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何家人「溝通慣性」,決定你一生命運?|家族治療學派6-3|【心理小學堂#54】

00:03:18 薩提爾~溝通的7個過程

1. 你看到跟聽到什麼?

  • 觀察並客觀描述一件事
  • 事實≠觀點,分化:將事實和觀點分開來
事實 — 能感覺到、摸得到的杯子
觀點 — 我覺得漂亮的杯子
 
 

2. 對你看到或聽到的賦予意義

  • 觀點的進入
  • 許多人會將觀點變成事實,誤把原生家庭的信念當作事實
例:原生家庭說不能生氣、生氣是壞的,於是長大看到別人生氣,就認為對方是壞人。
 
 

3. 你對這個意義的感覺是什麼?

例:生氣的人是壞人,令你感到「害怕」,害怕就是對這個意義的感受。
 
 

4. 你對自己的感受有什麼感受?

  • 基於某個信念或規範,對感受所做出來的決定
例:害怕生氣的人,且對於這個害怕感到無能為力、無助,因為不知該如何處理衝突。
 
 

5. 何種防衛被啟動?

  • 通常會引發四種常見的生存姿態:指責(投射過去的經驗)、討好(否認事實層面、自責)、超理智(只討論道理或忽略)、打岔(刻意曲解訊息)
 
 

6. 從你的生存姿態中,看見你的規範

例:「不可以生氣」是原生家庭的規則,若有類似狀況發生,會自動化觸發一連串的反應。
 
  • 通常規則都和安全(控制感)、禮貌(社會的融入與適應)有關
 
 

7. 外在的回應跟反應

  • 他人會看到的,你最後呈現的樣子
如果你是超理智型的人,可能會呈現壓抑、拘謹的樣子。
 
 
※ 「促成理解」是家族治療重要的價值,治療師會透過很多問句,看見你可能的動力,或可以被鬆動的點,知道你能夠怎麼做
 
 
 

00:13:43 薩提爾~身體雕塑(生存姿態)

治療師面對個案不同的生存姿態,會如何讓個案經驗內在的感覺,並將其顯化出來?

1. 討好型:缺乏尊重和關注自己

請案主跪在地上,伸出一隻手,做出乞求的姿勢(掌心向上),然後抬頭重覆說「都是我的錯,對不起!」


2. 指責型:缺乏尊重跟關注別人

請案主站著,一隻手插腰、一隻手伸出食指,重覆說「都是你的錯。」(茶壺型態)


3. 超理智(電腦)型:缺乏尊重、關注自己跟別人

請案主像軍人一樣立正站好,手貼大腿內側,沒有情感地只講事實,如:「人都會犯錯,那就是人性。」


4. 打岔型:缺乏尊重跟關注自己、別人跟環境

要求案主搖搖晃晃走路,隨時做動作、同時說一些打岔、嬉鬧或分神的話。
※ 有點類似完形治療的心理劇
 
 
  • 家族成員和自己做動作的過程,對於各角色的型態,會有更明確的認知
老么常用打岔,耍寶讓事情過去,型態固定後,父母真正的問題沒有解決,老么的自我發展也會受限。
 
  • 一致的人,會尊重自己、關心他人,同時考慮環境的脈絡,並坦然說出自己的感受與想法,根據自己的表達做出行動
  • 生存姿態在很小的時候,就慢慢養成了,不只在家中會展現,在未來的不同關係中,也會重覆同樣的模式
例:你在家裡容易自責(討好型)在工作環境裡,大家可能比較容易感覺不到你的存在,到親密關係裡,你也還會是這個姿態。
 
 
 

00:19:52 內容跟歷程的差異

內容:表面的現象
歷程:反應的模式
 
如果一個人持續失業找不到工作。
處理內容:叫他換工作
處理歷程:花時間了解他如何處理工作挑戰、理解工作需求、解決工作問題
 
  • 遇到問題時,並非直接處理結果,而是要拆解歷程,並從中做覺察、調整
 
 
 

00:23:19 改變的6個歷程

1. 與人接觸

  • 花時間與個案建立關係,除了和家族成員連結,也讓自己更有親和力
例:一個有雙胞胎的家庭,治療師詢問家庭成員,他們怎麼分辨雙胞胎?
 
