啟點轉運站~你很認真負責,卻沒有被好好對待嗎?|【一天聽一點#1714】
啟點轉運站
加入線上課程《活出有選擇的自由人生》的學習,就可以針對「信念」議題,填寫「啟點轉運站」的表單,有機會跟凱宇進一步交流跟互動!
老師的使命感與無奈 [00:00:00]
軒軒。39歲。老師。
軒軒表示,他不喜歡像刻板印象裡的公務員一樣,他對教學有熱忱、也有使命感,所以一向反求諸己,自認對得起自己 13 年的教學生涯。
最近被一個家長投訴,軒軒感覺對方是比較不成熟的大人,情緒無處宣洩,對孩子的教養也一籌莫展,所以相當同理他的情緒,說明小孩的狀況也盡量謹慎溝通。但在管教的策略上,軒軒有件事忘記提前告知家長,導致對方將所有怨氣和委屈都倒給他,最後教育局也派人來調查。
最近被一個家長投訴,軒軒感覺對方是比較不成熟的大人,情緒無處宣洩,對孩子的教養也一籌莫展,所以相當同理他的情緒,說明小孩的狀況也盡量謹慎溝通。但在管教的策略上,軒軒有件事忘記提前告知家長,導致對方將所有怨氣和委屈都倒給他,最後教育局也派人來調查。
過程中,軒軒一直覺得自己「認真」、「對得起自己的良心」的信念錯了,也有不少人勸他,在這個時代應該識時務者為俊傑,學習先照顧好家長的情緒,再來照顧小朋友,最後才是教學,這對軒軒影響很大。
軒軒常在思考,認真的老師為何反而容易惹禍上身,是不是要放下這個使命感,才可以與社會接軌,或是乾脆做另外的工作,摒棄不認同的信念、不同流合汙。
軒軒常在思考,認真的老師為何反而容易惹禍上身,是不是要放下這個使命感,才可以與社會接軌,或是乾脆做另外的工作,摒棄不認同的信念、不同流合汙。
- 
	教育幫助我們拓展視野、培養思考能力、跳脫非黑即白
當你在認真負責的工作崗位上,突然遇到無妄之災,很可能會讓你對環境或過去堅持的事情失望,這些傷可能讓你變得極端,也可能帶給你更深刻的體悟。
- 
	對工作有堅持、有要求,表示你的基礎很好,但不要因為一些挫折,就把這些基礎當作沒有價值的
軒軒如何面對挫折? [00:06:28]
- 
	軒軒面對的挫折如果是個案,可以理解他在將近人生中場,遇到重大衝擊的感受;但如果是通例,可能就需要換位思考,是否自己有需要調整的地方
人生的U形曲線:年輕時幸福感高,中年時會降到最低,老年才會回升。軒軒沒有年輕到可以承受一切風險試錯,也沒有資深到擁有無法撼動的權力,只要會面對到新一代的老師、學生、家長,就都會衝擊到他的世界,然而一代並非不如一代,只是一代「不同於」一代。
- 
	軒軒要用多長的時間框架,看待自己的教學生涯?是緬懷過去的 13 年,還是預備接下來10 年、20 年「主客觀環境」的變化?
- 
	時代的流變沒有對錯,軒軒可以透過自己的使命和才華,創造一個讓自己專注教學的環境,但這需要時間慢慢形塑,而且在形塑的過程中,不能忽略時代怎麼變
對於「完成使命」,軒軒如何調整信念? [00:16:11]
林懷民創辦雲門舞集,我們看到的是演出、編排、藝術表達,但背後還有經營、聯繫協調、帳務處理、公關、人事等項目。藝術家最在乎也最容易顯化 Calling(召喚),但若無法面對來自內/外、可預期/不可預期的挫折,就不會有現在的雲門舞集。
如果不是你在講氣話,真正的 Calling,有時就是「或是」之後的內容
軒軒:「我常在思考,這個社會生病了,認真的老師反而容易惹禍上身,是不是要放下這個使命感,才可以與社會接軌,或是乾脆做另外的工作,摒棄我不認同的信念,不同流合汙。」
- 
	可以有適當的能量釋放,但氣話發洩完之後,如果你是講真的,就要去做(並非一定要馬上行動,而是瞭解、判斷你這個想法的依據,再做出決定)
- 
	如果事情只停留在語言,沒有認真思考、評估可行性,就會變成你的藉口
→ 現在遇到的挫折,是讓你思考的契機。邀請你以終為始思考:你終究要的是什麼?
中年是最會抱怨的年紀? [00:23:05]
- 
	人到中年,生命經驗已經夠多,因此也會很多抱怨,或是常跟同齡人互相安慰、取暖,但是你可以憤怒、生氣、覺得不公平,也要記得問自己:我要繼續待在那裡嗎?
→ 不要因為到了中年,可以把事情罵得更精準、犀利,就累積很多抱怨的材料、對事情非黑即白,而是要知道這一切只是過程,判斷怎麼做會讓人一厥不振、怎麼做又能讓人重新站起來。
中年不代表成熟,知道自己要什麼、願意面對可能的沮喪和失望,又有能力再爬起來,就是變成熟的第一步。
工商時間~《我們,好好愛》讓你們的關係更「成熟」!
親密關係裡的成熟,是看見並說出彼此的需求,線上課程《我們,好好愛》限時優惠$3199,只到 11 月 4 號晚上 12 點~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21
相關影音
不是不愛,而是你覺得他都「懂」,他卻覺得你「沒說清楚」|第2季|【心理躲貓貓#23】
當你發現最親近的家人、伴侶,一再忘記你的習慣、喜好、說過的話,是不是會讓你感到很失落呢?他到底是不小心忘記,還是打從心底不在乎、不愛了? 這集【心理躲貓貓#23】談「不是不愛,而是沒說清楚」的心理議題,從親子互動到伴侶相處,解析當記憶力、表達方式與情緒需求錯位時,為什麼容易誤會成「他不在乎我」。節目指出,記不住不代表不愛,而是能力、注意力與信任感交錯的結果;想讓關係更穩定,需要練習表達不安、調整期待,並覺察自己用什麼方式確認被愛。當雙方能理解彼此的限制與差異,就能從誤解與猜測中找回連結。這是一集關於愛、理解與情緒安全的練習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5-10-24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