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你想當「好人」,你卻不快樂?~《毒性羞恥》凱宇和嘉玲的對談|【有聲書評】
※ 使用App收聽節目者,如欲觀看完整影片,請至【啟點文化】YouTube頻道。
※ 本集將聚焦於男性成長的過程中,社會或家庭在情緒上,給男人什麼樣的制約,讓部分男性的行為讓人不解,並且造成什麼負面影響。
00:00:00 毒性羞恥:讓男人不敢做自己、隱藏過錯、渴望認同的童年創傷
-
現代男性同時被期待提供「工具性價值」與關係中的「情緒價值」
-
許多男性努力維持和諧、避免衝突、尋求認同,覺得自己應該隱藏過錯,不相信不完美的自己仍值得被接受
《毒性羞恥》的特色
-
作者很懂得如何與男性對話,用列點的方式讓人對焦
-
幫助男性在心理上找回自己是誰、如何看待自己
00:06:05 看上去是「好人」,但不一定受歡迎的男性
男性「好人」常見的行為特質
1. 渴望別人的認同
-
內在有恐懼,覺得自己沒做到什麼事情就「不夠格」
2. 隱藏自己的缺點和過錯
-
否則會認為自己會被拋棄
3. 壓抑自己的感受
4. 想成為跟自己父親不一樣的人
當「好人」不好嗎?
1. 不誠實
-
很難讓自己真實的想法出場
-
會擔心自己「說不好」的時候,會引發其他事情
2. 藏有秘密
-
就算沒有把事情做好,也不能被抓到把柄,否則會有太大的恐懼
3. 有一套自己辯解的謬論
「我必須…才能…」
-
行為模式可能會「操縱」他人,做事情會有潛藏的期待
-
有「用什麼、換什麼」的意圖卻不明說,造成身邊人的困惑
→ 可能會變成「控制狂」。
4. 容易有「成癮行為」
-
將自己的需求包裝在「好人」的外表下,慾望無從滿足
→ 不會表達負面情緒、不會設立界線,有時在人際關係中會有很強的「孤立感」。
※ 成癮行為的內在,一定有沒有處理的「痛」,才需要透過成癮行為安撫、滿足自己。
00:10:09 男性為何成為「好人」?
-
不相信真正的自己會被接納
-
沒有人示範「力量與溫柔可以並存」,於是脫離母親、成為「男性」的過程中,男孩會腦補「好男人」、「負責任的人」應該長成什麼樣子
現實中「成功」的荷西
荷西是成功的企業顧問,但很害怕親密關係。荷西容易壓抑自己的憤怒,盡可能避免說出會讓人不舒服的話,但對方卻還是爆炸,此時他體會到自己有很潛藏的「控制狂」,想要控制別人都能認同自己。也因此,荷西在親密關係中,容易吸引到「依賴性很強」的女性、對「受害者」很有興趣,希望自己被崇拜、在關係中有功能與價值。
荷西來自工人階級的家庭,他在7個孩子中排行老二,14歲時就要照顧弟妹。荷西的父親容易生氣,有控制狂和虐待傾向,母親則有躁鬱症,動不動就鬧自殺。15歲時,荷西曾搶下母親手中上膛的手槍,其他孩子都嚇得不敢動。
荷西無論在工作或感情上,都時常掉入糾葛,他覺得自己的人生需要這些麻煩事,否則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。
荷西來自工人階級的家庭,他在7個孩子中排行老二,14歲時就要照顧弟妹。荷西的父親容易生氣,有控制狂和虐待傾向,母親則有躁鬱症,動不動就鬧自殺。15歲時,荷西曾搶下母親手中上膛的手槍,其他孩子都嚇得不敢動。
荷西無論在工作或感情上,都時常掉入糾葛,他覺得自己的人生需要這些麻煩事,否則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。
-
整個社會的期待,通常都希望男人可以先有「功能(工具價值)」,因此男人的前半生,時常花許多力氣在「做對的決定」,直到達成目標(成為別人眼中「好的男人」),才發現自己不快樂
→ 這個痛苦並非你做錯什麼,而是你「很努力做對原本覺得該做的」。
00:18:00 「好人症候群」3階段
階段一:被遺棄的恐懼
-
除非做什麼事情,否則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
例:表現不好就不夠格在這個家。
例:即使家庭很破碎,也必須照顧好一切,否則連家都沒有。
階段二:毒性羞恥
-
意識到自己「不怎樣就會被遺棄」,就會覺得自己「一定有哪裡做錯了」
-
沒有覺察自己過去的經歷與傷,就會重現在生活中
孩子面對毒性羞恥時的內在信念:「我一定有哪裡不好,因為我哭的時候沒人理我/媽媽又出現這個表情/爸爸兇我/我不像爸媽那樣完美/我沒辦法讓爸媽開心…。」
階段三:生存策略
-
「我只有…的時候,才有價值、才值得被愛」
-
對孩子來說,生存不只是吃飽穿暖,還渴望愛與被愛,並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,於是發展出「必須讓所有人都開心」的生存策略
「必須讓所有人都開心」當中,有嚴重的強迫性行為,包括遮蓋自己的過錯、不觸碰自己的情緒。因此如果一位男性總是有很多理由、藉口,或是做錯了卻很愛硬拗,可能他也是受傷的人。
※ 並非為加害人找理由,而是如果對這樣的現象多一些理解,可能也能對自己有更多理解。當你在為過錯找藉口、擔心自己不被接受、需要幫忙卻找不到人幫忙時,承認這是「正常」的狀態,不再以「我很好」遮掩,可以更完整你的生命。
00:28:32 為什麼有些男人,會對女性極度不耐煩?
