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過三十,你就開始焦慮了嗎?「年齡焦慮」、「容貌焦慮」怎麼解?|【心理敲敲門#287】
「社會時鐘」帶來年齡焦慮~從被叫做叔叔、阿姨開始? [00:00:58]
賭場查護照事件
電梯道別事件
什麼是社會時鐘?~長在集體潛意識裡的時間表
35歲被叫做「高齡產婦」,是一種年齡歧視嗎? [00:08:50]
社會也會有「陰影」?
-
一個在文化內不被接受的東西,人們通常就會盡量避免討論,甚至排斥它。久而久之,就成了集體潛意識裡的「社會陰影」
-
當人們心中的共通焦慮匯聚成集體壓力,最終又會反過來影響個人
如何以更健康的心態面對年齡焦慮? [00:12:29]
1. 你是用什麼時間尺度在看待變老的?
2. 你是用什麼方式在面對焦慮的?
-
大多數人習慣「拿掉焦慮」,但其實越是閃避焦慮,反而會給它更多關注,讓它持續被餵養,久了便會失去處理焦慮的能力,成為陰影
-
想好好面對焦慮,就得培養「迎上去」的能力,看得到自己在焦慮,並學著與之共存
無論幾歲都會有「年齡焦慮」,該如何消除焦慮感?
-
無論面對何種焦慮,要思考的都不是「怎樣才不會焦慮?」,而是要回到潛意識的層面去想「我的焦慮在反映什麼?」
-
對「老」或「死亡」的陰影,其實都是害怕「失去」,而失去(失婚、失戀、失業…)往往會讓人直覺認為自己不夠好、不值得愛。因此想安放自己年齡焦慮,唯一的方法是理解自己到底在怕什麼,並思考「失去」是否真的只為我們帶來壞處?
當一個人停止學習、不再好奇,就是變老的開始 [00:23:30]
線上課程《深度自我覺察》
有時我們不是怕變老,而是害怕變得不再重要、力不從心。看到年輕人或長者就覺得礙眼、聽到關於更年期的評論就特別刺耳,這些不知從何而來的情緒,可能是潛意識在提醒我們,內在仍有議題還沒被理解。
相關影音
人過三十,你就開始焦慮了嗎?「年齡焦慮」、「容貌焦慮」怎麼解?|【心理敲敲門#287】
你有想過人為何會怕「變老」嗎?明知年紀到了,但是從被叫「姐姐」變成「阿姨」的那刻,還是有種莫名的抗拒感?與你分享如何面對「年齡焦慮」 年齡焦慮與容貌焦慮,往往不是單純的數字問題,而是文化、社會時鐘與集體潛意識交織出的壓力。本集【心理敲敲門】透過嘉玲的「被查護照」與「電梯阿姨」事件,帶你認識社會時鐘如何在不同年齡階段製造焦慮,為何「高齡產婦」一詞會引發共鳴,以及集體對青春的迷戀如何讓人害怕變老。我們也分享面對年齡焦慮的心理調適方法——從時間尺度的轉換,到學會與焦慮共存,理解害怕失去背後的真正原因,讓你在任何年齡都能活出自在與自信。
你把最好的給他,為何他卻在愛裡弄痛了你?揭開「投射性認同」的關係劇本|【心理敲敲門#286】
她拚命付出,只怕自己不夠好會被拋棄;他努力保持距離,深怕被情緒勒索——為何渴望愛與被愛,卻在關係裡越走越遠?原來一切跟投射性認同有關 投射性認同如何悄悄摧毀一段看似親密的關係?《心理敲敲門》第286集,以阿美與阿文的創業婚姻故事為例,揭示雙方如何將內在的傷與需求不自覺投射在彼此身上,從愛的開始到漸行漸遠,不只是誰付出比較多、誰忽略了誰,而是雙方都在潛意識中誘導對方演出熟悉的情感角色。本集深入剖析「投射 → 誘導 → 自驗預言」的三部曲,並延伸解析阿尼瑪情結、親密恐懼、控制與逃避的互動循環,引導聽眾以更成熟的方式認出關係中無意識的運作,停止傷害、重寫劇本。
你的「體貼」是用「委屈」換來的嗎?|【一天聽一點#1708】
你是一個體貼的人嗎?凡事都為別人著想,卻常常沒人懂得你的用心,讓你覺得備受委屈嗎?本集節目與你分享三個練習,讓你擁有「剛剛好的體貼」! 這一集節目深入探討「情緒勞務」與「體貼的代價」。許多人在伴侶或家庭關係裡,習慣承擔更多照顧與付出,把體貼當成責任,但長期下來卻可能感到委屈、怨恨,甚至誤以為只有壓抑自己才能維繫關係。節目中以生活案例解析,揭露體貼背後往往源自童年經驗,例如早熟懂事、害怕被拋下,而在成人世界中,過度的體貼不僅無法換來愛,反而可能造成誤解與衝突。主持人也提供三個方法,幫助我們練習「剛剛好的體貼」──覺察自己的動機、看見內心的傷口、重新療癒與家人的關係,讓善意不再伴隨委屈,而是能被真實理解與接納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