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情最溫柔的勇氣,是學會在脆弱中誠實?為何親密關係出現「憂鬱依附」?|【愛情診聊室#22】

愛情診聊室

加入線上課程《我們,再愛一次》《我們,好好愛》的學習,就有一次填寫表單的機會,獲得乙白老師(心理師,專門做伴侶治療)針對你們的關係,進一步的分析和建議~
 
提醒想要填表單的朋友~盡可能在聽課後實踐、練習,來信時完整提供表單需要的訊息,解答時才會對你有更全面的幫助!
 
※ 生活化的議題,容易讓人帶入自己的生活經驗、對號入座,我們可以避免戰對錯、選邊站,因為外人不會比身在其中的人,更瞭解發生了什麼事情,而一段關係中的兩個人,一定都有各自的責任與苦衷,讓我們用客觀、關係視角,來看今天的故事吧!
 
 
 

00:01:27 愛情診聊室~放不下對前任的關心,該怎麼辦?

小米。31歲。公職。
 

你是關係中追(刺蝟)的還是逃(穿山甲)的哪一方?

小米和前任在學生時期,彼此陪伴了很長一段時間,前任在他的生命中,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。多數時候,小米是追的那方,前任則是逃的那方。他會不斷向前任確認,直到獲得答案,但很多時候對方會覺得很煩,對話便會中斷。除非遇到激烈衝突,小米在吵架時腦袋容易一片空白,需要時間沉澱,也不喜歡衝突,這時他會成為逃的那一方。
 


你們典型的失控對話,並舉一次吵架/溝通卡住的過程

小米跟前任平常頂多只是互傳天氣提醒,但小米會在前任憂鬱時聽他傾訴,同時也希望自己這些年的改變能讓關係更平等。
前任曾問小米假日有沒有出門,她回答自己在讀書,他說很棒。接著小米提到,自己讀書的某部分原因,是因為過去被對方說的話以及「被看不起」的感覺所困擾,以致於放鬆休息時常有負罪感。對此,前任承認是自己以前做得不對。

小米想試著讓前任理解,話語對自己有很大的影響力,也希望對方能更主動地關心他,而不是總在聽完他的難過之後,才附帶一句「你最近還好嗎」。
 
小米曾把自己和 ChatGPT 的對話截圖丟給前任。內容寫著:「我覺得很難過,他只在難過的時候才會來找我」以及「我跟他聯繫就會勾起傷心的回憶,重新經歷被貶低的感覺,很痛苦」。之所以會傳截圖,是因為 ChatGPT 的回覆裡有一句:「你值得有人主動在意你」,小米不確定該怎麼用自己的話表達這句話,才不會讓對方覺得被指責。

過去小米也曾經告訴前任,希望他能更主動關心自己,雖然前任也表示希望小米能多主動分享,但試了幾次之後,前任的回覆往往是「不要想太多」。
 
小米:「我這幾天狀態不太好,還在整理思緒,沒有要指責你的意思。我也需要為當時沒有適時為自己發聲負責,只是想讓你知道,語言對我的影響很大。」
前任:「我沒有想傷害你,希望你好好的。」
小米:「嗯,謝謝。」
前任:「我沒有想讓你不舒服,之後我會自己克服。」
小米:「我不是希望你在難受時自己克服。如果你狀態不好,還是希望你能向我或朋友表達,不要自己硬撐。我也猶豫該不該把自己的想法和你分享,但我真的很難受,不知道該怎麼辦。」
前任:「好,知道了。」
小米知道前任有憂鬱症,卻也感受到對方仍舊接不住自己。兩人之間需求的天秤始終偏向他那一端,於是對話就此停止。
 


你在聽課或練習時困難的地方

小米現在更能夠說出,在什麼時候自己的心情會如何,以及自己需要承擔什麼責任。但每次在練習線上課程《我們,再愛一次》中表達需求的句子時,他就會受到情緒的影響,容易目標模糊,也不知道該怎麼表達,才不會聽起來像是在指責。
 


期待老師回答的問題

比起過去,小米選擇不再沉默,而是嘗試溝通,但依舊感到費勁。兩人是典型的「焦—逃」組合,小米追得很疲憊,而對方似乎不曾停下腳步回望他。
 
小米想問老師:「有什麼方法能避免被情緒牽著走,更清楚表達自己的目的?或是否有其他方式能改善溝通?」
 
 
 

00:07:33 使用 AI 協助伴侶溝通,是可行的嗎?

