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過三十,你就開始焦慮了嗎?「年齡焦慮」、「容貌焦慮」怎麼解?|【心理敲敲門#287】

「社會時鐘」帶來年齡焦慮~從被叫做叔叔、阿姨開始? [00:00:58]

賭場查護照事件

嘉玲年初到澳洲遊學時,曾和同學們一起去賭場玩。沒想到一行人當中,只有她被門口的警衛攔下,要求出示護照確認年齡。結果當對方看到她的生日時,臉上閃過一絲驚訝,彷彿沒想到她已超過合法年齡那麼多,而這個小插曲也讓嘉玲開心了好一陣子。
 

電梯道別事件

某天,嘉玲在電梯裡遇到一對母子,跟小男孩玩了一會兒,兩人相處得很融洽。結果在出電梯前,媽媽提醒小男孩:「跟阿姨說再見」,讓嘉玲瞬間愣住,隨後心酸地感嘆被叫做「姐姐」的日子,好像真的過去了。
 


什麼是社會時鐘?~長在集體潛意識裡的時間表

年紀雖然是客觀數字,但在文化脈絡裡,我們還會受到「社會時鐘」的概念所影響,彷彿到了某個年紀,就該活出某種樣貌、達到某些成就,而非關注自己當下真正的需要是什麼。
 
《論語.為政》子曰:「吾十有五而志于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踰矩。」
 
例:在東方社會,「結婚就要生子、生子就得已婚」幾乎是根深蒂固的觀念;但在西方,大多可以把結婚跟生育分開來看,因此在婚育上受到社會時鐘影響的程度也較小。
 
例:在父母那一代,30歲往往已經擁有房產或汽車,但放到現在這個世代,能在30歲時擁有其中之一,就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了。
 
 
 

35歲被叫做「高齡產婦」,是一種年齡歧視嗎? [00:08:50]

一位準媽媽在產檢時被醫師稱為「高齡產婦」,有感而發的表示自己「35歲怎樣了?」認為比起過去,她現在只是信用卡額度提高、人生經驗升級。而且她不是一直不敢生,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起跑點,才選擇在生活穩定後再迎接新生命。
 
→ 想等準備好為人父母後才生小孩,其實是一種負責任的想法,但這位準媽媽對「高齡產婦」一詞的高度敏感,卻也意外成為社群討論的焦點。
 


社會也會有「陰影」?

  • 一個在文化內不被接受的東西,人們通常就會盡量避免討論,甚至排斥它。久而久之,就成了集體潛意識裡的「社會陰影」
  • 當人們心中的共通焦慮匯聚成集體壓力,最終又會反過來影響個人
對「高齡產婦」的焦慮,其實反映出我們對青春的高度崇拜。讓人忍不住拿「小齡」或「低齡」的狀態來對比。此外,我們會如此害怕「變老」,是因為「老」容易與「失去」(失去時間、機會、身體條件…),這才讓「老」變成一件令人焦慮的事。
 
 
 

如何以更健康的心態面對年齡焦慮? [00:12:29]

1. 你是用什麼時間尺度在看待變老的?

用比較近的維度去看,只會覺得「老」,是每年都會讓自己失去一些東西;如果把時間拉長一點來看,會發現隨著年紀的增長,我們其實有長出更多智慧與整合能力。
 


2. 你是用什麼方式在面對焦慮的?

  • 大多數人習慣「拿掉焦慮」,但其實越是閃避焦慮,反而會給它更多關注,讓它持續被餵養,久了便會失去處理焦慮的能力,成為陰影
  • 想好好面對焦慮,就得培養「迎上去」的能力,看得到自己在焦慮,並學著與之共存
 


無論幾歲都會有「年齡焦慮」,該如何消除焦慮感?

二十幾歲的人會想:「快三十歲了,我該幹嘛?」;三十幾歲的人會想:「我還沒有一個稱職的頭銜,該怎麼辦?」;四十幾歲的女性可能會擔心:「我想要生小孩,但可能生不出來了怎麼辦?」;四十幾歲的男性,則被期待要有能力養家,五十幾歲又會遇到父母老去的焦慮……
 
  • 無論面對何種焦慮,要思考的都不是「怎樣才不會焦慮?」,而是要回到潛意識的層面去想「我的焦慮在反映什麼?」
  • 對「老」或「死亡」的陰影,其實都是害怕「失去」,而失去(失婚、失戀、失業…)往往會讓人直覺認為自己不夠好、不值得愛。因此想安放自己年齡焦慮,唯一的方法是理解自己到底在怕什麼,並思考「失去」是否真的只為我們帶來壞處?
嘉玲雖然有年齡焦慮,但她漸漸能意識到變老的好處。因為年輕時,她總處於高速運轉的狀態,但現在體力不如以往,讓她想快也快不起來,只能調整自己的標準與期待。因此變老對她而言,就像是一種「天然的煞車皮」,讓她學會放慢腳步。
 
