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要結婚?婚姻是為了「愛」而存在嗎?|第2季|【超時空心事#66】

本季《超時空心事》將討論「父權歷史」底下的兩性劇本。

 
 

婚姻制度是怎麼來的? [00:01:29]

遠古的部落時期

當時人類缺乏婚姻制度,經常不知道新生兒的父親是誰,也出現很多近親繁殖的問題,影響到後代的身體健康,因此開始慢慢形成婚姻制度。
 
 

古希臘羅馬時期

婚姻已是一種有規範的社會制度,主要透過兩個家庭的父親來安排兒女的婚事,只要雙方父親談好條件即可,不需要經過公家機關認證。
 
 

中世紀

婚姻開始變成需要經過「社會認證」。當時的天主教和基督教,認為婚姻是上帝創造的制度,教會因而主張婚姻是神聖的,需要男女雙方在神父/牧師的認可下舉行儀式才有效,也開始出現結婚典禮、誓詞等儀式。
 
 

19世紀工業革命

雖然婚姻制度越來越完整,可是幾千年來皆以男性利益為導向,像是男性才有權利決定要不要離婚、夫妻共同財產如何分配等等,所以女性長期在婚姻制度下受到很多壓迫。直到工業革命後,女性開始可以賺錢,才意識到其中的不公平之處,並組織團體推動法律改革,保障女性在婚姻裡的權利。
 
 
 

結婚一定是因為愛嗎?愛到最後一定要步入婚姻嗎? [00:04:17]

  • 過去婚姻大多是基於政治與家族利益考量,直到民國初年西方觀念傳入,婚姻才開始與愛情掛鉤。受到浪漫主義、個人主義影響,婚姻逐漸脫離家族的全權掌控,更注重個體的「自我選擇」
  • 在戲劇與電影的推波助瀾下,人們更加嚮往真愛通往婚姻的故事,相信愛會克服一切
  • 宗教式微之後,愛情成為人們新的「宗教信仰」
 
 

為何那麼多人執著於結婚?

1. 當作「轉大人的證明」

  • 很多人會把結婚當成是此生必須完成的大事,如果適婚年齡仍未婚的話,可能會被視為「不正常」,或是不被當成是個真正的「大人」
例:傳統上只要還沒結婚,過年都可以領長輩的紅包。
 
 

2. 為了獲得「感情的保障」

  • 只在嘴上承諾要跟對方走一輩子,尚顯缺乏約束力,所以需要共同簽訂契約來維繫這份約定,消除彼此的不安
  • 結婚之後,就不會再被外界質疑感情的「正當性」或「穩定性」,也能獲得許多法律上的實質保障
例:如果愛情長跑多年還沒結婚,女性特別容易被旁人說「很吃虧、會掉價」(把女性的價值跟能否生育綁定)。
 
 

婚姻真的是愛情的墳墓嗎?

  • 婚姻並不會直接毀掉愛情,而是隨之而來的「支線任務」,讓情感維繫變得更辛苦
例:生小孩、買房、照顧雙方父母、處理姻親關係。
 
  • 談感情時可以只考慮彼此,但是結婚會牽涉到很多人,導致需求更難以平衡
  • 兩性對婚後的想像經常大不相同,容易因此產生衝突
女性把重心放在「婚後」:投入很多心力經營家庭,希望感情更穩定,甚至持續升溫。
 
男性把重心放在「婚前」:完成結婚的「任務」,接著可以回去專心做自己的事。
 
  • 一開始彼此還很有愛,所以願意演出傳統性別劇本的角色(如:男主外、女主內);熱戀期後開始感到被迫,甚至相互責怪,對婚姻失望
  • 婚前通常沒有太多約束,婚後在社會上則多了很多潛規則(如:夫妻最好同居、同房且同床),即使感到「不愛了」,也因為受到契約限制而無法隨意離開,因此容易在婚姻裡感到委屈
 
 
 

沒有愛情的婚姻,還能長久維持嗎? [00:16:03]

結婚有很多可能「卡關」的時間點,如小孩剛出生、七年之癢、中年階段、退休後,有些人會選擇離婚,有些人則會咬牙撐過去,把愛情昇華成親情。
 
  • 婚姻可以保障法律權利(繼承、保險、社會地位、財產),而讓關係能得到社會的承認,但無法保障「有愛情」
  • 「沒有愛」不等於需要離婚,維繫婚姻的關鍵是「彼此的需求對不對得上」
例:在婚姻裡,你有需要滿足連結與親密需求嗎?還是只要有人一起搭伙、互相照顧生活,或是共同分攤經濟壓力就好?

