鬆綁你的飲食焦慮,讓你停止「情緒性進食」~《我不餓,但我就是想吃》嘉玲和凱宇的對談|【有聲書評】

※ 使用App收聽節目者,如欲觀看完整影片,請至【啟點文化】YouTube頻道。
 


《我不餓,但我就是想吃》~談「情緒性進食」 [00:00:00]

作者 Judson Brewer 醫師的一系列著作,都在探討「人為什麼會建立對自己沒有好處的習慣」:《渴求的心靈》《鬆綁你的焦慮習慣》
 


什麼是「情緒性進食」?

賈姬青春期時,對自己的身體線條不滿意,以骨感的模特兒巨星凱特摩斯(Kate Moss)為目標開始節食,只吃沙拉和沒有滋味的食物,讓他的身體處於匱乏且壓抑的狀態。後來認識了對自己生命也不太滿意的 Alice,兩人會在心情不好的時候約去吃東西,開始用食物麻痺自己,吃過去不允許自己吃的食物。

暴食之後,賈姬意識到自己離理想目標越來越遠,於是產生罪惡感,開始全天候執著自己的飲食會不會太多,每次看到食物,都要在吃與不吃的念頭中拉扯,陷入節食、暴食、節食的循環。這個循環的週期,從月變成週再變成「一天」,她可能早上告訴自己不要吃,但下午就開始狂吃、折磨自己。
 
  • 「情緒性進食」反映了無法控制自己行為的「自我厭惡感」,對當事人來說,最痛苦的不是體重(在這個循環裡的人,也可能是很瘦的),而是「拿自己沒辦法」、常常失控做出不想做的行為的「無能為力」
  • 吃東西的時候,讓有「情緒性進食」狀況的人,覺得自己「做錯了一件事」,食物久了就會變成你的敵人,但我們每天都要進食,所以他們「不能沒有這個敵人」
 
 
 

改變焦慮習慣的關鍵,是「拿回主控權」 [00:09:02]

無論是暴食或不吃的極端,都算是「情緒性進食」,從潛意識或行為習慣重塑的角度,都很值得探討,否則當事人會陷在身體無法再承受,內在又自我折磨的狀態。
 


過度使用意志力,會引發「管他的效應」

  1. 克制反而會增強慾望:越得不到的越想要
  2. 凡是你抗拒的就會持續:越把抗拒的東西壓到陰影,它對你的影響就越大
  3. 失敗,就會有故態復萌的「破戒效應」:「反正我都這樣了,乾脆就算了」
 
 

改變習慣不靠「意志力」,那要強化什麼?

《我不餓,但我就是想吃》分享 21 個打破假性飢餓與自責愧疚的觀念,並將其分為此三大階段:
 
  • 第一階段:找出現在的飲食模式
  • 第二階段:透過覺察打斷模式
  • 第三階段:跨出舊習慣
 
 
 

找出你的飲食模式,調整你的目標與習慣 [00:14:57]

設立目標

  • 目標的重點不是體重的數字,而是你想要怎樣的「新行為」
例:學會享受健康的食物/肚子餓的時候吃東西,飽了就停下來/無論體重如何要保持健康/戒掉清空盤子的習慣/不要無意識地吃點心/不要強迫性地吃東西/用吃東西以外的方法照顧情緒/吃東西的時候帶著清楚的意識,而非內在的強破或衝動。

→ 清楚的行為、目標,較好測量、確認自己有沒有做到。
 


找出習慣迴圈

  • 自己想吃東西的觸發點是什麼?(如:低潮)
  • 你的行為是什麼?(如:吃)
  • 這樣帶給你想要的結果是什麼?(如:從不好的情緒中分心、脫離)
 


相信身體有自己的智慧

安妮有一個嚴格的媽媽,食物成為壓迫她的來源。安妮有A型人格(強迫、控制、重視行動),每次情緒性進食之後,她都有非常深的羞恥感,因此她將所有精力,放在找尋專家的正確建議與規則。然而成堆的營養學、減重書,卻讓她在堅持每個新的原則時,和身體的距離越來越遠,也越感受不到身體的主控權,只是讓大腦知道你有在做事而已。
 
 
 

打斷舊有的模式,不是靠意志力 [00:24:23]

正念飲食

  • 要對「吃」這個動作有覺察,並且放慢咀嚼的速度
 

跟身體重新連結

  • 先能夠放鬆,才能和身體連上線,並且問自己:「我現在是真的想吃東西嗎?還是我是想消除怒氣?」
 

「放鬆引導」推薦課程:

 


自我對話的練習

  1. 注意你現在為什麼想吃東西?是因為飢餓還是無聊?
  2. 注意你正在吃的東西,是用哪些原料所組成?它的外觀和氣味是什麼?
  3. 注意自己吃的每一口,是什麼氣味、質地、溫度?(正念飲食)
  4. 保持注意力到吃完為止,並問自己4個評量問題:
  • 你吃了多少東西?(選項:實在太多/太多/適量/太少/沒有)
  • 現在你生理上的感覺是什麼?(分數:糟透了-10分~好極了+10分)
  • 你現在的情緒有什麼感覺?(分數:糟透了-10分~好極了+10分)
  • 你現在的想法是什麼?
 

標記

  • 對於感受(視/聽/嗅/味/觸)更直覺,讓感官越敏感,越可以加深對自己的主控力
→ 以上的練習,都沒有剝奪你任何東西(如:叫你「不要吃」),而是要你認識自己、更懂自己是誰,提高自己的覺察。
 
 
 

跨出舊有的習慣,建立新習慣 [00:30:41]

認識食物和情緒的關係

  • 有覺察能力後,瞭解更多營養學與對食物的認識,讓你知道吃什麼/不吃什麼會更好
 

建立疼惜自己的習慣

  • 當自己沒有做好,或沒有達到自己理想的樣子時,不要自我批評,而是對自己溫柔、好好說話
→ 無論對象是自己或他人,對你所抗拒、討厭的事情,都抱持「接納」的反應,就能夠對自己比較寬容,或可能沒有這麼討厭對方了。
 
 

有能力正視自己的創傷

你的情緒性進食問題,可能是早年接觸、意識情緒與關係時,就留下了一些傷,於是選擇用食物來滿足。如果沒有去處理那個「傷」,即使你和食物的關係變好了,也可能會轉移到別的成癮行為上。
 
 
 

不是要你瘦,而是要你「善待自己」 [00:35:09]

《我不餓,但我就是想吃》中的練習,目的不是建立與達到體重理想數字,而是走完並熟練整個流程之後,你可以離開成癮行為、停止「自我攻擊」,並且學會「善待自己」。
 


推薦課程~陪伴你面對人生中的「不得不」

  1. 《深度自我覺察》~打開情結,照亮陰影,看見潛意識
  2. 《回家》~深度療癒自我,學會愛與被愛
  3. 《幸福人生的情緒課》~擁有安定感,從心和好
  4. 《活出有選擇的自由人生》~重塑信念,你的未來你說了算
10/14晚上12點前,慶祝啟點文化週年慶,全館線上課程享同筆訂單「1門95折、2門85折、3門以上69折」的優惠!讓我們陪伴你一起前進~
 
更多啟點線上課程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

【節目主持人】

楊嘉玲 啟點文化共同創辦人/內容部總監/諮商心理師 身份多元,兼具理性與感性的思維與行動力。
 
裘凱宇 啟點文化共同創辦人/CEO 將心理學與真實生活結合的探險者。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