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行為好好玩#125】「說」是證明自己的能力、「不說」是活出生命的修為

「老師,我想進教室學會怎樣看懂人~」
『看懂之後,你會怎麼做?』
「.........(一陣沈默)」
『如果你看懂了老闆的心思,你會表示自己的「懂」?還是不會?』
「這還用說?當然要表示啊!不然學這些幹嘛?」
這是一段我跟學生的對話。
多數人都想學弄懂別人心思的方法,卻沒認真想,弄懂之後要怎麼做?怎麼展現?
就像是到市場買了最上等的食材,卻不會烹調一樣~你可能會因此嘆口氣說~可惜了!
歷史中的斑斑血跡,都來自一群聰明絕頂、卻口無遮攔的人。
三國時期的楊修,就是最好的例子。
他屢次猜中老闆曹操的心思,也毫不遮掩地呈現出來,他或許認為這是聰明的表現,在曹操心中,卻有一種被摸透、被吐槽的感覺。
最後楊修死在流傳千古的「雞肋事件」,以擾亂軍心為由,一代才子死於刀下。
是不是可惜了呢?
木秀於林,風必摧之。
「看懂人」是一種能力,「看懂之後閉嘴」就是一種修為了。
我也遇過一種人,他覺得「看懂」實在太麻煩了,率性而為不是比較快樂嗎?
我想起乾隆皇帝。
乾隆是史上愛賣弄才情出名的君王,他在朝堂上常常會出一些詩詞對聯來考驗眾臣,有些題目實在不怎麼入流、也沒什麼深度。
你是乾隆的臣子,會怎麼回應?
情況一,題目太簡單了,馬上回一個厲害的對句。
你有把握乾隆會覺得你才思敏捷?還是你在取笑他的題目不夠深度?
情況二,題目很粗俗,所以對上一個一樣粗俗的下聯。
你沒聽過,老闆的粗俗叫幽默,而下屬的粗俗.........就是粗俗!
我看你未來堪憂啊!
情況三,題目一下來,領悟再三、瞭然於心,做苦思狀,請皇上恩准「再思三日」。
我知道你仍舊覺得題目淺薄粗俗,但這樣你能讓老闆不丟面子,你也能永保安康。
「看懂」之後,才有做出適當回應的可能。
只是,當你關注的是證明自己、還是功德圓滿,就取決在你的修為了。
回應的美,不在於說與不說的選擇,而在於明白,什麼叫「適當」。
文/溝通心理學家 裘凱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