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沒有心跳?2個方法找回怦然|【一天聽一點#1422】
00:00:00 人會習慣美好的事
朋友覺得花東的景色太美了,決定搬到那裡展開新生活,一開始興致勃勃、到處去玩,後來卻對這些美景習以為常,常常宅在家、抱怨交通不方便,於是又決定搬回北部。
要搬家的時候,朋友驚覺之後再也看不到這些風景,又開始有些後悔,她說:人都很健忘,只有當「日常」變成「回憶」的時候,才會懂得珍惜。
要搬家的時候,朋友驚覺之後再也看不到這些風景,又開始有些後悔,她說:人都很健忘,只有當「日常」變成「回憶」的時候,才會懂得珍惜。
「適應」
-
當我們重複接觸一件事物,心情就越來越不會被它影響
-
因為有適應,我們才可以忍受負面的狀況,讓痛苦不那麼劇烈,但適應也會淡化好事帶來的快樂
研究發現,員工被大幅加薪時,快樂會明顯提高,可是四年之內,又會回到一般的程度。
00:03:14 如何與適應共存,找回原本就擁有的幸福?
1. 把慣例變成儀式
-
把平凡的生活事件,轉化成特殊的儀式,讓你重新注意這些已經習慣的事
例:你跟伴侶習慣在禮拜六晚上一起吃飯,你們可以為這個活動取一個名字,讓它更有儀式感,比如「週六放鬆夜」。還可以在家裡插上一束花,或飯前來杯調酒、使用精緻的餐具並拍照紀錄,凸顯這些平凡生活的不凡。
2. 為慣例賦予意義
-
找一件對你很重要的、喜歡的活動,並計算這個活動總共做了幾次、未來剩下幾次,最後再計算剩下次數占了多少比例
例:過去,你跟閨蜜總共聚會了432次,但接下來因為她結婚生子,你們一年只能見3次,以這個數字計算,如果你今年30歲、台灣女性的平均壽命是84歲,你們剩下的見面次數就是162次,大約是所有次數的27%,也就是不到1/3。
-
當你意識到彼此還能見面的次數不到1/3,就是你重新為聚會賦予意義的時候
例:你打算怎麼度過這些聚會的時間?可以怎麼創造更好的交流?
台大教授孫中興開的〈愛情社會學〉是熱門課程,有一次學生問他:「如果我的愛人是重症病患,我該怎麼辦?」孫老師說:「那恭喜你,你有機會知道你們戀愛的期限非常短,所以你可以覺悟什麼事重要、什麼事不重要。一般人談戀愛,都不知道戀愛的期限,常常做一些事後會後悔的事情、堅持一些不重要的東西。」
任何關係和緣分都有期限,當我們越能意識到慣性的存在,才能更珍惜身邊重要的人事物、找回生活中原有的幸福。
00:06:21 想打破理所當然的慣性
想打破理所當然的慣性,要創造生命裡的暫停鍵或緩衝空間,才能有意識地跳脫出來,重新感受到溫暖與溫度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