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把最好的給他,為何他卻在愛裡弄痛了你?揭開「投射性認同」的關係劇本|【心理敲敲門#286】
投射三部曲~3:兩個人一起投射,投射性認同會怎麼發生?
在你投射的時候,我也可能帶著自己的投射 [00:01:33]
2000年台灣資訊與創業風潮興起之際,一對三十出頭歲的夫妻阿美與阿文,共同創辦一間設計與市場顧問公司。創業初期雖然辛苦,但憑藉著兩個人的默契與才華,公司迅速在業界闖出一番成績。阿美冷靜務實、擅長風險預測與細節規劃,是公司內部營運的核心人物;而開朗、有魅力的阿文則是公司對外的門面,負責談大案子與經營人脈。
然而,在這段看似合作無間的夥伴關係中,卻開始隱隱浮現一條「不平等」的裂痕。由於阿美小時候經歷爸爸離家出走,讓她懷疑是不是自己不夠好,才會被拋棄。所以即使成家立業後,她仍默默承擔家中大部分的情緒與生活勞務,在工作上也常替阿文的言語失誤或決策疏忽「善後」,但這些貢獻卻經常被忽略,讓她漸漸感到疲憊。
然而,在這段看似合作無間的夥伴關係中,卻開始隱隱浮現一條「不平等」的裂痕。由於阿美小時候經歷爸爸離家出走,讓她懷疑是不是自己不夠好,才會被拋棄。所以即使成家立業後,她仍默默承擔家中大部分的情緒與生活勞務,在工作上也常替阿文的言語失誤或決策疏忽「善後」,但這些貢獻卻經常被忽略,讓她漸漸感到疲憊。
在公司裡,阿美多次提出風險上的提醒,卻總被阿文視為「唱衰」,甚至當她事先警告某合作對象有爭議,對方後來確實爆發財務或合約糾紛時,阿文也從未回頭肯定她的真知灼見。長期累積的壓力導致阿美身心失衡,失眠、胃痛、情緒失控樣樣來。她感覺自己就像一台永遠不能停下來的機器,總是要「比別人早一步」預判所有危機,公司與家庭才能順暢運作。然而付出那麼多,卻像是明星的經紀人一樣,總是隱身於阿文的掌聲背後。
某次深夜爭執中,阿美哽咽表示:「你知道我有多累嗎?你看見的都是你自己打拚的樣子,你有看見我嗎?每一次的擔心跟提醒,都不是唱衰你,是我不想你跌倒。」阿文卻冷冷回應:「你的擔心,才是讓我跌倒最大的絆腳石。」這句話成為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。
某次深夜爭執中,阿美哽咽表示:「你知道我有多累嗎?你看見的都是你自己打拚的樣子,你有看見我嗎?每一次的擔心跟提醒,都不是唱衰你,是我不想你跌倒。」阿文卻冷冷回應:「你的擔心,才是讓我跌倒最大的絆腳石。」這句話成為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。
最終,阿美選擇離婚、退出公司、搬離共同的家。初期,阿文並未覺得生活有太大變化,仍持續拓展事業、出席活動,甚至感到「鬆一口氣」。但一年後,公司逐漸出現停滯與混亂,不只客戶難搞定、溝通容易誤解,連原本堅實的團隊流動率也提升。直到一位員工點醒他:「董事長,我講一句直接的,你不要生氣。以前阿美在的時候,很多事情還沒發生就被她處理好了。」
那一刻,阿文才明白,原來他一直以為的絆腳石,才是他事業最穩固的壓艙石。他會誤把阿美的善意當成壓力,只因他的原生家庭有位難以親近、喜歡挑剔的媽媽,使他從小學會隔離情緒。這也導致每當聽見阿美的提醒時,他都覺得對方在叨唸,下意識想跟她保持距離,也就看不見每次的建議背後,都是阿美深愛這份事業與自己的證明。遺憾的是,當他真正看見阿美的價值時,一切早已回不去了。
那一刻,阿文才明白,原來他一直以為的絆腳石,才是他事業最穩固的壓艙石。他會誤把阿美的善意當成壓力,只因他的原生家庭有位難以親近、喜歡挑剔的媽媽,使他從小學會隔離情緒。這也導致每當聽見阿美的提醒時,他都覺得對方在叨唸,下意識想跟她保持距離,也就看不見每次的建議背後,都是阿美深愛這份事業與自己的證明。遺憾的是,當他真正看見阿美的價值時,一切早已回不去了。
※「聽故事」能作為認識自己的入口,雖然與當事人的經歷可能不一樣,但是在潛意識的層面或許有著共通的連結!
