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覺「挫折」怎麼辦?你需要回看「你的信念」|認知行為治療6-2|【心理小學堂#33】

00:00:00 REBT 理性情緒行為治療

理性情緒行為療法(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)

  • Ellis 相信,我們不是被「事件」困擾,而是被「對事情的想法」困擾
  • 非理性想法,通常是從父母或社會學來的,一個想法被植入到你的生命,如果它讓你困擾而你不覺察,就會變成「自驗預言」,然後「自我重複」,最後變成「自我挫折」,造成你的痛苦
例:犯錯就是我不好。
 
  • 自我挫折的「信念」,會變成自我挫折的「行為」
例:逃避、酒癮、用別件事轉移(買東西、打電動…)
 
  • 個案的「現實問題」,大多可以透過認知治療獲得蠻好的幫助
 
 

容易變成非理性信念的基本假設

1. 我必須是好的,才能得到別人的愛與認同

例:發現日常生活中有人對你不好,即使只是小事,對方也沒有討厭你,你還是會開始痛苦。
 

2. 別人必須對我好,如果別人沒有對我好,他就是壞人,他需要改變

例:常和父母不愉快,因為覺得他們應該對你好,如果有問題也是他們有問題,不是你有問題。
 

3. 這世界必須用我喜歡的方式滿足我,如果世界讓我失望,是世界的問題

例:帶寵物看獸醫,想到需要預約的診所看急診,飼主會責怪店家,覺得所有的醫院都要按照他的遊戲規則才是好。
 


你的痛苦常來自你的想法~基本假設常見的地方

  1. 「必須」和「應該」
  2. 災難化(例:如果沒考上,我就毀了。)
  3. 事情是無法被容忍的,很僵固的信念、沒有討論空間(例:別人不可以誤解我、伴侶不可以出軌、說謊就要下地獄。)
  4. 自責、推卸責任:要不就別人的錯、要不就自己的錯
 
 
 

00:14:33 ABC理論

A事件:女兒喝奶喝不到量
B信念:你相信什麼(喝不到就長不大)
C結果:女兒長不大
→ 情緒:難過、失落、自責

覺察你的B信念,然後D駁斥、修正,就會產生E新的效果
修正後的B信念:如果女兒不餓就不會喝
 
 
Ellis 的個案蘇珊,很怕跟有魅力的男生說話,擔心他們會拒絕她,所以當生活中有有魅力的男生出現,她就會逃走。

經過晤談,Ellis 發現蘇珊的信念是:如果被有魅力的男生拒絕,她就是一個沒價值的女人。為了保護自尊,她要極力避免被拒絕的可能性。

Ellis 幫蘇珊修正信念:我不希望被有魅力男生拒絕,但如果真的被拒絕,也就只是那一次失敗,我可以在裡面學到一些經驗,下次做得更好,就算真的沒辦法跟有魅力的男生交往,也不等於我沒價值。

後來蘇珊就沒那麼焦慮,也不會看到帥哥就逃走。改變了這個主要信念,其他輔助信念「帥哥很危險、被拒絕很可怕、沒人愛很可憐、跟不帥的人生交往是失敗的」也跟著修正。
 
Ellis 另一個個案的球技很好,朋友輸球後雖然會恭喜他,但就不想再打下一局了,但他們的拒絕讓個案很生氣,覺得朋友很不夠意思,應該繼續跟他打球。

後來 Ellis 幫他找到了信念:朋友不管輸贏都應該跟他打球,因為跟他打球比較有趣,如果朋友拒絕他,代表朋友不夠喜歡他。

除非看到這些信念,不然就算這次忍過去,下一次又會爆發!
 
 
 

00:24:11 理性、健康的信念

理性的信念

  • 有生產性的、可以調整的、符合邏輯的
非理性的信念,是死板的、教條的、沒辦法調整的。
 
  • 理解生活中的應該、必須、一定要,背後是什麼在驅動?如果他是在一個模式底下才會存在,不同前提之下會有調整的可能,就是好的;但如果你在任何狀態下都這樣想,就是自己要覺察的狀況
例:對時間要求較高的人,在知道狀況後有彈性可以做調整,就是健康的信念。
 
 
小明跟小華是事業夥伴,小明因為小華提早下班去參加棒球賽,留小明一個人忙工作而生氣,他覺得很不公平,為什麼自己要留下來工作,但小華不用,覺得「小華應該跟我一樣,花這麼多時間工作才是對的」,這兩個想法都讓小明很挫折,而這兩個都是不理性的想法。

-花很多時間就等於把工作做好嗎?
-提早下班就是不公平的邏輯是怎麼來的?
-要別人都要跟你一樣,也是一種沒彈性

後來發現小明更核心的是,希望自己可以像小華一樣,學會安排生活、讓自己休息。他其實是羨慕、嫉妒小華,但沒有覺察,所以變成恨和攻擊。
 
  • 很多時候,溝通是在交流想法背後的信念和邏輯
  • 如果不討論或不去看自己的想法,會活得很重複、很僵化
  • 當事情發生時,如果你還是很堅持要這樣做,這就是你該覺察的點
 
 
 

00:32:49 下集預告、工商時間

下集預告:3個方法駁斥、修正你的非理性信念


工商時間~啟點文化週年慶!

啟點文化周年慶倒數計時!即日起到2022年10月5日晚上12點,加入啟點任何線上課程,就享有一門95折、兩門88折、三門(含以上)79折的優惠~讓我們陪伴你前進♥
啟點文化線上學苑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
 

相關影音

世界讓你「好憂鬱」,如何用「覺察」幫助自己?|認知行為治療6-4|【心理小學堂#35】

2022-10-14

為什麼「逃避」不可恥,只是「更焦慮」|認知行為治療6-5|【心理小學堂#36】

2022-10-21

你怎麼想,為何決定「你怎麼活」?|認知行為治療6-1|【心理小學堂#32】

2022-09-23

為何家人「溝通慣性」,決定你一生命運?|家族治療學派6-3|【心理小學堂#54】

2023-03-03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