搞懂他,你會更有「被討厭的勇氣」|阿德勒5-1|【心理小學堂#7】

00:00:00 阿德勒的出生

  • 1870年2月7日生於維也納,猶太人
  • 家境富裕,爸爸是賣米的商人
  • 小時候體弱多病、罹患佝僂,5歲前出過2次車禍、得過肺炎
  • 3歲時弟弟過世,是阿德勒的早期記憶、也是第一次意識到死亡,並立志要當醫生
  • 和媽媽關係較差,認為媽媽偏心哥哥、爸爸比較愛他
 
※ 認識一個觀點或想法時,要知道他的背景脈絡,世上沒有絕對正確的觀點,若聽到很貼近自己想法的學派,表示和創始人的某些生命經驗相像、互相呼應而已。
 


阿德勒的學習經驗

  • 功課不好、不服輸,但非常努力
  • 原為眼科醫師(當年眼科醫師、獸醫屬於成績較不好的),後轉為全科,也曾是軍醫
  • 當軍醫的過程中,意識到兒童教育的重要,重視家庭、教育、鼓勵
阿德勒是認知治療、家庭治療、女權運動重要的先驅
 
 
 

00:12:25 與佛洛依德的關係

  • 阿德勒28歲時,佛洛依德出版《夢的解析》,讀後決定從全科醫師轉為精神科
  • 32歲時,阿德勒在報社發表支持佛洛伊德的理論,佛洛伊德看到後,邀請他加入「維也納心理分析學會」,曾擔任學會主席
  • 41歲時,受不了佛洛伊德「性是唯一分析的動力」的想法,帶著7個人離開學會,隔年創立「個體心理學派」的學會
  • 1926年,納粹開始屠殺猶太人,阿德勒不得已離開維也納到美國,「個體心理學」在當地大受歡迎
  • 67歲死於心臟病,路倒在要去演講路上
 
〈補充〉阿德勒的妻子是俄國人,個性強悍、關心社會改革。他非常敬重妻子,兩人的婚姻持續了一輩子。
 
 
 

00:21:33 理念與經典著作

阿德勒的經典著作:《自卑與超越》
 
 

目的論

  • 強調動機
行為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某個需要,而不是你的過去決定你是誰
 
  • 指向未來
  • 強調個體自主性
 
佛洛伊德:決定論
認為人格狀態在6歲前決定,強調生死的本能、性的驅力,人的三個驅動力:性、自戀、攻擊性。
 
 

與佛洛伊德理念相像之處

  • 重視早期經驗,4、5歲人格發展奠定一生,但並非用「性」解釋
 
 
 

00:29:26 歡迎追蹤《心理小學堂》、下集預告

相關影音

選擇「精神分析」,代表你真的豁出去了!|精神分析5-5|【心理小學堂#6】

2022-03-11

家庭關係沒修復,怎麼影響你的人生?|阿德勒5-4|【心理小學堂#10】

2022-04-08

你很喜歡的心理學,如何「系統化」認識?|【心理小學堂#1】

2022-02-04

人生最大的逃避,是「自我否認」?|存在主義5-2|【心理小學堂#13】

2022-04-29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