「投射性認同」三階段:投射 → 誘導 → 行動
阿美的投射性認同 [00:11:11]
-
投射:小時候爸爸離家出走,沒被好好愛過,誤以為要夠好、夠能幹才會被愛。
-
誘導:在關係中總會不停看見阿文的不夠成熟、缺乏風險意識,反過來證明自己「很有用、被需要」。
-
行動:努力幫忙補足「不夠好」的地方,從中感覺自己的價值,然後一直幫到撐不下去為止。
背後真相
-
阿美為關係付出的動機是由恐懼出發,害怕一旦自己做不了那麼多,對方就不再需要她,而她會再次被拋棄
-
阿文在跟阿美相處時,常覺得自己不夠好。但這個感覺其實是阿美丟過來的,所以久了之後,阿文累積的不滿才會爆發
阿文的投射性認同 [00:15:14]
1. 投射:有一個難搞的媽媽,因此從小就學會隔離情感,避免被控制。
2. 誘導:即使阿美只是想關心阿文,其中帶有的情緒都會勾起他對媽媽的恐懼,分不清眼前的人是阿美還是媽媽。所以當阿美越靠近,阿文就會越後退。
※ 此舉恰好勾動了阿美害怕被拋棄的心,讓她開始自我檢討,甚至加倍努力,想讓阿文願意親近她。
3. 行動:看不見阿美的好,把她的好意提醒當作唱衰。最後,被長期忽略的阿美離開,阿文得到了他渴望的「耳根子清靜」。
背後真相
-
阿文害怕「親近」,不是阿美的問題,而是因為他在媽媽身上沒能學會真正的認識情緒,並把關心、提醒等同於控制
-
阿文看似是個不知感恩,刻意忽略阿美貢獻的自戀狂。實際上可能是因為,過去把焦點放到旁人身上的經驗不好,必須不停跟媽媽解釋自己為何這麼做,變成習慣性說自己的好,以爭取認同與信任
阿尼瑪情結~女人最大的敵人永遠是婆婆? [00:19:54]
阿美跟阿文的心理議題,在潛意識層面剛好對上。然而在雙方尚未進行深度自我覺察,梳理內在的情結、陰影之前,就算各自找到新的伴侶,關係劇本仍會一直重複。
什麼是阿尼瑪情結?
男人內在對溫柔有種被壓抑的渴望,所以當看見有女人可以滿足他的需要時,便會被她吸引。然而男人沒有意識到,是他自己想要那個溫柔,卻把溫柔投射到對方身上,誘導對方「演出」他要的東西。因此到頭來他還是會失去,而且會失去得很痛,因為這並非他所擁有的,而是「依賴別人給的」。
例:離婚後,阿文起初是鬆一口氣,但當阿美真的完全退出他的生命,才發現原來生活裡,有許多事都是阿美替他做完的。
從潛意識到意識,我們到底投射了什麼 [00:21:49]
任何關係,都是共構出來的
投射性認同最關鍵的地方在於,你會以為是強勢的一方在引導弱勢的一方,但實際上是兩人都有自己的投射,也都在驗證各自的預言,沒能意識到自己想把對方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。
聽完故事後,如果你仍然覺得「都是某某人的問題,只要他改變就好」,代表你還未進入潛意識的層次,想透過「控制別人」來得到自己想要的。當有一天這想法再也不適用的時候,或許就是你把自己的力量收回來的時刻,意識到你過去把什麼不願承受的某種情緒、需要放到別人身上,而對方接住了。而他忠誠演出你想要的結果,何嘗不是一種真愛?
關係雙方都要具備覺察能力,以成熟的心態不停溝通,才能更好地認出彼此受到什麼投射、投射性認同的影響,擁有一段真正讓人幸福、有安全感的關係。
關係中追與逃的組合,也跟投射性認同有關?
