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生常常害怕「沒人要」?為何優秀女性容易保持「單身」?|第2季|【超時空心事#65】

本季《超時空心事》將討論「父權歷史」底下的兩性劇本。

 
 

為何未婚女性容易被說「沒人要」? [00:01:15]

早期社會女性大多沒有經濟能力,並仰賴男性的供養。在婚姻中,女性經常是「被挑選」的對象,也因為男性有錢,所以權力相對較大。而就算女性可以挑選對象,也得經過父親的同意,無法完全為自己作主。

19世紀後,工業革命創造就業機會,很多女性開始走出家庭、賺錢維生。這群擁有經濟自主權的「新女性」,有底氣選擇不婚,比較獨立自主、聰明、有商業頭腦,有人討厭小孩、會騎腳踏車(由於可以自由移動,因此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檢點的行為)。

然而,這些改變讓她們開始找不到伴侶。一方面是她們看不上某些男性,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很多男生不敢跟她們在一起。明明把自己過得很好,反而找不到適合的伴侶,還要被社會嘲諷「沒人要」,讓這群新女性感到很挫折。
 


過去女性為何害怕被說「沒人要」?

在歷史脈絡下

  • 女性是「等待被挑選」的位置;男性是「提供價值」的位置
 

在統治/管理的角度下

  • 當有人不遵循「男有用、女有歸」的性別劇本時,為了維持社會經濟結構的穩定,只要罵他們是「沒用的軟飯男/沒人要的剩女」,便能繼續創造階層差異,維護某一群人的利益
→ 長期發展下來,女性的自我概念經常是建立在「關係」裡,也就是必須是「某某人的誰」,才能確認自己的價值。
 
※ 男性通常是靠「能力」來建構自我概念,因此很需要贏過別人,來證明自己的價值。
 
 
 

女性不擔心自己「沒用」,但怕「關係破裂」 [00:09:33]

演員楊謹華和柯佳嬿經常被傳「不合」,因為兩人同時入圍金鐘獎時,恰好都是由柯佳嬿奪下獎項。而她們在本屆戲劇金鐘獎同台擔任頒獎者時,藉機用幽默方式點出這社會的矛盾之處──為何同時角逐獎項的女演員,總被認為是敵人,但是當男演員一起入圍時,卻沒人說他們彼此敵對?

→ 社會常用「挑撥離間」方式對待女性,造成女生之間更容易被拿來比較。
 


現代男性也開始擔心「沒人要」?

過往女性普遍沒有經濟能力,所以男性只要會賺錢,就不用擔心沒有另一半。然而自從女性也可以賺錢養活自己後,如果男性還想跟另一半繼續演出「男強女弱」的性別劇本,經濟能力勢必得比對方還強。

所以當女性的經濟能力遠超於另一半時,男性會有種強烈的相對剝奪感,甚至開始責怪女性「拜金、慕強擇偶」。
 
 
 
 

越優秀的女性,越容易保持「單身」? [00:15:10]

家族治療大師Satir結婚兩次,一次八年、一次六年。第一段婚姻期間,她去大學進修社工專業,即使因已婚婦女的身份被教授刁難,仍堅持完成學業。後來這段婚姻因戰爭聚少離多,加上子宮外孕、切除子宮,導致失去生育能力而結束。沒想到第二段婚姻也以失敗收場,因丈夫仍期待她「以家庭為重」,無法接受她投入事業。

面對離婚,Satir曾表示:「如果我結婚了,我就不能做我現在在做的事情,到處去演講授課,為這個世界服務。每次我在婚姻掙扎的邊緣時,我就想:『如果我在婚姻中,我還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嗎?』這並不是一件公平的事,對誰都不公平。也因此,我真的覺得,對我來說離婚是一種命運,使我能去做一些,只有我能做到的事情。世界上,除了婚姻之外,還有許多重要的事情需要做。」
 


女性經常得在家庭與工作間抉擇

  • 即使社會允許女性可以工作,卻沒有容許她們完全放掉家庭。在關係裡,也仍被期待要是「退讓、成全、配合」的那一方
  • 女性很難專注於事業發展,尤其在懷孕與生產時,不得不暫時放下工作
  • 面對這份抉擇,女性經常會感到自責與愧疚,也會有很多妥協和遷就,永遠都在思考如何最有效兼顧家庭與工作
例:電影《厭世媽咪日記》主角瑪蘿在懷孕期間,壓力大到幻想出一個年輕的夜間保姆來幫她分擔工作。

→ 相對而言,男性比較可以全然的選擇工作,把家庭責任外包給女性。
 


男性願意分擔家務後的挑戰

  • 家務並非他們獲得自我價值感的來源,而且可能仍受到性別劇本影響,因此產生自我質疑,或聽到旁人的閒言閒語
→ 男性需要認清家務並非女性的責任,克服做家務的「恥感」(覺得自己做這些事很沒用),也才可能從中獲得成就感。
 
 
 

怎樣的另一半,較能以健康的心態,看待女性追求自我? [00:28:03]

