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不愛,而是你覺得他都「懂」,他卻覺得你「沒說清楚」|第2季|【心理躲貓貓#23】

你是不小心忘記,還是打從心底不在乎? [00:01:05]

「你是不是不想聽我說?」

嘉玲和爸爸一直維持著雖不親近、但和平相處的關係。某次她鼓起勇氣想和爸爸談一件重要的事,才說沒幾句,爸爸卻突然轉身離開,讓她又氣又受傷,以為對方是不想聽她說話。

結果沒多久,爸爸回來了,而且耳朵上還多了一副助聽器,只是為了能聽得更清楚。這時嘉玲才想起,爸爸早已聽力退化,只是長期抗拒接受,直到醫生嚴正警告後,他才勉強配戴助聽器。
 

「你是不是對這個家不上心?」

A和丈夫有個五歲的孩子,平常孩子的才藝課程幾乎都是A在安排,而丈夫偶爾會幫忙接送。有一天,丈夫回家隨口問她:「今天小孩要上什麼課?」A聽完瞬間爆炸,因為孩子的課程已經固定上了快一年,丈夫卻還是記不得。她覺得丈夫對這個家不上心,而丈夫則覺得沒必要「小題大作」。
 


他不記得,就等於不愛了嗎?

  • 記憶力是一種能力,跟在不在乎、用不用心沒有直接關聯
例:對方過去記憶力一直都不好,所以他現在忘記這件事,或許只是真的不擅長記東西。


記憶力差又不用工具幫助自己,是不是不夠用心?

  • 你期待他拿筆記下來,或記在手機備忘錄裡,是希望他是你的行動秘書嗎?還是對你們的愛不夠有信心? 
 

記憶力沒問題,為什麼一直不記得我在意的事情?

  • 你很介意他不記得你說過的事,會不會是擔心他不想聽你說話?對你們的愛有懷疑?
 
→ 當你開始想用對方的表現,來確認他是否還愛你,其實是因為你對愛有所懷疑。所以我們該照顧的是自己不安的心,而不是在生活的互動裡,試圖找到對方「還愛不愛」的證據。
 
 
 

對愛感到不安,不能尋求對方的保證嗎? [00:12:05]

  • 當然可以向對方表達自己的不安,希望他如何安慰與照顧你,只不過你表達的是自己的需求,而不是為了質疑他是否還愛你
例:你不記得我的事情,讓我很難過。我最近有點不安,你哪時比較有空,可以多陪陪我嗎?

→ 如果對方無法用你預期的方式給愛,或許也可以想想:
 
  1. 自己的期待是否太難達成,如:希望對方記得有關你的所有事
  2. 他做不到這些,會不會是因為能力不夠,或是生活裡出了一些狀況,而無法把你的需求擺在第一位?
以表達自己的不安為出發點,對方比較不容易感覺被指責,彼此也才有空間討論在愛裡的需求。
 
 

「你是不是不想聽我說」→ 「我怕你不在乎我」

嘉玲看見爸爸一句話都沒說,扭頭就走,感到又氣又受傷,其實是因為她潛意識裡擔心爸爸不在乎她。

嘉玲後來發現,爸爸戴上助聽器後,講話的語氣也變得比較和緩。她才意識到,原來爸爸可能從來都無法聽清楚自己說的話,她卻因此認定爸爸不愛她,或是每當爸爸的語氣聽起來很兇,她也都會以為是自己讓爸爸失望。

→ 我們很容易用自己付出愛的方式,去設想對方應該能用同樣的方式給愛,卻沒有想過對方可能有困難。而無法同理對方的限制時,對方其實也會感覺到你的不在乎。
 


表達受傷的心情時,會不會在無意間也傷害到對方?

  • 雙方對於事實的解讀,可能與真實情況都不同,因為記憶很容易在無意間被自己篡改
  • 刻意忽略不喜歡的部分,或是放大想要強調的地方,都是為了保護自己
→ 留意自己是否用過往的印象,去評判眼前的這個人。
 
例:認為他忘記你在乎的事情,就跟過去那些傷害過你的人一樣不夠愛你。
 
 
 

對方經常「選擇性遺忘」,該怎麼面對? [00:26:30]

  • 雖然很難確定對方「記不記得」,跟「愛不愛」是否有直接關聯,但你可以確定的是「自己愛不愛對方」,因此「能不能」、「想不想」繼續包容對方經常忘記你在乎的事,是你自己可以選擇的
  • 如果你非常在意,對方遺忘對你來說很重要的事,也試著表達過自己的感受、期望,但他改變的幅度卻很有限,你有權利決定要不要繼續這段關係
→ 好的關係裡保有「寬容」,如果在一起時感到勉強,或許適時分開也是一種選擇。
 


如果我是忘記的人,該怎麼辦?

