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著,就是一場奮鬥|個人中心 人本主義5-1|【心理小學堂#17】
00:03:36 馬斯洛
亞伯拉罕·馬斯洛(Abraham Maslow)
-
1908年4月1日生於美國紐約,是家中長子
-
父母都是歐洲移民,非常希望下一代可以成功
-
因為父母關係惡劣、常吵架,馬斯洛認為自己的成長經驗非常糟糕
有次家族聚會,馬斯洛被爸爸取笑他的鼻子很大、沒人比他還醜,這件事深深影響他的自尊。阿德勒認為孩子自尊的來源,是健康、體型、外貌,因此有陣子馬斯洛很喜歡阿德勒的理論,他也把身體的缺陷,轉移去唸書、運動。
※ 所有你很有感覺的東西,都來自於你的經驗,因為你在裡面可以找到自己,因此如果不喜歡某些理論或某個人,對方不一定不好,而是你們的生命經驗不一樣。
馬斯洛和父母的關係
-
父親只愛三寶:威士忌、女人、打架,因此他在青春期時很恨爸爸,但晚年有和解
-
馬斯洛:「我整個生命的哲學,還有我研究的理論,都建立在憎恨我母親做的每一件事。」
馬斯洛和媽媽的關係很糟,他覺得媽媽有虐待傾向,青少年時期,媽媽會故意把他喜歡的黑膠唱片用壞,還把他帶回來的兩隻小貓丟到牆上摔死,這些童年陰影讓馬斯洛非常痛苦。
馬斯洛的經歷
-
馬斯洛沒有停留在自己遭遇的痛苦,而是將其昇華成創造力,把苦難變價值
-
馬斯洛本來喜歡行為主義,但在生了第一個小孩後就轉性了,他再也無法被「人可以跟機器一樣被操控」說服
00:14:48 卡爾.羅傑斯
卡爾‧羅傑斯(Carl Rogers)
-
1902年1月8日出生
-
家裡有六個小孩,羅傑斯排行老四
-
父母是非常虔誠的基督徒,強調要活出神的旨意,要辛勤勞動,不能抽菸、喝酒、看電影、看電視、跳舞,杜絕一切娛樂
-
父母不鼓勵表達情緒,只能活在神的世界觀下,不能有自己的觀點,這成為羅傑斯青少年時反抗的目標,也讓他成為「非指導性」諮商的第一把交椅
※ 非指導性:順著當事人的狀態,理解、尊重他,沒有一套框架會框住當事人
-
因為家庭教育嚴格,羅傑斯有社交恐懼,不知道怎麼跟人互動,也沒有朋友
-
12歲時搬家,羅傑斯開始對科學好奇、接觸大自然,他會把昆蟲帶回家養、做研究,在自己的小世界玩得很愉快
※ 卡爾‧羅傑斯是第一個把科學數據放入心理治療、做研究分析的人
卡爾‧羅傑斯的學習歷程
-
原就讀威斯康辛大學農業系(是爸爸、哥哥、姊姊的學弟)
-
第二年改讀神學院,接觸到正統的基督教時,發現世上有另一套和家裡完全不同的理解,於是跳脫爸媽的想法、和父母親決裂
-
後來也到哥倫比亞大學,讀臨床及教育心理學博士,關心不良兒童
00:23:43 個人中心治療
-
否定潛意識對人格的影響,覺得「意識」和「當下」是形塑一個人最重要的知覺
-
要從當事人的觀點出發、相信每個人都有「自我實現」的傾向
-
個人中心治療學派較沒有結構,但羅傑斯想用科學證據說服大家:心理治療之所以有效,不是因為技巧,而是我們的關係
00:27:28 卡爾‧羅傑斯的影響
-
曾被諾貝爾和平獎提名(心理學界唯一被提名)
-
「個人中心」概念被運用在許多宗教內戰,愛好和平、鼓勵大家「把人當人看」
女兒娜塔莉‧羅傑斯
-
承襲卡爾‧羅傑斯個人中心的概念,走上心理治療的路
-
提出「表達性藝術治療」的概念,把心理治療和藝術連上線
娜塔莉:「在藝術創作時,會有一種創造性的連結」
00:34:47 發揮專業,找到自己的療癒
【線上課程】《專業有價》~幫你兌現個人價值,讓客戶自動上門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08
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youtu.be/gzZ4gloxB9M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08
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youtu.be/gzZ4gloxB9M
即日起至6月7日晚上12點,把握【專業有價】4500元優惠,跟我們一起盤旋而上,讓你的專業滋養你的人生~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