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個心法,陪你改寫不如意的人生~《最想說的話,被自己聽見》凱宇和嘉玲的對談|【有聲書評】

00:00:00 《最想說的話,被自己聽見:敘事實踐的十五堂課》

敘事

  • 說故事,後現代的重要觀點之一,透過一個人的故事,發覺更多東西

現代:把一個人和他做的事情劃上等號,容易有很多單一標準,如:當他做了不好的事,他就是壞人。
後現代:相信很多主流的想法和論述,都只是約定俗成。

  • 我們有更多發言權,但立場卻越來越極端、對立,容易讓人忽略論點之外更大的可能
  • 透過聆聽故事陪伴一個人,創造更好的理解和靠近
  • 有問題的不是人,而是我們看待問題的方式
說了一個有問題的故事,就會造成有問題的自我認同。
一個大學生晚上去酒店上班 vs 晚上需要陪酒的女孩白天繼續進修
《當男人戀愛時》的男主角:癡情男子漢 vs 恐怖情人、跟蹤狂
 
  • 太強調專業、權威的看法時,會壓掉一個人的獨立性
 
 
 
 

00:10:19 把有問題的故事重新詮釋

大四的小綺說自己要考研究所,但錦敦(《最想說的話,被自己聽見》作者)發現,她到學生輔導中心的本意並非如此,於是讓她講了自己的故事:

小綺國二時,媽媽的精神狀況不太好,讓她對世界有莫名的距離感跟隔閡,後來媽媽的狀況越來越糟、多次揚言自殺,但爸爸覺得媽媽在鬧、小綺也覺得爸爸很辛苦,於是在媽媽真的選擇自殺前,拉著小綺要她別出門時,小綺還是選擇去了,當她回家後,媽媽就自殺了。

小綺對媽媽的事情感到愧疚,錦敦並沒有馬上安慰她,而是先讓她把故事說完。小綺在辦理媽媽的後事時沒有哭,有些人說她不孝、有些人說哭了死者會走不了,小綺在頭七時告訴自己:「我就哭這麼一次,之後就不要再為她哭了」。錦敦問小綺,講這個故事時的心情是什麼,她回:「明明是人生很重要的事,卻有一種距離感,好像隔了一層透明的牆,畫面清清楚楚,卻沒有感覺。」
 
豐厚敘事:盡可能邀請對方多說一點細節
淺薄敘事:看到黑影就開槍,用詞極為不精準
 
媽媽離開後,家裡剩下爸爸和三姊妹,小綺是老大,所以爸爸晚上出門喝酒聚會時,會提醒她把門鎖好,而她也會負責任地維持在警戒狀態,覺得自己應該保護家人。後來爸爸提議讓孩子們去跟奶奶住,搬去奶奶家那晚,小綺睡得非常好,因為她的神經不用再繃著,但家人的離開仍讓她感到孤單,被告知不能說媽媽是自殺過世,也讓她感到自卑。

錦敦問小綺:「回想起那時候的你,你在想什麼?」
小綺回:「那時候很生大人的氣,為什麼我才十多歲、妹妹還這麼小,我得這麼勇敢?我只是個孩子,大人沒做好的事,為什麼會是我的事?」
 
  • 聽故事時,我們不用急著告訴對方要不要怎樣,而是先聽她說自己怎麼了
  • 對方需要的是一份理解,他需要重說這個故事,創造一個新的契機
一旦小綺認同自己,是一個媽媽自殺、從小就要照顧家裡、只會跟自己在一起、跟人不親近、會自卑的人,這個故事就會變成一個「問題故事」。
 


創造故事的新契機

錦敦問:「小綺,你那時候才十多歲,你是怎麼走過這一切的?」
小綺說:「我只能咬緊牙。」
錦敦:「國二到現在,你到底是怎麼幫助自己?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。」
小綺:「事情發生後,我就告訴自己『不要再管他們的事情了』,我把所有力氣花在讀書上,現在想起來也只是最好的辦法。」
 
  • 很多時候我們會生自己的氣,覺得當時為什麼不怎樣做,但在那個當下所做的決定,一定是你當時覺得最好的辦法
錦敦:「我也認同這是最好的辦法,但你現在22歲了,回頭看十幾歲時候能想到這些辦法,怎麼看當時的自己?」
小綺:「應該很難得了吧,他們捅了這麼大的婁子,我當時不被他們影響、管好自己,真的就是運氣好了。」
 
  • 小綺的觀點轉換,從一個受害的孩子,變成看見自己的不容易
  • 找到此刻的你更適當的故事,而不是一直處理過去,那些人、事、場景可以重新排列組合,用不同的說話角度去詮釋
對話最後,錦敦問小綺:「現在怎麼看母親走了這件事?」
小綺說:「感覺那道透明的牆不見了,原來在這件事情裡,我不是只感覺到丟臉,也因此變得堅強,沒有因為這樣就不如人。」同時,小綺也看見自己珍貴的資源,如:奶奶的慈祥、好同學的陪伴、妹妹們的支持。
 
