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人生特效藥,你自己就能製造|【一天聽一點#1419】
00:00:00 安慰劑效應
安慰劑效應:醫學上使用「沒有具體成效」的治療(如:給病人吃維他命而不是真藥、進行假手術),但病人以為自己接受有用的治療,結果症狀真的減輕或復原。
安慰劑效應只是一種「心理作用」嗎?
安慰劑效應不只是心理作用,而是在生理上有具體的效果,這些效果體現在治療和止痛,甚至在某些案例中,安慰劑的療效比吃真藥、動真手術還好。
安慰劑要順利發揮效用的前提,是受試者不能事先知道,自己使用的是安慰劑?
臨床上曾實驗:醫生將病患隨機分成三組,第一組不做任何治療,當作對照組;第二組服用安慰劑,但以為自己吃真藥;第三組服用安慰劑,也知道自己吃的是假藥,但醫生花了45分鐘的時間,解釋安慰劑效應的作用機制,讓他們放心安慰劑也有很好的療效。
實驗結果出來,治療效果最好的,是被告知服用安慰劑的第三組。
實驗結果出來,治療效果最好的,是被告知服用安慰劑的第三組。
當病患對醫生和療程越有信心、越期待,這種預期心理,會刺激大腦分泌某些化學物質(如:腦內啡、多巴胺),腦內啡有止痛的功能、多巴胺又稱「快樂物質」,除了讓人感到愉悅,也會強化免疫系統,幫助你對抗疾病。
吃了安慰劑但沒被告知的病患,復原情況比較差,因為這些受試者知道,自己有一半的機率會吃到安慰劑,但不知道安慰劑的整體原理,也不相信安慰劑也會有療效,所以帶著忐忑的心情參與實驗。
廣義的安慰劑效應
-
研究發現,壓力對人的健康有沒有傷害,和壓力本身無關,而是和「你怎麼看待壓力」有關,如果你把壓力當作挑戰而非威脅,壓力對你的健康就不會產生危害
-
人對自己年齡的主觀認知,會影響身體機能和認知能力
如果你今年60歲了,但你認為自己是50歲,你走路的速度、身體的強壯程度、頭腦的認知能力、反應速度,都會比一般同齡人更好。
00:05:21 「反」安慰劑效應
反安慰劑效應:一個人原本是健康的,但因為「以為」自己生病了,最後真的就生病了。
1970年代,一個美國人被診斷出肝癌末期,幾個月後便過世了,但最後解剖卻顯示他沒有罹癌,而是醫生誤診,所以他是死於「以為自己有肝癌」。
凱宇一直以為自己對乳製品過敏,所以碰到牛奶、蛋糕都會流鼻水、打噴嚏,直到前陣子去做過敏原檢測,才發現他根本不會對乳製品過敏,從那天起,他碰到乳製品時,鼻子再也不會不舒服了。
一直活在「我以為」所創造出來的世界,身體也會跟著「配合演出」。
00:06:33 想法可以影響身體、行為、人生
人的第一種信念:收回力量
-
類似「安慰劑效應」,帶著這種信念的人,語言會有較多正面表述,會將注意力,放在可以努力改變的地方
人的第二種信念:交出力量
-
類似「反安慰劑效應」,帶著這種信念的人,語言會比較多的負面表述,習慣將注意力,放在無法或難以改變的地方
遇到困難、挑戰時,習慣收回力量的人會說:「這件事情我不熟,需要花時間學習才能克服。」把焦點放在怎麼投入時間和心力;習慣交出力量的人會說:「這件事好難,老闆沒空教我,我一定做不來。」把焦點放在別人幫不幫他。
在網路上學習各種知識,習慣收回力量的人會說:「蠻有道理的,找機會來練習看看。」;習慣交出力量的人會說:「學這些沒用啦!」
-
習慣收回力量的人,可以讓人生活出更多的可能性
-
習慣交出力量的人,會越活越狹窄、逐漸失去可能性
00:08:30 新課早鳥優惠最後一天!
今天晚上9點前,加入凱宇老師的線上課程《活出有選擇的自由人生》,就送嘉玲老師《你是哪種人?》的學習,快把握組合價$2299元,活出心想事成的人生!
【線上課程】《活出有選擇的自由人生》~重塑信念,你的未來你說了算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14
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youtu.be/0Q2jutfme00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14
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youtu.be/0Q2jutfme00
【線上課程】《你是哪種人?》~榮格與16型人格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15
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youtu.be/4yo8DPogra8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15
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youtu.be/4yo8DPogra8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