嘉玲承認自己即使認真教學,也不太擅長認學生的臉,所以每當遇到過去的學生跟自己打招呼時,他總會認真的跟對方表達歉意,希望對方幫他複習一下彼此過去的交集。

如果是忘記身邊人跟自己講過的事,他一樣也會好好道歉,誠實表達自己忘記了,並接受來自對方的生氣與難過。
 
玉婷過去可以把所有行程都記在腦海裡,後來隨著要記的事情變多,才漸漸藉助行事曆的幫忙。倘若真的忘記事情,會跟對方表達歉意,不過如果是在私領域發生,則會多一分想要被對方包容的心情,因為自己真的很忙,才會不小心出錯。

→ 當我們越來越能接受自己的有限,自然也就會更有能量去包容別人的忘記,對人真正的溫柔與寬容。
 


線上課程《我們,好好愛》~聽懂說對彼此需求,讓相愛容易相處滿意


在關係裡感到不被愛,很多時候不是因為對方不在乎,而是我們搞不清楚自己的需要,也聽不懂對方真正想表達的心意。
乙白老師的線上課程《我們,好好愛》,帶你認識親密關係中常見的七種需求,像是「被感激」和「被尊重」,看起來相似,實際上有很大的差別。當你能清楚表達自己的需要,也更容易在關係裡被理解~
 
《我們,好好愛》目前享有限時優惠 $3199,活動只到 11 月 4 日!現在就加入學習,讓自己好好愛一次~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21
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M2N0CyaopPs

【節目主持人】

李玉婷 安境心理諮商所所長/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推薦治療師/臺灣心理諮商學會認證督導。 「跨界心理師」,是對她最佳的詮釋。
 
楊嘉玲 啟點文化共同創辦人/內容部總監/諮商心理師 身份多元,兼具理性與感性的思維與行動力。

相關影音

男人都想成為「有用的人」?為何男性很害怕自己「沒用」?|第2季|【超時空心事#64】

雖然父權制度開始被挑戰,但許多觀念仍處於過渡期,男人一方面想放下「勇敢、犧牲、強大」的標籤,一方面又擔心被說「沒用」,因而陷入挫折與羞愧中 這集【超時空心事#64】以「男人都想成為有用的人?為何男性害怕自己沒用?」為題,深入解析男性自我價值的焦慮根源。從19世紀工業革命到現代社會,男性不再擁有傳統的經濟與體力優勢,卻仍背負「要堅強、要成功、不能脆弱」的父權劇本。節目探討男性被說「沒用」時的羞愧與憤怒、為何容易陷入攻擊性反應,以及如何透過理解、對話與支持,重建自我認同。主持人也提醒:跳脫「有用=有價值」的框架,是性別平權與自我成長的重要一步。這不只是關於男人的故事,而是一場關於人如何看見自己的深刻對話。

2025-10-27

啟點轉運站~你很認真負責,卻沒有被好好對待嗎?|【一天聽一點#1714】

人生的「U形曲線」講的是人的幸福感在年輕時高,中年時降到最低點,老年才會回升。該如何好好調整信念,面對中年時的「使命感」與「無奈」呢? 這集【一天聽一點#1714】談的是「認真負責卻沒被好好對待」的現代職場與教師處境。面對家長投訴、制度調查、甚至來自社會的誤解,那份對教育的熱情與使命感,該怎麼在現實壓力下不被磨光?節目從中年U形曲線與「Calling(召喚)」出發,提醒我們先分清楚是個案還是通例,再學會調整角色邊界與時間框架。包含事前溝通、突發狀況的補償策略,以及如何在時代變化中重新定義專業價值。重點不是放棄熱情,而是找到一種更務實、更長久的方式續航——能溝通就調整,不能改就選擇,把憤怒變成動力,讓理想與現實一起長出韌性。

2025-10-23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