AI有幫助的部分

  1. 釐清觀念:在需要查證事實或整理資訊時,AI 能快速提供參考資料。
  2. 同理感受:當你需要有人傾聽或情緒出口時,AI 可以提供基礎的同理,以及簡單的危機處理建議。
  3. 溝通參考:當不知如何跟伴侶溝通時,AI 可以陪你討論,引導你想出解決方法。
  4. 提供靈感: AI 可以協助尋找各種可能性,像是一位隨時可以商量的朋友。
 


AI 有限制的部分

  1. 無法訓練情緒耐受與調節力:在真實對話中,會受到對方表情、語氣的影響,所以即使與 AI 沙盤推演過,實際溝通時依然會有出入。AI 也無法及時在溝通的當下,陪伴使用者發展出調節與耐受情緒的能力。
  2. 較難指出盲點: AI 善於同理,往往較少直接挑戰使用者沒想過的,甚至可能是會威脅到自尊的部分。畢竟AI不是依循某種治療架構,提供使用者新的看法,藉此鬆動卡住的信念。
  3. 看不見伴侶互動模式:AI 多半會站在使用者的立場看對方,無法同時看見雙方的互動並給予建議,所以會有所偏見。
※ 以上幾點,真人諮商師都可以提供幫助。
 
 
 

00:13:55 情人分開可以繼續當朋友嗎?

  • 從伴侶轉換到朋友的身分,其實很難馬上拿捏好彼此的距離,往往需要經歷一段「耐受模糊」的過程
例:我還能像以前那樣天天關心他嗎?還可以偶爾說想他嗎?出去吃飯時,還能牽他的手嗎?

→ 小米看起來仍渴望與前任保有情感上的連結,也期待自己的需求能獲得對方的回應。
 


「憂鬱」連結了小米跟前任,卻也成了對方推開他的方法

小米可以想想:

  1. 除了在前任不好的時候,透過「懂他、照顧他、撐住他」,感受到被需要、被愛之外,兩人之間是否還存在其他連結方式?
  2. 前任是否也用「憂鬱」,來連結生命中其他重要他人?
  • 如果是:代表前任的生命姿態是「持續需要別人給予,卻不太能回應別人」,那小米自己真的想繼續維持這樣的關係嗎?還是先把注意力放在能給予回應的親友身上?
  • 如果不是,只有對小米這樣:要思考為何前任只把悲傷留給你?兩個人是怎麼共構出現在的連結方式?
※ 由於背景資料有限,只能推測兩人現階段的關係失落,很可能延續自過往的惡性循環,也或許與小米受到「拯救者/聖母情結」影響有關。
 
 
 

00:20:08 什麼是共依附?如何好好表達自己的需求?

  • 共依附是指雙方的連結,建立於許多情感的需求與回應上,關係密切到有些地方界限不明
例:因對方憂鬱而感到自己也憂鬱了起來。
 


練習把需求變明確,脫離共依附助狀態

前任:「你假日有沒有出門?」
小米:「沒出門,都在讀書。」
前任:「很棒。」
小米:「我讀書有某部分原因,是因為過去被你說的話,被那種被看不起的感覺困擾,所以放鬆休息時常有負罪感。」
前任:「是我以前做得不對。」
 