  • 會親近地記住、叫案主的名字
  • 觀察成員的呼吸、坐姿、肌肉緊繃程度,若是伴侶治療,會觀察他們的溝通模式,以及表達性和親密的方法
 


2. 肯定

  • 用欣賞、再確認、贊同、引發希望和反應的策略,讓個案有自我價值感
面對伴侶,治療師可能會說:「我真的好欣賞,你們試著解決問題的心意或方法。」
 
  • 引發希望,直接詢問個案想要前往的目標
面對伴侶,治療師詢問:「你們希望你們的關係,有什麼不一樣?」 
 
  • 諮商師會做摘要和釐清,確認自己和案主的理解是否一致
 


3. 促進覺察

  • 通常會一起畫家庭圖,可以幫助看見家族的歷史脈絡,瞭解每個時代發生的事情,以及每個角色做出的選擇
家庭圖:類似樹狀圖,以正方形代表男性,圓形代表女性,伴侶以線連接,T字下方畫上小孩,並標示所有成員的生辰,沒有平安出生的小孩,也有重要的位置。
 
  • 評估個案狀態後,治療師會提供一些需要的資訊、技巧,幫助個案因應眼前的狀況
例:薩提爾邀請個案,一起深呼吸、面對現在緊張的情況。
 
  • 從內容轉到歷程的階段,詢問個案的策略和方法
治療師問伴侶:「你們告訴我,兒子的怠惰令人失望,那你們如何面對這件事,分擔彼此的痛苦?」
問兒子:「你跟媽媽對這件事的意見不同,你們在家裡,是怎麼協調不同意見的?」
 
  • 透過詢問歷程,找到失功能的部分
  • 做身體雕塑的階段,藉由道具(如:麻繩)具象化成員之間的關係,幫助個案看見他們的狀態
 


4. 提升接納

  • 聚焦在可能性,而非問題
  • 做正常化、個人化、重新框架等技巧

正常化 — 個案覺得自己身材不好,很自卑,治療師表示能感同身受,讓個案覺得不孤單

當人能夠合理看待自己的問題,才不會將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,也會重新對世界充滿希望,並踏實知道,生命的議題勢必會發生,但發生了就去面對。


重新框架 — 把事情轉換成正面的說法

個案覺得自己很龜毛,治療師重新框架成「你對於細節的要求很高,因為你希望品質是好的」。
 


5. 做出改變

  • 治療師有時會挑戰個案,做一些示範與引導,請個案打破規則
例:邀請伴侶冒險告訴丈夫,希望從他身上獲得什麼?
 


6. 強化改變

  • 個案做出改變、打破一些規則後,治療師透過鼓勵(如:「我好高興,你們現在都對彼此坦誠」),強化並為個案「塑形」
 


治療師像翻譯官,重新詮釋、釐清彼此話語背後隱含的意義,並替個案表達出來

  • 諮商的價值在於,請有經驗的人,幫助我們覺察、命名一些抽象的概念
 
 
 

00:41:51 工商時間~課程優惠倒數!

3月9日晚上12點前,《內容為王》、《讓夢想著地》都享有超值優惠!原價$5888元的《內容為王》只要$3299元、原價$4899元的《讓夢想著地》只要$2188元!快把握機會和我們一起學習吧♥
 
【線上課程】《內容為王》~文案・腳本・訪談製作實戰秘笈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10
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youtu.be/FNmjFDTyCOE
 
【線上課程】《讓夢想著地》勇敢迎接改變,陪你生涯轉彎不孤單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13
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youtu.be/DviTCUUjLNA

 

相關影音

為何家人「溝通慣性」,決定你一生命運?|家族治療學派6-3|【心理小學堂#54】

2023-03-03

叛逆有理?為何「壞小孩」可能是「家族系統」的產物?|家族治療學派6-2|【心理小學堂#53】

2023-02-24

想解決「家人衝突」,你需要學會「劃界限」|家族治療學派6-6|【心理小學堂#57】

2023-03-24

覺得自己有問題?如何從「故事」找回「夠好」的自己?|後現代取向5-4|【心理小學堂#50】

2023-02-03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