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個科學實證有效的方法,幫助你走出情傷|【一天聽一點#1555】
00:00:00 為什麼失戀會讓人這麼痛?
-
墜入愛河時,大腦會分泌多巴胺、催產素、血清素,這些化學物質會讓人產生愉悅、依戀和幸福的感覺,因此被稱為「幸福荷爾蒙」。當關係結束時,這些化學物質會快速下降,於是會讓人感覺空虛、絕望和孤獨
-
人在戀愛時,大腦的反應跟成癮行為很像,所以失戀時,就像戒菸、戒酒的行為一樣,會讓人有戒斷反應
實驗者找了一群剛分手六個月內的人,用功能性磁振造影,觀察受試者的大腦反應。第一種情況,是用針去扎受試者的手臂;第二種情況,是讓受試者看前任的照片,回想在一起的美好時光。結果發現,這在兩種情況下,他們大腦被激活的區域幾乎相同。
→ 分手帶來的心痛,跟身上的疼痛是一樣的。
00:02:31 想走出情傷,三件不要做的事
1. 不要馬上進入下一段關係
-
專門研究離婚的美國治療師布魯斯·費雪,提醒人們在「完全放下」上一段關係前,不要找新的伴侶,因為這時的心理狀態,一定會帶著對前任的「不捨」或「不爽」。在這樣的狀態下冒然進入關係,會吸引你的人,不是跟前任很像的人,就是跟他完全相反的人,而不是對方到底適不適合自己
-
失戀時,好好整理自己的情緒、思緒,並面對上一段感情需要穿越的課題,當下一段感情遇到好的人,才不會在同樣的議題上卡住
2. 不要有悲觀的歸因
正向心理學之父馬丁·賽利格曼提出,人在遭遇壞事時,「自我化」、「普遍化」、「永久化」的歸因方式,會阻礙人復原:
-
自我化 — 認為壞事會發生,都是「自己的錯」、「自己的問題」
-
普遍化 — 認為壞事會產生連鎖反應,自己的「世界全毀了」
-
永久化 — 認為壞事帶來的影響和傷痛會「永遠存在」
如果你有「自我化」、「普遍化」、「永久化」三種悲觀的思考習慣,可以藉由調整語言,修正自己的想法:
- 提醒自己,不要把「都是我的錯」、「都是我造成的」掛在嘴上
-
「永遠」、「總是」→「現在」
「我永遠忘不了他」→「我現在還沒辦法忘記他」
「我總是很難過」→「我有時候會很難過」
3. 不要看前任的社群
加拿大一位學者研究發現,人們在分手後,有70%的人會去看前任的臉書、74%的人會去看「前任新伴侶」的臉書、64%的人會重讀跟前任的對話訊息、50%的人會在自己的臉書留下前任的照片。而越是關注前任的臉書,難過的時間就越久、復原得越慢。
-
如果真的很難過,想看前任的訊息,建議你先封鎖或刪除對方,會讓你好過一些
00:05:50 想走出情傷,三件可以做的事
1. 寫感恩日記
-
心理學很多研究都發現,寫感恩日記可以帶來正向情緒,有效提升幸福感
-
腦科學研究證實,當人感恩的時候,大腦會分泌「血清素」跟「催產素」,為你帶來幸福感
-
可以試著在睡前,回想並記錄今天,讓你開心或值得感恩的三件事,簡單的小事也可以
例:中午的便當很好吃、下班回家看見美麗的夕陽、跟清潔人員說聲「謝謝,辛苦了」…
-
失戀的人之所以不快樂,最主要的原因是「一直活在已經失去的事情裡」,很少花時間活在當下,寫感恩日記,能夠幫助你把注意力,重新放在你現在擁有,且會讓你幸福的事
睡前寫感恩日記的原因:
-
可以幫助你睡前不要胡思亂想
-
峰終定律:人對於一件事的「高峰」跟「結尾」,會特別有印象,所以睡前的情緒是好的,就能夠帶著幸福感入睡
2. 專注一件自己有興趣的事
-
選一件你有興趣或想學的事,讓自己全心投入,盡可能佔據你的時間,以取代東想西想、陷在痛苦裡的時間
-
學習新事物,會讓大腦分泌多巴胺,創造開心、有成就感
-
專心做有興趣的事情時,容易進入心流狀態,心流是最高級的幸福形式,所以待在心流的時間越長,就越容易感到幸福
3. 多跟家人和朋友在一起
-
談戀愛時,我們透過伴侶滿足對連結、歸屬的渴望,分手後,這種需要並不會消失,這時家人跟朋友的陪伴非常重要,他們會讓你明白,身邊還有許多在意你、愛你的人,你並不孤單
找回愛與安全感的分離必修課
人生除了失戀,還會經歷各式各樣的「分手」,如:友誼、職場、死亡等分離,嘉玲老師和凱宇老師共同製作的《好好說再見》線上課程,希望利用心理學,幫助更多人重新認識分離、走出分離的傷痛。
即日起到11月13日加入《好好說再見》,享有優惠價2888元,讓啟點陪伴你,勇敢的面對分離~
【線上課程】《好好說再見》~找回愛與安全感的分離必修課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