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天聽一點#914】打臉一時爽,人際火葬場:你不知道的打臉下場
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,今天跟大家聊聊「打臉」這個人際互動的現象!
近幾年來脫口秀節目盛行,無論是網紅的自媒體平台,或是線下的Stand-up劇場,都吸引大量的點閱率和觀眾,
而這些敢說、敢演、敢諷刺的脫口秀主持人,往往操作一個立場完全相反的話題,利用這中間的矛盾、衝突,說出一般人不敢講的話,常逗得人哈哈大笑,因此收割許多人氣和粉絲,這都更帶動社交裡吐槽、打臉的風氣盛行,
不過你可能不知道,朋友間開玩笑、吐槽,或許能代表交情好、活絡氣氛,但問題是,一般人很容易忽略脫口秀是「表演」,它有一定的場合限制跟脈絡,歡樂的情境才會成立,也就是說,脫口秀可以做的事,並不等於真實生活裡,也可以一比一的複製,要是沒注意到隨便吐槽的危險,就很有可能造成自己人際關係的毀滅!
聽到這裡,你心中可能會有疑問,打臉、吐槽不就是開開玩笑,真的有這麼嚴重嗎?我們可以試著想想看,一旦有人在日常的人際關係裡,養成這種直接戳對方的痛處、打擊對方弱點的「打臉」習慣,那麼他會遇到什麼狀況呢?
先說工作場合,要是他直接打臉老闆,這不用討論,我們只能請他自求多福~那要是自以為有趣,經常習慣打臉同事呢?我想邀請你思考一下,假如你身邊就有一位想法、立場都跟你對著幹的同事,那麼在他需要人幫忙的時候,你會想幫他嗎?我想這個答案已經很清楚了~
那麼要是我們換個場合,把這種打臉的習慣帶回家,又會發生什麼事呢?
你可以回想自己的生命,無論是親密關係,還是親子關係,當你在徬徨、脆弱、需要人支持的時候,如果你眼前的人還在叨念你的不是、還在指責你沒做好的地方,你會有什麼感受?
這種感覺就像你身體已經不舒服,還被人踩了一腳,就算對方真的不是故意的,但是被踩腳的你還是會痛,那麼你對踩你腳的這個人,會有什麼感覺呢?是不是就算對方再愛你,再多的為你好,但只要用踩腳、用打臉的方式來表達,只會讓你更不舒服、讓你痛,於是對方說得再好、再對都沒有用,因為你就是收不下他的那一份好、那一份愛呀~
我想,在這個進步又開放的時代,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立場或想法,這已經是很普遍,而且大家都能接受的基本觀念,
然而我要提醒的是,除了打屁、哈啦之外,當你在面對重要的人,談重要事情的時候,要是希望能跟對方達成共識,又不傷害關係,那麼「打臉」這樣的習慣,肯定是幫不上忙的,你需要的是「雙贏」策略!
為什麼必須是雙贏?我來幫大家拆解一下~
在你過去的生命經驗裡,是不是有過跟別人吵架、起衝突的時候?
無論你想到的是什麼事情、什麼場合,只要衝突的結果是一個贏、一個輸,甚至是血肉模糊的雙輸,你覺得這個問題是真的解決了,還是只是表面解決,骨子裡卻埋下不滿、反抗的未爆彈呢?
這就像是你我都經歷過的青春期,那些你跟爸媽意見不合、爸媽不準你做的事,雖然你暫時低頭了,然而你有真的心悅誠服嗎?
還是你當時的低頭,只是暫時壓抑情緒,而問題依然沒解決,再不然就是你當時年紀小,覺得聽爸媽的話就對了,然而隨著你的生命成長,你才發現當年的妥協,反而為自己衍生更多現在的問題呢?
我想這個答案,就留給你自己做判斷~
那麼要是你認同雙贏才能解決問題,也想學會創造雙贏的話,我可以先教你一個簡單的小方法,那就是先問自己:「如果對方是對的,會有什麼不一樣」?
