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怎麼想,為何決定「你怎麼活」?|認知行為治療6-1|【心理小學堂#32】

00:00:00 認知治療簡述

跟生活息息相關,用科學把你的信念、相信變得更有系統
 
 
 

00:02:30 阿爾伯特·艾利斯(Albert Ellis)

理情行為治療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(REBT)

 

家庭

  • 1913年9月27日出生在美國匹茲堡的猶太家庭,是三個孩子中的長子,2007年7月24日過世,享壽93歲
  • 父親是旅行推銷員,所以很少回家,回家時也很少留意孩子
  • Ellis的父母離婚後,小孩都跟著母親,但母親是不細心又熱愛社交的人,會忘記照顧小孩,且對任何事情都有意見,但又說不出道理,所以Ellis致力於成為一個說話有道理的人
  • Ellis很獨立,7歲開始就知道凡事要靠自己,也幫忙照顧弟弟妹妹
  • 4歲罹患腎臟炎,差點死於併發症,到9歲前共進出醫院9次,最長則停留一年、嚴重影響學校生活,但家人對他愛理不理,甚至好幾個禮拜不去探望他,因為生病和長期休學,他的個性比較內向、害羞
  • Ellis的童年不愉快,但他成為一個很會自救的人,有不快樂的狀態時,他會想辦法減少自己的不愉快、做自己的治療師
你之所以會做一件事、選擇一個行業,某些時候是天份,某些時候也可能是人生的修復。
 
  • 2004年(89歲時)和澳洲心理學家黛比結婚,兩人在1996年墨爾本大學Ellis的講座上第一次見面,但黛比的姑姑也是心理學家,所以12歲時就讀過Ellis的作品且非常喜歡
  • 黛比和Ellis相差40多歲,但黛比認為Ellis是完美的存在,他們是彼此的生命摯愛,有共同的生活目標和想法,都熱於助人、互相尊重
  • Ellis過世後,黛比把他的手稿、觀念整理出書
 


學習

  • 小時候夢想當小說家,但知道寫作沒辦法吃飯,就先念商學院,計畫先去華爾街撈一筆,賺錢後再寫書,可是遇到1929年經濟大蕭條、股市崩盤,夢想就幻滅了
  • Ellis一邊賺錢、一邊開始寫專欄,因為朋友常常問他問題,就把這些跟感情、愛情、性的相關問題寫上去,變成KOL,他才發現自己很喜歡跟別人聊天、解決對方的問題,決定成為心理學家,就讀哥倫比亞大學研究臨床心理學系
  • 拿到博士學位後,Ellis接受完整的精神分析訓練,但六年後,覺得個案很多現實的問題沒有處理掉,所以自己創立「理情治療學派」
  • Ellis受阿德勒影響,尊重個案的主觀知覺,相信自己的人生自己決定、負責,而不是潛意識在控制,你怎麼想,決定你怎麼活
  • 口才很好,很精闢、幽默,著作非常多,以工作為生活重心
Ellis講過一個笑話:「我不會去泰姬瑪哈陵,除非他們邀請我去帶工作坊。」
(影片口誤,泰姬瑪哈陵位於印度)
 
 

思想

  • 晚年因為大腸感染,切除大腸並裝了人工肛門,同時也有關節炎、是糖尿病患者、聽力困難,但他從不把時間浪費在抱怨上
  • 有人攻擊Ellis時,他會覺得那是對方出於防衛,因為不喜歡被人點出盲點,所以Ellis會接受他們的觀點,但不會因此而改變自己
 


小八卦

Ellis在24歲時,愛上一位叫Carly的女孩,她給Ellis很多溫暖,Ellis也很喜歡和她待在一起。一天約會完,Carly告訴Ellis想休息、回家,Ellis覺得被拒絕、非常沮喪,所以半夜睡不著出門散步,後來他發現,讓他憂鬱的不是Carly的拒絕,而是他自己的要求和堅持(他覺得Carly應該用他喜歡的方法愛他、不應該拒絕他,且一直相信如果沒有Carly,自己就會不幸),於是這個頓悟成就了他的一生,發現人的痛苦是怎麼來的。
 
 
 

00:26:26 亞倫·特姆金·貝克(Aaron Temkin Beck)

認知治療 Cognitive Therapy(CT)

 

家庭

  • 1921年7月18日出生於美國羅德島,2021年11月1日過世,享年100歲
  • Beck是猶太人,是家中最小的孩子,爸媽都是歐洲移民,家境不錯
  • 爸爸在歐洲時是個思想家,喜歡跟別人聚會,評論時事、討論人生議題,影響了Beck日後做學問的態度
  • 太太是美國知名的法官,大女兒Judith S. Beck現在是認知治療研究中心的心理學家
 


學習

  • 7歲時摔斷手臂,後來引發敗血症差點過世,不得不休學,影響了小時候的信心,覺得自己跟不上別人、很笨,但回到學校後,Beck發憤圖強,畢業時跳了兩級,比同學早一年畢業
這是Beck很重要的翻轉,他說:「自己掉進洞裡,可以自己爬出來」,童年逆境反而鍛鍊了他的心志。
 
  • 長大後念醫學院,但摔斷手的經驗讓他很怕血、差點畢不了業,後來也透過自己克服焦慮恐懼的方法,完成上手術台的訓練
  • Beck本來想當內科醫師,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很缺精神科醫師,當時任職的醫院就把醫生們派去學精神醫學、接受精神分析,但Beck覺得沒有用、很痛苦,也懷疑自己的價值
Beck當時的老師是Erikson,是提出「人生階段論」的大師。
 
  • Beck接觸到很喜歡的「理情」概念,發展出自己的論述:認知治療
  • 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當教授,成立了「貝克認知研究中心」,發表「貝克憂鬱量表」,讓憂鬱症可以自評、簡單自救
  • Beck是正向心理學大師Martin Seligman的老師(「正向心理學」屬於「認知學派」的範疇,但還是有些不同)
 


00:36:18 工商服務~啟點文化週年慶!

即日起到2022年10月5日晚上12點,加入啟點文化任何線上課程,就享有一門95折、兩門88折、三門(含以上)79折的優惠~讓我們陪伴你前進♥
 
啟點文化線上學苑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

相關影音

建立你的「焦慮檔案」,幫你「放鬆」交朋友|認知行為治療6-6|【心理小學堂#37】

2022-10-28

為什麼「逃避」不可恥,只是「更焦慮」|認知行為治療6-5|【心理小學堂#36】

2022-10-21

世界讓你「好憂鬱」,如何用「覺察」幫助自己?|認知行為治療6-4|【心理小學堂#35】

2022-10-14

你現在的痛苦,可能被「非理性」卡住了|認知行為治療6-3|【心理小學堂#34】

2022-10-07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