 
 

當一個人停止學習、不再好奇,就是變老的開始 [00:23:30]

線上課程《深度自我覺察》

線上課程《深度自我覺察》~打開情結、照亮陰影、看見潛意識

有時我們不是怕變老,而是害怕變得不再重要、力不從心。看到年輕人或長者就覺得礙眼、聽到關於更年期的評論就特別刺耳,這些不知從何而來的情緒,可能是潛意識在提醒我們,內在仍有議題還沒被理解。
 
嘉玲老師的全新線上課程《深度自我覺察》,陪你拆解這些難以言喻的不適感,看見潛藏在投射背後的需求與情緒。當你能辨認出內心真正的渴望、重新理解自己與他人,關係就會變得自由、寬容,也更能接住隨年歲增長留下的成長痕跡~
 
即日起至 8 月 19 日晚間 9 點,《深度自我覺察》享有早鳥優惠 $2599(原價$6888)。加入這門課,讓你成為最懂得如何照顧自己的人!
 
課程連結&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23

相關影音

人過三十,你就開始焦慮了嗎?「年齡焦慮」、「容貌焦慮」怎麼解?|【心理敲敲門#287】

你有想過人為何會怕「變老」嗎?明知年紀到了,但是從被叫「姐姐」變成「阿姨」的那刻,還是有種莫名的抗拒感?與你分享如何面對「年齡焦慮」 年齡焦慮與容貌焦慮,往往不是單純的數字問題,而是文化、社會時鐘與集體潛意識交織出的壓力。本集【心理敲敲門】透過嘉玲的「被查護照」與「電梯阿姨」事件,帶你認識社會時鐘如何在不同年齡階段製造焦慮,為何「高齡產婦」一詞會引發共鳴,以及集體對青春的迷戀如何讓人害怕變老。我們也分享面對年齡焦慮的心理調適方法——從時間尺度的轉換,到學會與焦慮共存,理解害怕失去背後的真正原因,讓你在任何年齡都能活出自在與自信。

2025-08-16

你把最好的給他,為何他卻在愛裡弄痛了你?揭開「投射性認同」的關係劇本|【心理敲敲門#286】

她拚命付出,只怕自己不夠好會被拋棄;他努力保持距離,深怕被情緒勒索——為何渴望愛與被愛,卻在關係裡越走越遠?原來一切跟投射性認同有關 投射性認同如何悄悄摧毀一段看似親密的關係?《心理敲敲門》第286集,以阿美與阿文的創業婚姻故事為例,揭示雙方如何將內在的傷與需求不自覺投射在彼此身上,從愛的開始到漸行漸遠,不只是誰付出比較多、誰忽略了誰,而是雙方都在潛意識中誘導對方演出熟悉的情感角色。本集深入剖析「投射 → 誘導 → 自驗預言」的三部曲,並延伸解析阿尼瑪情結、親密恐懼、控制與逃避的互動循環,引導聽眾以更成熟的方式認出關係中無意識的運作,停止傷害、重寫劇本。

2025-08-09

你的「體貼」是用「委屈」換來的嗎?|【一天聽一點#1708】

你是一個體貼的人嗎?凡事都為別人著想,卻常常沒人懂得你的用心,讓你覺得備受委屈嗎?本集節目與你分享三個練習,讓你擁有「剛剛好的體貼」! 這一集節目深入探討「情緒勞務」與「體貼的代價」。許多人在伴侶或家庭關係裡,習慣承擔更多照顧與付出,把體貼當成責任,但長期下來卻可能感到委屈、怨恨,甚至誤以為只有壓抑自己才能維繫關係。節目中以生活案例解析,揭露體貼背後往往源自童年經驗,例如早熟懂事、害怕被拋下,而在成人世界中,過度的體貼不僅無法換來愛,反而可能造成誤解與衝突。主持人也提供三個方法,幫助我們練習「剛剛好的體貼」──覺察自己的動機、看見內心的傷口、重新療癒與家人的關係,讓善意不再伴隨委屈,而是能被真實理解與接納。

2025-08-27

為什麼「投射」能看見「你的渴望」?|【心理敲敲門#284】

你相信看某人不順眼,可能只是因為他做了你不敢做,卻無比渴望的選擇嗎?本集的三個生活實例,帶你擁抱真實的自己 本集《心理敲敲門》深入解析「心理投射」的三大特徵與潛藏機制,透過實例探討每個人如何將未被接住的情緒與渴望,投射到他人身上。例如:總是壓抑自我需求的長女A,無法忍受媽媽的「無理取鬧」,實則反映出她渴望偶爾也能自在任性一次。節目也揭示正向投射的力量,像是對某些特質的崇拜,其實是我們潛意識中的嚮往。唯有覺察投射,才能真正接回自己,活出更自由、坦然的人生。

2025-07-26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