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我們會活成,自己曾經「討厭」的樣子?|【幸福翹翹板#40】
與談人:嘉玲
我們最終都會活成「自己討厭的樣子」嗎? [00:01:48]
小時候,我們討厭說謊的人、討厭大人說話不算話;長大後,我們開始會說一些「不得不說」的謊。
小時候,我們討厭班上炫耀成績的同學;長大後我們卻在社群上,分享那些經過精心設計跟包裝的生活。
小時候,我們討厭爸爸媽媽眼裡只有工作;長大後,我們也成為那個為了升遷、加薪,拼命加班工作的大人。
也有人認為,我們並不是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,只是隨著生命的前進,看得多了、懂得也多了,以前討厭的人事物,現在就也沒有這麼討厭了,甚至可以意識到,裡面有一些限制、「不得不」、無奈,某種程度上算是一種「成長」。
小時候,我們討厭班上炫耀成績的同學;長大後我們卻在社群上,分享那些經過精心設計跟包裝的生活。
小時候,我們討厭爸爸媽媽眼裡只有工作;長大後,我們也成為那個為了升遷、加薪,拼命加班工作的大人。
也有人認為,我們並不是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,只是隨著生命的前進,看得多了、懂得也多了,以前討厭的人事物,現在就也沒有這麼討厭了,甚至可以意識到,裡面有一些限制、「不得不」、無奈,某種程度上算是一種「成長」。
長大後,嘉玲和彥廷長出什麼不喜歡的特質?
嘉玲小時候討厭爸爸個性及、脾氣衝,做事情都用自己的方法跟節奏,讓人很有壓迫感,但她後來意識到,自己工作壓力很大的時候也會這樣。自我覺察後,嘉玲發現是因為她「真的很在意這件事,把這件事放在心上」,才會這麼著急,同時也才理解,爸爸其實也是這樣,為了負責任、把事情做好、使命必達。
彥廷小時候不喜歡爸爸情緒化、不講道理、難溝通,所以努力把自己變成跟他完全相反──理性、科學、講道理的人。但是有一次彥廷跟老婆吵架,老婆竟說:「你跟你爸很像」。
彥廷一開始不承認,老婆則點出他一直在講邏輯、講道理、爭對錯,忽略對方的情緒與感受,這點就跟爸爸一個樣。那時彥廷才意識到,他努力不讓自己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,但用力過猛又沒有覺察,看不見對方的在乎,讓自己變成不好溝通的人。
彥廷一開始不承認,老婆則點出他一直在講邏輯、講道理、爭對錯,忽略對方的情緒與感受,這點就跟爸爸一個樣。那時彥廷才意識到,他努力不讓自己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,但用力過猛又沒有覺察,看不見對方的在乎,讓自己變成不好溝通的人。
為什麼會長出自己討厭的特質? [00:11:59]
-
你越抗拒的東西,會花越多力氣去關注:為了和討厭的特質不同,我們會直覺選擇往相反邊走,而這反而讓自己的選擇受限了
-
榮格:「我們最討厭別人身上的特質,往往正是自己無法接納的那一部分。」如果沒有覺察自己的潛意識與投射,就會慢慢讓你變成那個樣子
-
當我們不夠成熟時,容易像到父母的缺點;但當我們夠成熟後,就會得到父母的優點
怎麼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? [00:15:35]
-
有能力回頭看自己的家庭,思考自己身上的能力特質,是怎麼長出來的
特質本身是中性的,正面看是優點,負面看是缺點。如果帶著「恨意」去看父母,就只會看到這些特質的負面,並在潛意識裡影響你,讓你慢慢活成自己不喜歡的樣子。
例:「速度快」是中性的,有恨意時,嘉玲會看到爸爸身上的「急」;消化敵意後,就會從中看到「可靠、負責任」。
→ 愛跟恨時常是一體兩面的,當你能理解父母親的限制、看見他們對你愛與在乎,就能看見這些特質帶給你的正面資源。
※ 此處的「恨意」,指在關係中,你的內心有期待,卻感到失望且無法被消化,就會成為內心中不滿的情緒。
※ 如果跟父母關係沒有到很好,或是還沒有完全和解,比較難承認自己身上的優點,其實是父母給的,這時可以嘗試透過旁觀者的視角思考:問伴侶自己身上有什麼優點,可能是從爸媽那邊來的?
回家~深度自我療癒,學會愛與被愛 [00:24:11]
有能力從原生家庭的角度,看見爸媽對我們的影響,是人生必修的功課。如果你也想要從原生家庭的角度,重新認識自己、療癒自己,邀請你加入玉婷老師的線上課程《回家》,9月5日前加入課程只要優惠價$2799,讓我們陪伴你,理解父母親的限制、看到他們的優點和愛,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~
【節目主持人】

相關影音
為什麼我們會活成,自己曾經「討厭」的樣子?|【幸福翹翹板#40】
你相信當你越抗拒成為父母那樣的人,反而越容易在無意間複製他們的個性、行為跟想法嗎?該如何脫離「原生家庭的詛咒」,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呢? 這一集《幸福翹翹板》探討「為什麼我們會活成自己討厭的樣子」。從小到大,我們或許都曾暗自決定「絕不變得像爸媽」,卻在不知不覺間複製了他們的影子。嘉玲發現自己在壓力大時,會像父親一樣急躁;彥廷則在努力成為「理性的人」時,忽略伴侶的感受,竟被說「跟爸爸一模一樣」。節目指出,抗拒與否認常讓我們更受制於那些特質,甚至被潛意識牽引。榮格也提醒,我們最排斥的特質,往往正是自己無法接納的部分。當我們有能力回頭看家庭,理解父母的限制,也能看見那些特質其實帶來責任感、可靠或堅持的力量。唯有化解愛與恨的糾結,我們才能不再重演,而是活成自己真正喜歡的樣子。
2025-09-02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