-
追的人(刺蝟):在成長經驗裡經常被忽視,以至於總得積極做點什麼,別人才會注意到他。當對方越逃,他就越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,所以只好越追
-
逃的人(穿山甲):從小將情緒視為「有麻煩」、「不能說」的,所以學會把情感隔離開來,讓自己不會崩潰。當他一旦被追,就會被勾起那種「情緒太多了、我受不了」的恐懼,於是逃得更遠
延伸收聽:【愛情診聊室】
如何認出投射性認同,停止重演創傷的劇本? [00:26:13]
投射
-
阿美:「我不夠好、會被拋棄,所以做好每件事,才能證明我的價值。」
-
阿文:「親密的人會控制我,所以我要遠離,才能保有自由。」
↓
誘導對方演出
-
阿美的面面俱到誘導阿文越來越依賴她,讓阿文感覺自己越無能、被控制
-
阿文的疏離誘導阿美變得越來越焦慮,因為害怕被冷落而加倍努力靠近
↓
自驗預言
-
阿美:「我再怎麼努力,對方還是會離開我。」
-
阿文:「只要靠近的人,最後都想控制我。」
越想走簡單的路,越會繞路
一再遇到這種糾結的情況,其實是生命想邀請我們,回頭看看自己最核心的議題。當我們不再選擇直接逃開,而是開始「深度自我覺察」,才有機會鬆動潛意識的鏈接。
例:阿美若能意識到自己一直渴望被需要,且對阿文抱持著很高的標準,就有機會慢慢停下來。即使阿文沒有達到她的標準,她仍然能針對問題提供建議,但也能練習看見阿文其他好的部分,不吝嗇給予肯定。
例:阿文若能發現自己一直在用隔離、切斷的方式處理情感,就有機會開始嘗試表達、承認自己的需要(我也想要靠近,只是我很怕會失控)。當阿美再次提供建議時,阿文能試著講出自己的感受(你這樣提醒我,讓我有些傷心,猜想著我在你眼裡,是不是個不夠周延的人?),阿美才有機會明白他的想法,或許也會調整自己的表現。
→ 先認出自己的投射,慢慢地解開投射性認同,才能真正看見對方,而不是一直在彼此的投射裡試圖相愛。
延伸收聽:投射三部曲
阿美如果能看見:「原來我一直想透過照顧別人來換取愛,來避免再次被拋棄。」
就有機會在每一次選擇幫助、承擔的時候,停下來問自己:「這是愛,還是出於恐懼的交換?」
就有機會在每一次選擇幫助、承擔的時候,停下來問自己:「這是愛,還是出於恐懼的交換?」
阿文如果願意承認:「我一直逃避親密,其實是因為我真的很渴望被愛。」
他就有可能不必再去隔離情緒,或用叛逆的方式去回應親密關係,看清楚對方是在控制還是在關心。
他就有可能不必再去隔離情緒,或用叛逆的方式去回應親密關係,看清楚對方是在控制還是在關心。
擺脫潛意識的束縛~線上課程《深度自我覺察》 [00:32:32]
明知道再這麼下去不好,但是卻彷彿有個看不見的力量,一直把你拉回過去,困在熟悉又讓人內耗的情節裡嗎?
嘉玲老師的全新線上課程《深度自我覺察》,將帶你從潛意識的觀點切入,看見關係裡為何總是反覆上演同樣的關係劇本。從情結、投射到投射性認同,陪你認識另一個層面的自己!
即日起到 8 月 19 日晚上 9 點,《深度自我覺察》享有第一波超早鳥優惠 $2599(原價 $6888)。邀請你現在加入,一起改寫人生故事的走向~
【線上課程】《深度自我覺察》~打開情結、照亮陰影、看見潛意識
課程連結&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23
課程連結&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23
相關影音
最孤單的「愛」,不是沒人陪,而是你不敢離開不適合的人|【心理敲敲門#285】
在愛裡越來越孤單,真的是因為命不好,才總遇人不淑嗎?或許連你也不知道,自己心底藏著一份被拋棄的恐懼,而且早已不停引導你走向無言的結局 本集《心理敲敲門》深入探討「投射性認同」如何在親密關係中,悄悄引發孤單與內耗。透過三階段解析——投射、誘導與行動,節目揭示我們如何把內心未解的議題加諸他人,進而創造出不斷驗證的情感劇本。包含總是愛上不適合的人、習慣討好卻感到空虛、甚至與原生家庭互動中的情緒拉扯,皆可能源自潛意識的投射。節目同時提供實用的自我覺察與心理分化方法,幫助你認出「別人的功課」,學會照顧自己的情感需求,從愛的困局中找回自由與完整。
2025-08-02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