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不愛,而是你覺得他都「懂」,他卻覺得你「沒說清楚」|第2季|【心理躲貓貓#23】
你是不小心忘記,還是打從心底不在乎? [00:01:05]
「你是不是不想聽我說?」
結果沒多久,爸爸回來了,而且耳朵上還多了一副助聽器,只是為了能聽得更清楚。這時嘉玲才想起,爸爸早已聽力退化,只是長期抗拒接受,直到醫生嚴正警告後,他才勉強配戴助聽器。
「你是不是對這個家不上心?」
他不記得,就等於不愛了嗎?
- 
	記憶力是一種能力,跟在不在乎、用不用心沒有直接關聯
↓
記憶力差又不用工具幫助自己,是不是不夠用心?
- 
	你期待他拿筆記下來,或記在手機備忘錄裡,是希望他是你的行動秘書嗎?還是對你們的愛不夠有信心?
記憶力沒問題,為什麼一直不記得我在意的事情?
- 
	你很介意他不記得你說過的事,會不會是擔心他不想聽你說話?對你們的愛有懷疑?
對愛感到不安,不能尋求對方的保證嗎? [00:12:05]
- 
	當然可以向對方表達自己的不安,希望他如何安慰與照顧你,只不過你表達的是自己的需求,而不是為了質疑他是否還愛你
→ 如果對方無法用你預期的方式給愛,或許也可以想想:
- 
	自己的期待是否太難達成,如:希望對方記得有關你的所有事
- 
	他做不到這些,會不會是因為能力不夠,或是生活裡出了一些狀況,而無法把你的需求擺在第一位?
「你是不是不想聽我說」→ 「我怕你不在乎我」
嘉玲後來發現,爸爸戴上助聽器後,講話的語氣也變得比較和緩。她才意識到,原來爸爸可能從來都無法聽清楚自己說的話,她卻因此認定爸爸不愛她,或是每當爸爸的語氣聽起來很兇,她也都會以為是自己讓爸爸失望。
→ 我們很容易用自己付出愛的方式,去設想對方應該能用同樣的方式給愛,卻沒有想過對方可能有困難。而無法同理對方的限制時,對方其實也會感覺到你的不在乎。
表達受傷的心情時,會不會在無意間也傷害到對方?
- 
	雙方對於事實的解讀,可能與真實情況都不同,因為記憶很容易在無意間被自己篡改
- 
	刻意忽略不喜歡的部分,或是放大想要強調的地方,都是為了保護自己
對方經常「選擇性遺忘」,該怎麼面對? [00:26:30]
- 
	雖然很難確定對方「記不記得」,跟「愛不愛」是否有直接關聯,但你可以確定的是「自己愛不愛對方」,因此「能不能」、「想不想」繼續包容對方經常忘記你在乎的事,是你自己可以選擇的
- 
	如果你非常在意,對方遺忘對你來說很重要的事,也試著表達過自己的感受、期望,但他改變的幅度卻很有限,你有權利決定要不要繼續這段關係
如果我是忘記的人,該怎麼辦?
如果是忘記身邊人跟自己講過的事,他一樣也會好好道歉,誠實表達自己忘記了,並接受來自對方的生氣與難過。
→ 當我們越來越能接受自己的有限,自然也就會更有能量去包容別人的忘記,對人真正的溫柔與寬容。
線上課程《我們,好好愛》~聽懂說對彼此需求,讓相愛容易相處滿意
在關係裡感到不被愛,很多時候不是因為對方不在乎,而是我們搞不清楚自己的需要,也聽不懂對方真正想表達的心意。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21
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M2N0CyaopPs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關影音
男人都想成為「有用的人」?為何男性很害怕自己「沒用」?|第2季|【超時空心事#64】
雖然父權制度開始被挑戰,但許多觀念仍處於過渡期,男人一方面想放下「勇敢、犧牲、強大」的標籤,一方面又擔心被說「沒用」,因而陷入挫折與羞愧中 這集【超時空心事#64】以「男人都想成為有用的人?為何男性害怕自己沒用?」為題,深入解析男性自我價值的焦慮根源。從19世紀工業革命到現代社會,男性不再擁有傳統的經濟與體力優勢,卻仍背負「要堅強、要成功、不能脆弱」的父權劇本。節目探討男性被說「沒用」時的羞愧與憤怒、為何容易陷入攻擊性反應,以及如何透過理解、對話與支持,重建自我認同。主持人也提醒:跳脫「有用=有價值」的框架,是性別平權與自我成長的重要一步。這不只是關於男人的故事,而是一場關於人如何看見自己的深刻對話。
啟點轉運站~你很認真負責,卻沒有被好好對待嗎?|【一天聽一點#1714】
人生的「U形曲線」講的是人的幸福感在年輕時高,中年時降到最低點,老年才會回升。該如何好好調整信念,面對中年時的「使命感」與「無奈」呢? 這集【一天聽一點#1714】談的是「認真負責卻沒被好好對待」的現代職場與教師處境。面對家長投訴、制度調查、甚至來自社會的誤解,那份對教育的熱情與使命感,該怎麼在現實壓力下不被磨光?節目從中年U形曲線與「Calling(召喚)」出發,提醒我們先分清楚是個案還是通例,再學會調整角色邊界與時間框架。包含事前溝通、突發狀況的補償策略,以及如何在時代變化中重新定義專業價值。重點不是放棄熱情,而是找到一種更務實、更長久的方式續航——能溝通就調整,不能改就選擇,把憤怒變成動力,讓理想與現實一起長出韌性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