→ 或許現代婚姻難以長久維持,不是現代人不懂愛,而是在工業和科技發展下,大多數的需求皆能被滿足,更顯得情感價值的重要,因此如果伴侶雙方的需求對不上,就不會強求繼續在一起。
 
婚姻可以沒有愛情,但愛情卻不能沒有「惦記」與「關懷」。沒有情意的關係,只能算是「交易」與「交換」,而不是交往。但即使是前者也無妨,只要心甘情願就好。
 


如果婚姻可以沒有「愛」,可以怎麼重新看待離婚?

  • 既然婚姻是因為「需求符合」而在一起,當然也可以因為彼此「需求不合」而分開。這並不代表你對對方沒有愛,反而可能是因為你很愛他,所以願意讓他找尋可以滿足自己需求的地方
→ 或許可以重新思考,兩人的感情是否真的需要透過婚姻來證明?無論是出於真心,希望藉由法律契約來確認彼此的心意、保障法律權利,還是因為雙方都不喜歡婚姻制度,而選擇「繼續交往,但不結婚」,其實都沒有關係。
 
 
 

如何重新解讀「婚姻」對現代人的意義? [00:22:47]

關於婚姻,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獨特的意義

例:由於宗教性的婚禮很花錢,因此荷蘭人不結婚的比例很高。雙方同居等同於伴侶關係,並依靠家庭伴侶法來獲得經濟、醫療、小孩監護權等法律保障。
 
例:愛情長跑多年,結婚是為了創造一份儀式感,讓這份愛走往下一個階段。

→ 隨著社會的進步,婚姻不再只是為了「一起生活」,而是一種「一起成長」的選擇,有個人可以交流情感、見證彼此的進步。
 
婚姻裡是否有愛並不是最重要的,關鍵在於雙方是否具備足夠的心理韌性,有能力維繫關係、修復衝突。
 

在傳統的婚姻觀裡,「結婚是神聖的,離婚是不好的」,也只能單純思考「要不要結婚/離婚?」。因此面對婚姻,可以重新思考幾個問題:
 
  1. 我為什麼要結婚?
  2. 我希望在這段關係裡成為怎樣的人?我想跟另一個人共創什麼樣的生活?
  3. 我覺得什麼是愛,以及想要怎麼被愛?
  4. 離婚對我來說,代表什麼意義?
 


更多關於婚姻的想法

  • 我們也得學會接受「需求會隨年齡改變」,像是夫妻一開始在需求上很契合,但是婚後二十年兩人都繼續成長,對未來的規劃也大不相同了,此時好好溝通再好好結束關係,讓彼此成為更完整的自己,其實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
  • 每當離婚牽涉到孩子時,監護權都是不容易協調的部分。因此在決定生孩子之前,最好審慎考慮自己是否有辦法,在各種無可預料的情況下獨自照顧小孩
 
 
 

《我想跟你好好說》×《好好說再見》合購優惠中 [00:30:32]

 
  • 線上課程《好好說再見》陪你面對一段關係的結束,從親密關係、朋友到工作,甚至面對生離死別,都能慢慢放下,找回心裡的安定
  • 線上課程《我想跟你好好說》幫助你練習如何在關係裡表達真心,用對方聽得懂的方式說話,讓你的在乎被接住、關係更靠近
 
即日起到11月29號,以上兩門課原價 $5888,限時優惠單門 $2999,合購再享 95 折!在每一段關係裡學會好好說話,在必須分離的時候,也能好好說再見~
 

=====

參考資料:

  1. 作者 盧省言。《有毒的男子氣概:從希臘英雄到現代新好男人,歷史如何層層建構「男人」的形象》。網路與書出版。
  2. 作者 亞倫.強森。《性別打結:拆除父權違建》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。
  3. 作者 裔昭印。《西方婦女史》。商務印書館。
  4. 【我們需要結婚嗎?一夫一妻制的由來!世上那些奇特的婚姻習俗及權利的演進!|驚奇說 #78】。AmazingTalker - 1 對 1 線上家教平台。網址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lb1bxIqoJ68
  5. 作者 傅柯。〈婚姻的角色〉。哲學新媒體。網址:https://philomedium.com/contributions/83459
  6. 作者 高松景(2020)。〈婚姻制度會消失嗎?從「人類性學」談三次性革命〉。杏陵天地。29(3)。2-6頁。網址:https://www.sexedu.org.tw/link/sex202009.pdf

【節目主持人】

楊嘉玲 啟點文化共同創辦人/內容部總監/諮商心理師 身份多元,兼具理性與感性的思維與行動力。
 
邱昶維 編劇/內容創作者 喜歡電影、歷史、文學,探索人的不同面向。啟點文化「超時空心事」、「你好,世代」等節目製作人。

相關影音

為什麼明明相愛,卻感受不到愛?|【一天聽一點#1518】

2023-07-27

男生應該要勇敢?過度強調「勇氣」為何傷人?|第2季|【超時空心事#48】

2025-07-07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