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真的認識「愛」嗎?如何學會「好好去愛」?~《愛的藝術》嘉玲和凱宇的對談|【有聲書評】
「愛是一門藝術嗎?如果是,它就要求知識和努力。」
00:05:22 一般人對於「愛」的誤解
追求的是「被愛」,而不是「付出愛」
-
如果追求「被愛」,會想盡辦法讓自己「可以被愛」,於是在工作、外貌上花力氣讓自己「被選上」
把愛理解成「對象的選擇」
-
列出很多選擇對象的條件,在約會時變成像在面試
像消費邏輯一樣「交換」愛
-
想知道對方可以滿足自己什麼、能帶來什麼好處
把熱戀的墜入感、怦然心動當作愛
-
社會心理學家佛洛姆(《愛的藝術》作者):「如果你遇到一個人,跟他有熱戀的感覺,說明你們兩個有多寂寞」,才會在遇到對方時,覺得他是你全部的愛
透過佔有、嫉妒、控制等在意,當作評量感情的標準
-
用「忠誠」、「在乎」包裝的佔有與控制,背後充滿恐懼
-
佔有、嫉妒、控制,通常是在「被愛」的角色中,才會有的心情
00:14:41 為什麼人要「追求愛」?
人都想要消除分離感
-
希望身邊可以有個「因為他的存在,證明我有價值」的人
-
佛洛姆認為,人一直想要回到「母嬰關係」,因為那是生命中第一次感受到愛、全心全意被呵護(在「被愛」的位子),於是想要回到全然被關注、接納的狀態
消除分離感常見方法:藥物、性愛、刺激的活動
-
感官刺激強、身心都要投入、效果轉瞬即逝,因此容易讓人上癮
00:18:38 愛,到底是什麼?
佛洛姆認為,最接近「愛」的感覺,是「創造性的心流」
-
做一件事情到渾然忘我,融入其中、忘記時間感、得到滿足感
-
能夠從創造性的經驗中得到快樂,就是跳脫「以自我為中心」、能與他人互動
愛是給予,不是接收
-
「付出愛」時,對愛的理解會更完整、人格也會更全面、成熟
-
期待透過對方的行動,確認彼此有沒有愛(如:回家後有沒有擁抱、做決定前有沒有想到對方),是在懷疑愛,而不是活在愛裡
愛≠犧牲
-
能力、資源不足時才需要犧牲,因此犧牲不是愛
-
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很重要的,內在足夠強壯,便不需要透過做很多事情,才能讓你感受到自己在愛裡
00:29:57 在生命中實踐「愛」
照顧
-
感受對方的需要
責任
-
承諾一段關係後,要願意付出
-
當你願意給予(並非犧牲),熱愛並不會讓人感到累,而是會感到滿足
尊重
-
你所愛的人是一個個體,要尊重對方有他自己的樣子
理解
-
瞭解愛裡不只有自己,要持續換位思考
-
知道他人對你的意義為何,並讓自己和他人處於平等、平衡的位置
00:34:04 愛,為什麼是的「藝術」?
不懂愛、學習愛,是很正常的
-
佛洛姆曾在愛中受過傷、有過許多迷思與誤解,他花上一輩子的時間,懂得什麼是愛,並寫成《愛的藝術》一書
-
人生最大的創造是「自我完成」:覺察到生命中的議題、願意為其負起責任,尊重現況就是如此,並進一步找資源去理解
-
當你完成自我,就能帶給更多人美好的祝福
佛洛姆:「愛一個人,就能愛所有人。」
佛洛姆:「是因為我愛你,所以我需要你;而不是因為我需要你,所以我愛你。」
00:43:02 啟點Live秀Q&A
愛情有排他性,愛情與愛有差別嗎?
-
愛情的對象是否只有一個,是可以討論的哲學,與文化、經濟、政治都有關聯
-
談戀愛時,我們時常會退回幼兒狀態,因此更需要覺察自己對愛的理解
-
關係中時常引起爭執的,是希望對方滿足自己的需求,但需求並不等於愛
愛是如何呈現在現實中的感情?
行為上很融洽、一輩子把對方放在心裡最重要的位子、吵吵鬧鬧卻都沒有放棄一起繼續努力,都可能是愛的呈現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