從人類演化的角度來看,所有生物的生存,都必須是「贏的」、「對的」,才能搶到食物、土地這些重要資源,也才能活下來。
而演化至今,這種為了生存的「競爭」意識,還是留在我們的DNA裡,所以在本能直覺上,人都不喜歡輸的感覺,於是在立場不同、有爭執的時候,人們都會直覺的捍衛自己的立場,這是很正常的事,
因此當你在跟人意見不同的時候,刻意的問自己:「如果對方是對的,會有什麼不一樣?」這句話的用意,就是幫助你甩開本能直覺的綁架,在心理上幫自己建立一個新視角,你才能「換位」到對方的立場,找出雙方的共通點,這也才有了「雙贏」的可能~
打個比方來說,就像是暑假期間,很多青少年喜歡跟同學出去玩,但這站在家長的角度而言,難免擔心孩子出門在外遇上危險,很容易直覺的阻止,甚至跟孩子起爭執,
那麼要是家長能在這個時候,有意識的問自己:「如果孩子是對的,會有什麼不一樣」?會不會他因為跟同學出去玩,獲得同儕的接納,而有了快樂呢?會不會孩子因為有了快樂,讓家庭裡的親子關係更融洽呢?
你會發現哦~當你刻意問自己這種跟直覺不一樣、完全相反邊的問句的時候,就能幫助你把雙方立場都想過一遍,有些有覺察力的家長,甚至會覺察到自己一聽到孩子要出門,就等同於「危險」,這樣的荒謬直覺,反而能再進一步的思考到,父母的「安全」需求,跟孩子的「想跟朋友出去玩」,並不完全相斥,它們是有並存的可能性存在的~
有了這個可能性的產生,父母跟孩子就能一起討論如何在「安全」的前提底下,同意他跟朋友出去玩,這就是最棒的親子互動時刻,而孩子跟父母的雙贏也就因此產生。
所以我們來復盤一下,假如你也有一開口就愛吐槽、打臉人的習慣,讓你在人際關係上吃了苦頭,你很困擾,很想要改變,記得先問自己「如果對方是對的,會有什麼不一樣?」就能幫助你做到換位思考~
那麼要是你對於「雙贏」的技巧,有更多想了解的渴望,而且期待自己跟重要的人,對重要的事達成共識的話,我會很鼓勵你參與10/13的【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】,這一門實體課程。
在心理學的領域裡,外顯的行為永遠走在內在認為的前面,這是個不爭的事實。而在【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】學習裡,我將透過課堂上的實做演練,幫助你學習打開眼睛、耳朵等感官,好好觀察平常跟你互動的親人、同事等等,建立你對行為變化上的敏感度,你將看見更高、更大的人際互動視野,進而學習到新的身體記憶,協助你擺脫太自動化的「打臉」習慣。
你還會透過行為的變化,搭配上語言的表述,進一步的看懂一個人心口不一、或是他話中有話的時候,那些跟平常不一樣的行為和語言,往往會一起出現,只是你沒上過專業的課程,所以不會看,因此錯過了達成共識的好時機,
而當你看到、聽懂這些行為、語言的時候,就代表你能將專注力放在對方身上,而不是自己滿頭滿腦想說的話,那麼打臉人的習慣就會有效中斷,幫助你的人際關係獲得改善,進一步跟對方達成共識。
更重要的是【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】課程,它的核心學習,就是協助你「理解人性」,再加上「望聞問切」的佈局與運作,創造出「允許真實」的環境,讓對方敢表態,敢跟你說真話,敢跟你交心而不必擔心受到傷害~
當你對人性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,你將深刻的發現,所謂的風趣和幽默,是建立在「和平」與「自嘲」的基礎上,而不是容易戳刺人的「打臉文化」!
俗話說「傷人七分、損己三分」,這也更說明了「打臉」這樣的行為,畢竟不是長期、穩當的人際經營策略。那麼要是你能走進我的教室,透過有系統的學習,就能學到什麼叫「溫和且堅定」的態度,這才能真正的幫助你和你在乎的關係,達成共識、創造「雙贏」!
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帶給你啟發和幫助,我是凱宇,如果你喜歡我們製作的內容,請記得訂閱我們的頻道,YouTube收看的朋友除了訂閱之外,記得把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打開。
而Podcast收聽的朋友,除了訂閱,也請你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,並且把它分享給你身旁的朋友,我們需要你用最具體的行為來支持我們。
=====
參考資料:
一、 作者:胡展誥。為何鄉民都喜歡「打臉」別人再沾沾自喜?。風傳媒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