份,也會同時失去自我價值感。
  • 專職在家當照顧者,努力又被視為理所當然時,不只容易情緒過勞,經濟條件相對弱勢時,也容易缺乏自信
  • 如果人一輩子都只當照顧者,會不容易做出其他角色的選擇
例:女性長輩比較容易催晚輩生小孩,某種程度是渴望延續照顧的能力。
 
 

2. 生活重心都放在他人身上

  • 容易不小心過度介入被照顧者的生活,讓對方感覺被「控制」、「情緒勒索」
  • 照顧者最終容易感覺「吃力不討好」,在照顧中沒了自我,又因不自覺以「照顧」之名行「控制」之實,所以與家人關係緊繃,甚至遭受到社會批評,卻還是放不下心
  
 

如何以 更健康的心態照顧自己與他人?

  • 請適時尋求伴侶、親友、社會支持系統的協助,若總想著憑一己之力、堅持用自己的方式去照顧他人,不只無法休息、沒有心思照顧自己,本質上也與控制無異
  • 「照顧」不分性別,是身而為人很重要的特質。此外,發揮照顧特質不是「義務」而是「意願」,照顧才可能成為展現愛、與人靠近的起點
→ 榮格:「沒有愛的地方,就會被權力佔領。」當你想跟「愛」產生更多連結,不是忙著找人談戀愛,而是先有能力照顧自己與身邊的人,甚至是照料小動物或植物都可以,認知到除了把自己顧好,身旁還有人在依賴著你。
 
 
 

線上課程《深度自我覺察》超早鳥優惠倒數中~ [00:38:06]

線上課程《深度自我覺察》~打開情結、照亮陰影、看見潛意識
 
習慣照顧人的你,會不會常常覺得「不做不行」呢?有時我們會以為這是責任,卻不知道背後其實藏著性別劇本,你的一舉一動早已被潛意識決定了。
 
啟點文化全新線上課程《深度自我覺察》,以系統化的心理學視角,陪你慢慢梳理這些「不由自主」的行動與決定,重新長出自由選擇的空間!
 
《深度自我覺察》目前享有限時優惠 $2599,只到 8 月 19 日晚上 9 點~加入學習的行列,從此改變人生劇本!

 

課程連結&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23

-------------------

參考資料:

  1. 作者 盧省言。《有毒的男子氣概:從希臘英雄到現代新好男人,歷史如何層層建構「男人」的形象》。網路與書出版。
  2. 作者 亞倫.強森。《性別打結:拆除父權違建》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。
  3. 作者 裔昭印。《西方婦女史》。商務印書館。
「沒有愛的地方,就會被權力佔領」榮格 Carl Jung。當你想跟「愛」產生更多連結,不是忙著找人談戀愛,而是先有能力照顧自己與身邊的人,甚至是照料動物或植物也可以,認知到除了把自己顧好,身旁還有人在依賴著你。

相關影音

女生天生愛「照顧人」嗎?為什麼女生常常在關係裡忙東忙西?|第2季|【超時空心事#53】

「為什麼總是我在操心?」身為家裡的女性成員,你會不會常常有這樣的困惑呢?「照顧」本是一件很有力量的事情,何時變成當一個好女人的潛規則? 本集《超時空》深入探討「女性為何常被期待成為照顧者」的歷史背景與心理影響,從遠古分工到現代家庭與職場,揭示女性如何在潛移默化中被灌輸「要會照顧人」的觀念。節目也分析社會、經濟與性別角色的交錯如何加深女性照顧他人、卻忽略自己的狀況,包括「家庭主婦的無償勞動」、「情緒勞務的隱形成本」,以及「照顧者過勞」所帶來的控制慾與失落感。透過這集,你能理解「照顧」並非天生義務,而是值得被理解與共享的能力。

2025-08-11

為什麼不敢說「不」?從小當乖小孩,其實是種傷|第2季|【超時空心事#51】

你從小被大人稱讚「乖」,長大卻總覺得不快樂、不被理解嗎?「順從」讓你感到安全,但習慣壓抑所有的想法與需求,也讓你成了最難被真正靠近的人 從小被讚美為「乖小孩」的我們,真的懂得怎麼與人建立健康關係嗎?本集節目深入探討東西方文化中「乖」與「順從」對女性的影響,從《聖經》亞當與夏娃的故事到電視劇《阿信》,揭示女性在長期壓抑與討好中,如何失去自我、難以說出拒絕。本集透過昶維的真實故事,帶出「順從」如何成為生存策略,也成為投射他人控制的陷阱。你是否也曾因為害怕破壞關係,而壓抑真實需求?聽這一集,重新認識「乖」的代價,學習在愛裡為自己發聲。

2025-07-28

女生常常很焦慮?為何女性容易承擔「情緒勞務」?|第2季|【超時空心事#55】

你有沒有想女生的「細心」,可能不是天生如此,而是千百年來被訓練出來的嗎?往往都是女生記得交往紀念日、會帶衛生紙出門,這真的合理嗎? 本集《超時空心事》深入探討「女性情緒勞務」的根源與影響,從中世紀家務期待談起,帶出現代社會中女性被默認為細心、會記得小事、要承擔情緒照顧的角色現象。無論是在職場處理會議紀錄與雜務,或家庭中被期待張羅一切,這些「理所當然」的責任其實是一種無形負擔。節目也點出「細心」若過度發揮,可能導致界線模糊、難以下決策,甚至引發焦慮與憂鬱。透過案例與生活情境的層層拆解,本集帶領聽眾重新審視「細心」這項特質背後的文化意涵與心理代價,並思考如何設下界線、調整自我期待,讓細心成為助力而非壓力來源。

2025-08-25

男生的犧牲,是為了愛對方,還是想證明「值得被愛」?|第2季|【超時空心事#52】

你知道犧牲跟付出的差別嗎?我們的身邊不乏為了賺錢養家而長年不休假,或把所有苦都往肚裡吞的男性.但是逞強是男人的天性,還是社會強加的期待? 本集《超時空心事》深度探討現代男性的「自我犧牲」現象,追溯從維京勇士、武士道精神到家庭角色的歷史脈絡,揭開男性如何將犧牲當作愛與價值的交換。節目分析男性為何難以休息、不敢喊累、壓抑感受,甚至用放棄興趣與健康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意義。當犧牲成為潛意識的劇本,他們是否真的還能感受到愛與連結?內容並提供轉化犧牲為「真心付出」的具體覺察練習,協助男性走出無形壓力,建立更有意識與尊重的親密關係。

2025-08-04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