  • 安全型依附、自我價值感穩定
例:不會因為別人的閒話,就認為另一半追求個人成就有何不妥。
 
  • 情緒穩定
  • 能高度欣賞、真心喜歡另一半「發光的地方」,而非把對方當作彰顯自我的「配件」
德國前總理梅克爾和第二任丈夫結縭多年,兩人感情一直很低調,身為化學教授的丈夫,也鮮少在政治場合陪同梅克爾出席。某次記者訪問梅克爾如何看待自己的婚姻,她表示:「我也要感謝我的丈夫,他就站在那邊的角落裡,他也不得不承受某些東西。」此番言論展現出兩人對彼此的尊重,在情感中相互成就、支持,但也互不干涉。 
 
 

男性面對優秀的女性,有時候會有「被威脅感」

  • 許多男性將自己視為「保護者、一家之主」,當一個女性不需要被照顧時,便很容易引發他們的存在焦慮,害怕自己不被愛
  • 因為男性的「自我價值感」不夠穩定,很容易下意識跟另一半競爭,覺得自己一定要比對方強,擔心對方找到更好的人,便會拋棄自己
 
 
 

現代女性如何擺脫性別劇本束縛,過好自己的人生? [00:35:50]

問自己:「我是誰?我想成為怎樣的人?」

  • 你可以選擇怎麼調配自己的時間、心力,同時活出陽性力量(獨立自主、在工作上闖出一番成就)與陰性力量(照顧家庭、維繫關係),端看怎麼活才能讓你真正感到快樂
→ 你可以同時成為玫瑰花或仙人掌,擁有柔軟、美麗的花,兼具堅韌、有鋒芒的刺。
 


線上課程《我們好好愛》優惠倒數1天

 
一段成熟的親密關係,不能只靠感覺走下去,而是需要學會怎麼理解對方、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,一起面對關係的變化。
不論你們現在幾歲、在哪個人生階段,乙白老師線上課程《我們,好好愛》都會帶你看見,當雙方對關係的需求、想法變了,怎麼調整才能讓關係繼續走下去,相愛容易、相處更滿意~
 
現在《我們,好好愛》享有限時優惠 $3199,只到 11 月 4 日(明天)晚上截止!把握機會加入,為你們的關係加溫~❤️
 

=====

參考資料:

  1. 作者 盧省言。《有毒的男子氣概:從希臘英雄到現代新好男人,歷史如何層層建構「男人」的形象》。網路與書出版。
  2. 作者 亞倫.強森。《性別打結:拆除父權違建》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。
  3. 作者 裔昭印。《西方婦女史》。商務印書館。
  4. 作者 Greg Buzwell。〈「頹廢」之女:維多利亞世紀末的「新女性」〉。大英圖書館。https://www.britishlibrary.cn/zh-hk/articles/daughters-decadence-new-woman-victorian-fin-de-siecle/
  5. 編譯 凝煉。〈「婦唱夫隨」?—梅克爾丈夫紹爾教授迎來65歲生日〉。德國之聲中文網。

【節目主持人】

楊嘉玲 啟點文化共同創辦人/內容部總監/諮商心理師 身份多元,兼具理性與感性的思維與行動力。
 
邱昶維 編劇/內容創作者 喜歡電影、歷史、文學,探索人的不同面向。啟點文化「超時空心事」、「你好,世代」等節目製作人。

相關影音

女生常常害怕「沒人要」?為何優秀女性容易保持「單身」?|第2季|【超時空心事#65】

為什麼單身男子可以是「黃金單身漢」,女性卻時不時要被恐嚇「你再……以後會嫁不出去」,一定年紀還未婚的話,就會被戲稱為「剩女」或「敗犬」呢? 這集【超時空心事#65】以「女生為什麼害怕沒人要」為題,探討性別劇本對女性的影響。節目指出,傳統社會將女性定位為「被挑選者」,把婚姻視為價值依歸,因此「沒人要」成了文化羞辱的標籤。隨著時代演進與女性經濟獨立,「新女性」開始擁有選擇權,卻也因此被誤解為「太強、太難愛」。節目從Satir的婚姻故事、梅克爾的伴侶關係談起,說明當代女性如何在家庭與事業之間尋找平衡,也提醒男性面對優秀女性時,須調整自我價值的來源。最後,節目鼓勵現代女性問自己「我是誰?我想成為怎樣的人?」,活出柔軟與堅韌並存的生命姿態。

2025-11-03

伴侶一定要是「最懂我」的人嗎?|【幸福翹翹板#49】

「如果你真的愛我,就應該要懂我!不用說就知道我需要什麼;明白我說『沒事』,是在等安慰……」你認同這樣的戀愛觀嗎?怎樣才算真正幸福的關係? 這集【幸福翹翹板#49】探討:「伴侶一定要是最懂我的人嗎?」節目指出,「被懂」是每個人都渴望的情感需求,但在親密關係中,我們常把「懂我」誤解成「要完全認同我」。其實,即使伴侶理解你,也不代表他總能滿足你的期待。主持人從心理需求角度分析「懂不懂我」的背後,提醒我們:當伴侶說「你不懂我」,那通常代表某個被看見、被回應、被重視的需求沒有被滿足。節目同時提供練習方法——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、減少指責式溝通,並以具體例子說明「懂彼此」的過程,是兩人共構出來的成長,而非天生的默契。

2025-11-04

要怎麼陪伴一個人? 【一天聽一點 #1027​】

2021-02-18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