  • 小米心底其實是希望前任在聽到自己說「沒出門,都在讀書」時,主動問他「為什麼在讀書,沒出去玩?」,但給出的訊息很模糊

↓ 把需求講清楚

前任:「你假日有沒有出門?」
小米:「其實在我安排假日的行程時,會一直想到你上次說你看不起我。我心裡除了很難過,也變得不敢去玩、去放鬆。感覺好像要做些上進的事,你才不會嫌棄我,所以我其實有一點勉強自己去讀書。如果我假日真的出去玩了,你真的會嫌棄我嗎?你是不是就不喜歡我了?你上次那樣說,我好難過喔。」
 
 

當小米狀況比較不好,希望前任能更主動地關心他時,可以選一種方式練習說說看:

  1. 在前任說自己的事情前: 「我今天過得不好,你可以先聽我說話嗎?」
  2. 聽前任說完話之後: 「你可以試著練習看看,我們每次通話前都先問我一句『你今天好嗎』?」;「我跟你說完我心情不好的事情之後,你可以不要叫我不要想那麼多嗎?你可不可以跟我說『謝謝你告訴我』就好了?」
 
 

學會直接且平和地表達需求,有什麼好處?

  • 可以比較快知道自己會不會被回應,不必一直處在模糊的狀態裡互相試探,反應會比較接近「安全型依附」的反應
  • 無論未來是否跟對方繼續在一起,也會知道如何擁有更安全的親密關係互動
  • 用迂迴的方式溝通,其實會給對方帶來不小的壓力。在對方比較「不耗費心力」與「沒有心理負擔」的情況下,更能照顧到對方,對方也更有能量回應你
 
※ 用迂迴的方式溝通並非壞事,能保護自己不要太快被拒絕,也可能帶著體諒、照顧對方的心意,只是不太適用於小米前任的身上:
 
  • 耗費心力:憂鬱症患者更容易在模糊的狀態裡內耗
  • 產生心理負擔:迂迴到後來,憂鬱症患者發現對方其實是想表達內心的失落時,更容易引發他們內心的無能與羞愧感(我怎麼處理不好、沒辦法回應他……)
 
 

小米似乎擔心表達需求,會讓人產生負擔、感到被責怪或受傷

例:「我發現好像我(做某件事)的時候,你似乎就會開始(引發某種不好的反應)」
 
  • 「我發現」其實只是一種分享,但是小米因為太怕前任感覺被責怪,所以不敢講
  • 不過不確定小米前任的憂鬱程度有多高,或許一不小心講錯話,就真的會引發對方強烈的憂鬱反應
→ 如果想減少表達裡責怪的意味,可以同理一下對方的感覺:
 
「每當我(做某件事)的時候,其實是希望可以得到你的回應,可是『可能讓你更有壓力』,所以你變得更安靜,我最終反而更感覺被放在一邊了。」
 

建議小米可以多與前任以外的人互動,接觸安全且健康的互動模式,有助於自我照顧。擁有獨立完整的自己,幸福關係自然就會來臨。
 
 
 

00:31:28 啟點12週年慶寵粉大優惠~

推薦線上課程:

  • 《回家》陪你回望原生家庭的影響,理解那些重複出現的關係模式,學會療癒自己
  • 《深度自我覺察》帶你看見嫉妒、自卑、拯救者等情結,理解潛意識的影響,活得更自由
  • 《我想跟你好好說》練習在關係裡好好表達,建立更完整的價值觀,讓溝通成為愛的橋樑
 
即日起到 10/14 晚上12點前,加入啟點文化線上課程,就享有一門95折、兩門82折、三門以上69折的優惠(同一張訂單,折扣不累計)。趁這波週年慶,把想加入的課一次帶回家吧~
 
啟點文化週年慶
 

【節目主持人】

黃乙白 諮商心理師。國際情緒取向治療 (ICEEFT)家庭與婚姻治療認證治療師。 擅長「伴侶諮商」與「婚姻治療」。
 
陳怡璇 寫作講師/劇作家 啟點文化「心理敲敲門」、「愛情診聊室」、「心理躲貓貓」製作人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