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想成為誰?衝破行為表象,你就能接觸真正的自己|個人中心 人本主義5-3|【心理小學堂#19】
00:00:00 心理健康的標準
馬斯洛 — 心理健康的11個標準
1. 對現實有充份的認知:懂得換位思考、了解自己有偏見 2. 接納自己跟世界:接受自己有優缺點,可以坦然面對失敗、讓別人看見自己的缺點,但不會有自責、愧疚、罪惡感,同時也接受別人會有缺點、是不完美的 3. 自我是簡單且自然的:對自己很有安全感,就是相對健康的人(行為的出發點是基於自己獨立的感受、想法,而不是世界的期待) 4. 會關心社會事物:缺乏社會興趣或使命感,無法達到自我實現(可以從工作中得到滿足,也願意貢獻自己的專業) 5. 懂得獨處:知道怎麼跟自己好好在一起,可以享受獨處,也可以和人相處 6. 有鮮活的鑑賞能力:能欣賞日常生活中美的事物 7. 有過高峰經驗:進入「心流狀態」、渾然忘我的經驗 8. 有深厚的人際關係:朋友不用多,但關係要密切且深厚,身邊的人也多是自我實現的人(物以類聚) 9. 有多元的觀點:彈性和包容度大,沒有種族、宗教、性別偏見,願意傾聽不同生命經驗的人、沒有分別心 10. 有創造力:會提出自己的作品或觀點,態度開放、謙虛,願意勇敢嘗試與犯錯 11. 為自己發聲、為不公義反抗:無懼世俗的壓力,做該做的事,而不是遵循舊的道德規範-
心理健康標準並非有或沒有,而是程度上的差別
-
有些標準沒辦法達到,很大部分和童年教養有關,好的教育會給人很大的安全感和自我概念
-
你的現在一定和你的過去有些關聯,但我們擁有選擇權
延伸閱讀:心理健康的11個標準(前8項的詳細說明)
00:05:17 個人中心學派的影響
改過三次名字的學派
非指導性諮商 Nondirective Counseling
大約1940年提出,為了挑戰諮商師無所不知的假設,反對診斷、教導,認為這些技巧是一種操弄,所以被群起圍攻,受到許多挑戰和質疑。後來 Carl Rogers 意識到並不是所有技巧都不行使用、自己太強調「非指導性」,於是將學派改名為「當事人中心治療」。
↓
當事人中心治療 Client-Centered Therapy
大約1950年代提出,重點不是非指導性和有沒有技巧,而是「能不能運用技巧」。諮商師要尊重個案的認知、想法、感覺,以個案的經驗為出發點,不能先有假設。
改變了諮商關係,讓個案進入治療室時不那麼恐懼、害怕,或是有被評價的壓力,個案和諮商師的關係變得更平等。
改變了諮商關係,讓個案進入治療室時不那麼恐懼、害怕,或是有被評價的壓力,個案和諮商師的關係變得更平等。
↓
個人中心治療 Person-Centered Therapy
把「Client」拿掉,因為這個詞在心理學界比較貶抑,但 Carl Rogers 認為應該以「人」為中心,因此改成「Person」。鼓勵當事人對自己的經驗開放、相信自己的體驗、長出自我評價的系統,從環境評價走回自我評價。
對後世的影響
-
個人中心治療的興起,帶領了「會心團體」的流行,Carl Rogers 把權力下放,不一定要一個專業人士才能做這件事,社工、軍警、醫護都可以使用這套技巧
會心團體
經常出現在電影或影集,有酒癮或毒癮問題的人,會參加戒酒、戒毒團體,一群人圍在一起互相支持。
-
通常是8-15人聚在一起,馬拉松式地待在一起
-
沒有一定要有領導者,每個人都可以是催化者,讓團體自由流動
-
參加過的人大部分效果都很好,對自己的看法會有徹底的改變
-
沒落原因:團體之間難免有些爭執,有些人會想要角力、被關注,如果成員們沒辦法支撐衝突,團體就會散掉。
-
這個方法的精神被留了下來:更平等地看待人
00:15:26 找到真正的自己
相信改變的關鍵,是當事人自己。
心理學的流行
-
精神分析約在1900–1930最熱門
-
行為主義約在1930–1970最紅
-
人本主義(較正向的看法)約在1970後開始流行
-
2000年後,正向心理學慢慢發展出正向思考、心想事成等概念
Carl Rogers《成為一個人》:所有「人」的問題,最終只歸納成「我到底要成為誰?怎樣才能衝破行為的表面,接觸到真正的自己、成為我自己?」
找到自己的3個階段
1. 願意穿透假面具
-
成長經驗中難免都會有一些面具,希望滿足大家的期待或得到好處,但你可能無意識自己正戴著面具
個案不太願意表達自己,認為生命很無聊、沒意義,也覺得自己沒問題,談話的內容通常都是別人,因為把問題歸咎於他人,會讓當事人比較好過。
願不願意承擔自己生命的重量,取決於他怎麼看待、陳述自己的問題,承認自己戴面具,諮商師會接住你、引導你說出真實的感覺,願意開始靠近自己,就是在鬆動、穿透假面具。
願不願意承擔自己生命的重量,取決於他怎麼看待、陳述自己的問題,承認自己戴面具,諮商師會接住你、引導你說出真實的感覺,願意開始靠近自己,就是在鬆動、穿透假面具。
2. 對感覺體驗
-
體驗自己的挫折、失望、痛苦,能承認並說出這些感覺,看見你是自己生命的主人,並不用回應別人的想法和期待,而是可以有自己的感受
-
對自己的感受開放,並不只是承認「我生氣了」、「我難過了」,願意跟那個感受在一起、體會自己怎麼了,不評價而是允許自己的任何情緒,接受它是你的一部分
-
對自己的經驗開放,是靠近自己唯一的路
個人中心治療影響了 EFT(Emotion-Focused Therapy)情緒焦點治療學派,面對很難覺察自己的情緒、或是情緒太多的人,不會跟你討論你的情緒,而是邀請你辨識、發現,並表達出生活中情緒的發生,進而和自己的內在靠近,然後慢慢搞懂你在想什麼。
第3個階段,敬請期待下週的《心理小學堂》~~
00:31:02 系統性學習心理學、下集預告
-
隨著學習的學派越來越多,如果感覺到有點抽象,或是覺得那些學派有點相像,這些感受都是合理的
下集預告:Carl Rogers 最重要的三個技巧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