有時我們找不到生命裡積極的動力,是因為前面可能經歷一些傷痕,或有些情緒還卡著,如果有機會進到治療,或有好朋友的陪伴,聊著聊著就會發現,自己在原本的問題下,更在乎的是另一個狀態。
 
 
 

00:24:57 敘事的聆聽心法~靜默

  • 如果別人在說故事的過程中,沒有安靜下來好好地聽,而是滿頭滿腦想著自己的觀點、想法、怎麼回話,你就沒有進入他的故事
  • 唯有你自己長出理解,那個理解才是你的
 
《地海巫師》
少年格得跟著巫師歐吉納學認植物,以為自己當了歐吉納的徒弟後,就可以馬上得到力量。格得跟著歐吉納走在森林裡,他們都沒有講話,有天,歐吉納看到一株植物,告訴格得:「這是四葉草」,格得因為激動地把它拔了起來,並問:「這個用途是什麼?」歐吉安說:「我不知道,我一無所知。」 格得有點氣餒地把草丟掉,歐吉納說:「等你從四葉草的外形、氣味、種子、根、葉、花在四季的狀態後,就會知道它的真名、明白它存在的本質,這比你知道它的用途更重要。不然你說說看,你的用途是什麼、我的用途又是什麼?」

又走了半哩路後,歐吉納跟格得說:「你要聆聽,要先學會靜默。」
 


不帶成見的靜默

  • 一件事情發生時,很快就有自己的直覺反應並沒有錯,但第一時間的想法,很可能是被先前主流故事的框架所限制,當有一件事情超出這個框架,就會很想糾正它、認為這一定是不對的,生命的可能性會變少
  • 聆聽必須先靜默,想要搞清楚別人和自己前,要先知道自己的內在,到底發生什麼事
  • 面對兩難的問題,先不急著評論,而是回頭問自己:「在這件事情上,我的感覺是什麼?我在乎的是什麼?撇除其他人的看法,我自己的看法是什麼?」
  • 面對生活或生命中的重要決定,要讓子彈飛一下
  • 不是別人說好或不好,就照單全收
錦敦去賽里木湖旅行時,找了一個地陪,那天天氣沒有很好,當錦敦在賽里木湖享受時間時,地陪等得有點煩了,問錦敦寫下了什麼,錦敦說:「別人都說,應該為你的藍色綻放而來,但即使你今天不是如此,我還是來了。即使你整片大大的陰鬱,我依然看得見你的美麗。」錦敦不是為了賽里木湖藍色的美而去,而是在當下,跟當時的狀態在一起。
 


回到安靜的中心

  • 閉起眼睛、深呼吸,練習在很多紛亂的時候,能夠回到自己
 
 
 

00:34:22 敘事的聆聽心法~打開共鳴箱

  • 跟對方的交流中,要能好好改寫故事,需要先找到彼此共同的地方
錦敦去內蒙古旅行時,在青年旅館遇到一個年輕女孩,她講完自己的故事後,轉過來問錦敦:「黃先生,你現在有喜歡你的生活嗎?」他感覺這是生命的提問,不應該隨便回答,所以調整了呼吸、先靜默,並看著女孩說:「我想我有的,我現在過的生活是我喜歡的,你這樣子活,我想你以後也會有自己喜歡的生活。」女孩聽了很觸動地回:「真的嗎?」錦敦說:「你能不能成功我不知道,但生命是累積的,你這麼年輕就這樣走、這樣活,對我來說,會累積出一個很不一樣的人生。」
 
  • 錦敦看到的女孩,並不是一個年輕人無所事事,而是他願意。用最簡單卻辛勞的方式獨自旅行
  • 我們對一個人的幫助跟啟發,並不一定要非常用力或刻意
  • 先接住跟看見對方,而不是在他能力不足的地方劃線
 
 
 

00:39:48 敘事的聆聽心法~不要只是聽見

「我聽到…我感受到…」

例:我聽到你十幾歲的不容易,我感受到你當時需要很努力,讓自己活下來,那已經是你做的最好的選擇了。
 
  • 不用加很多新東西,光是真正的聽懂並感受對方,就可以讓事情,有很多不一樣的看見,也有機會從問題的狀態裡出來
 
 
 

00:42:15 讀《最想說的話,被自己聽見》

  • 文字溫暖,並非寫給治療師,而是寫給所有人
  • 適合渴望對自己、對他人,有不一樣看見的角度
  • 書中有很多故事
人生沒有白走的路,不論你怎麼說你過去的故事,那些材料都有可以重說的機會。生命是一場很棒的旅行,透過重說自己的故事,你才真正上路。
 
 

新年快樂~啟點發紅包!

即日起至1/31,加入啟點線上學苑課程,輸入折扣碼「新年快樂」,就能享有全館線上課程200元的折扣!>> 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
 

相關影音

你聽過的故事,藏著你最想懂的自己|【超時空心事#介紹集】

2024-06-24

人生好難?這樣問,讓你「看見希望」|後現代取向5-3|【心理小學堂#49】

2023-01-27

為什麼你的「問題」,不是「你的」問題?|後現代取向5-5|【心理小學堂#51】

2023-02-10

2021年職場大回顧|【裘我啊#58】

2022-01-21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