過去男性在成年過程中,會有男性的「導師(如:父親、長老)」,讓他知道生存是什麼、男人是什麼;現代男性的成長過程中,則是「女性老師」居多,於是許多男孩變成在「幫派」找尋男性認同。
-
男孩身邊沒有父親或其他男性榜樣,會難以理解身為男性的意義為何,只知道「我不能跟媽媽一樣」,因此容易對女性不耐煩
「好人症候群」最累的地方在於,把自己活成一個「角色」,有功能,卻不像一個「人」。
00:31:43 你可能有「好人病」的指標
1. 潛藏期待
-
有需求時,如果你無法坦然說出自己的想要,就會營造一個情境(如:包裝在「心思細膩」之下),讓需求有機會被滿足
-
背後有「不明言的交換」,有時會用迂迴含糊的方式,並且有試圖操縱對方的嫌疑
例:向對方說「我愛你」,想要得到的其實是「你也愛我」。
-
潛藏期待發展到負面的極端,會變成 PUA
例:「我說『我不會傷害你』,不等於『我會好好對待你』,是你自己覺得我會好好對待你。」
-
潛藏期待發展到善良的極端,會造成自己很大的委屈,認為不斷付出就會得到自己想要的
對方可能猜不到你「付出」是想要得到什麼,但你因為怕被拒絕或進入「協商模式」而不明說,於是喚起童年「被拋棄」的恐懼。
→ 提出自己的需求是合理的,但同時也要允許對方不一定要接受。
為自己的需求負責:練習「直接明確的表達方式」來請求協助與要求。
2. 界限問題
-
界限模糊,外人看來會覺得你一直在「變來變去」,但其實是因為內在沒有安全感,於是隨時都在「機動性調整」
例:忘記自己已經是「大人」,心智狀態還是「孩子」,於是當對方傷害你,你會忘記可以反擊,只覺得自己一定有哪裡做錯,進入「毒性羞恥」,並且找到「只要我…就可以…」的生存策略。
-
容易影響到親密關係,因為伴侶最大的安全感與確定感,並非來自於你的討好,而是看到你是一個「堅定」、「一致」的人
3. 害怕碰觸情緒
-
「被拋棄的恐懼」容易發展出「不要觸碰情緒」的內在保護機制,會讓人很難有深刻的連結
例:男孩可能必須花很多力氣,安撫情緒不穩定的母親,於是他把自己的情緒關掉。
00:41:25 意識到自己有「好人病」,該怎麼辦?
面對恐懼:先承認自己有恐懼
-
當你覺得自己很努力、盡責地做了很多事,卻仍然不快樂、得不到你要的,可以問問自己:「到底是什麼原因,讓我覺得一定要這樣?」
→ 願意承認恐懼:「我其實很擔心,當我沒有做好的時候,我就不夠資格成為這個家的男主人;我很擔心失去現在的身分,我就不會被接納;我很害怕過去累積的一切都消失了,我就沒辦法在這個世界立足。」
※「穿越恐懼」的功課,不要自己修:建議透過諮商師或學習資源,袒露自己的真實、找到支持與力量。
你可以做的練習:
-
就算某件事情再害怕,也試著去做做看
-
不要將就,練習把自己擺在第一位,想要的就試著去索取
-
練習直接一點
-
選擇去拒絕,告訴自己「我已經成年了,可以制定自己的規則」
-
對自己好一點
00:48:56 《ETF存股投資法》早鳥優惠中!
想要累積資產、讓金錢有更好的利用,Yellow 老師的線上課程《ETF存股投資法》,將讓你在股市震動時,仍可以合理地看待它,並且保有投資上的期待。
即日起至5月21日晚上9點,《ETF存股投資法》早鳥價只要$5888元(原價20,800),邀請你現在就加入學習的行列!
【線上課程】《ETF存股投資法》~打造你的專屬財富地圖,安心享受複利效果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22
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youtu.be/-vVBcB21Isc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22
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youtu.be/-vVBcB21Isc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