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人想說「愛」,為何一開口變「傷害」?|【心理敲敲門#174】

00:00:00 家人間奇妙的互動

家人之間都知道彼此的愛與好意,但說出口的卻都是傷害

  • 父母關心孩子常見的地雷:「工作這麼久,為什麼不交男/女朋友?」、「你是哪裡有問題?」、「在一起這麼久,為什麼不結婚/不生小孩?」
  • 孩子關心父母常見的地雷:「你跟爸一直吵,幹嘛不離婚?」、「覺得社團很累,幹嘛還一直去?」
 


累積成地雷的生活小事

父母關心孩子吃飯:「你怎麼都不吃xx?」、「這盤為什麼剩這麼多,不好吃嗎?」


小孩接收到的:把菜吃完,爸媽會覺得煮不夠;沒吃完,爸媽會覺得是不是難吃。

→ 小孩有挫折感:不管怎麼反應,都好像做錯事,或是有讓爸媽傷心的壓力
 
孩子要父母親吃保健食品:「不是眼睛一直流眼油,買了保健食品怎麼都不吃?」

→ 父母的挫折感:因為沒吃、吃了效果不如預期,或因為其他擔心,都是不順孩子的心意
 
 
 

00:07:13 讓人收不到「愛」的語言

1. 語言背後有「煩」的情緒

  • 覺得對方的狀況不好、應該被解決,或繼續保持現況會造成自己的麻煩
「你怎麼都不吃xx?」→ 聽起來有「控制」的感覺
 
「這盤為什麼剩這麼多,不好吃嗎?」→ 傳達「低落」的感覺
 
※ 對孩子來說,回應「好吃」或「不好吃」,內心是很矛盾的:若回答「好吃」,未來就會一直看到這道菜,直到有天不想再看到;若回答「不好吃」,父母會覺得「我是不是很差、沒做好」,小孩則因此認為,要為自己的回應及父母的情緒負責。
 
 
「不是眼睛一直流眼油,買了保健食品怎麼都沒吃?」→ 傳達「指責」的感覺
 
  • 背後的假設和底層語言:你需要吃、你應該接收我的善意和孝順
※ 相反的角色、同樣的議題:父母對孩子說「我這樣是為你好」
 


2. 說出需求=透露脆弱

  • 承認自己有需求時,表示自己是不足的、需要從外界拿取東西
例:小孩希望父母健康,就可以更專心於自己的生活、家庭、工作。
 
  • 提出需求,就要冒上被拒絕的風險,但因為被拒絕會感覺受傷,於是用防衛性的方式說話
例:太太需要被陪伴,但怕提出時會被認為「不識大體、不獨立」,於是會把需求變成「要求」或「規定」,對先生說:「當爸爸的人,怎麼可以這麼晚回家?」、「你以為把錢帶回家就沒事了嗎?」
 


3. 家庭模式會輪迴

  • 小時候如何被教育,長大後就會很直覺使用相同句型,尤其面對同樣的對象
 
 
 

00:20:51 讓愛和關心好好說出口

※ 每個家庭和關係都不一樣,如果你在家庭中已經很挫折,也許拉開距離(搬出去、心理上知道做到哪裡就可以…)、做你能做到的就好了。
 


父母對孩子表達愛與關心

〈吵架版〉
媽媽:「你怎麼都不吃肉?」
孩子:「我哪有不吃,我吃兩塊啦!」
媽媽:「那為什麼不多吃點,不好吃嗎?」
孩子:「我吃飽了不行嗎?」
 
〈鬆動版〉
媽媽:「你怎麼都不吃肉?」
孩子:「我有吃兩塊了,你希望我多吃是嗎?」
媽媽:「也沒有啦/對啊~」
 
→ 為對方點出關心的意圖,對方就會覺得你有聽懂他的意思,便不再是挑剔的狀態,也不會勉強你,去做他非要你做的事情不可。
 


孩子對父母表達愛與關心

〈吵架版〉
孩子:「不是眼睛一直流眼油,我買了保健食品怎麼不吃?」
媽媽:「我就忘記了啊~」
孩子:「那我幫你設手機鬧鐘,每天時間到就吃兩顆。」
媽媽:「我不要,很吵!」
孩子:「怎麼可以不要!不然你眼睛怎麼辦?」
 
〈鬆動版〉
孩子:「不是眼睛一直流眼油,我買了保健食品怎麼不吃?」
媽媽:「我就忘記了啊~」
孩子:「好,沒關係,如果哪天眼睛不舒服、想試試看再吃,如果放到快過期,怕壞掉浪費錢,你就還給我,我吃。」
 
  • 孩子對父母說的話,是從「恐懼」出發,擔心父母身體變差,也擔心後續的照養,父母會無法接收到「愛」
  • 「好,沒關係,如果哪天眼睛不舒服、想試試看再吃」→ 因為若當事人沒有需要或動機,你能用的技巧和方法很有限,因此把身體權力交還給媽媽就好
 

→ 表達你的愛就好,並相信對方會為自己做出選擇。

  • 當你沒有強迫對方,對方反而會覺得你不是在控制他,而是真正關心他
覺察自己下意識「想解決對方的不舒服」的衝動,先尊重對方的解決方法,才是把對方當作獨立的人在看待。
 
 
 

00:30:25 降低語言上的傷害

6月2日晚上12點前,加入線上課程《好好在一起》、《提升你的心理免疫力》、《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》、《自信表達力》,享有單門95折、兩門以上9折的優惠,讓季節限定的「建立關係大補帖」,陪伴你好好表達愛~
 

相關影音

家人想說「愛」,為何一開口變「傷害」?|【心理敲敲門#174】

2023-05-27

你有「權威者」恐懼症嗎?|【心理敲敲門#107】

2022-01-15

一昧「討好」的人生,結局會怎樣?|【心理敲敲門#132】

2022-07-23

【心理敲敲門#5】父母難為~父母難為,孩子太乖、太壞都危險

2019-12-21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