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人「不順從」的愛,想說什麼?|女性主義治療5-1|【心理小學堂#42】
00:00:00 女性主義治療簡述
-
沒有特定創始人,是一代接一代傳承下來的觀念
-
女性主義的潮流,源於19世紀下半
00:03:26 西蒙·波娃(Simone de Beauvoir)
家庭
-
1908年1月9日出生,1986年過世,享年78歲
-
家境好,爸爸是律師、媽媽是富二代名媛,有一個感情好的妹妹
-
天賦好,三歲就會讀書,媽媽願意提供資源讓她學習
-
和媽媽關係好,崇拜媽媽的漂亮優雅
-
和爸爸關係矛盾,認為爸爸是紈褲子弟,不喜歡她念書但又會炫耀她的聰明
價值觀成因
-
覺得爸爸膚淺,因為生命早期看到的女性,都比男性還要會做事情
-
青少年時期,看到生育讓女性犧牲時間、心力照顧家庭,覺得不公平、立志不生小孩
-
一戰爆發家道中落,爸媽感情因經濟變差,於是波娃對婚姻沒有好印象,想當老師養活自己
感情
和沙特的關係
-
兩人是著名的開放式關係,終生沒結婚,視彼此為一輩子的靈魂伴侶
-
波娃考進巴黎天主教大學,主修數學、哲學,和同樣修哲學的沙特認識並相戀
-
兩人功課很好,考上老師後卻沒有做好「好老師」的職責,因為私生活不拘謹,最後被解聘
-
很多老師都說:波娃的哲學能力比沙特好,她很認真、也很會寫作,卻因為是女性而不受重視
-
沙特缺少生活能力,波娃是他的情婦、代理妻子、廚師、經理、保鑣、護士
和艾格林的關係
-
艾格林是曾演過《金臂人》的美國電影明星
-
兩人越洋戀愛,有大量書信往來,波娃不經同意公開書信,世人都知道他們談戀愛
-
艾格林希望和波娃待在一起,雖然波娃很愛艾格林,卻因為覺得沙特是孤獨、可憐的,於是選擇回法國、回到沙特身邊,傷透了艾格林,但波娃下葬時,手上戴的還是艾格林送的戒指
-
波娃對艾格林說:「我渴望能見你一面,但請你記得,我不會開口要求要見你。這不是因為驕傲,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毫無驕傲可言,而是因為,唯有你也想見我的時候,我們的見面才有意義。」
為什麼波娃是「女性主義」代表人物?
-
寫了《第二性》,點出女性在那個時代的定位與狀態
-
1970年代仍活躍於法國
-
推行女性解放運動,要求政府還給女性墮胎權
00:22:31 凱倫‧荷妮(Karen Horney)
-
1885年9月16日出生,過世於1952年,享年67歲
-
第一個挑戰佛洛伊德「伊底帕斯情結」的人,不認同女人如佛洛伊德所說,羨慕男生有陰莖
-
提出「子宮欽羨」,覺得有些男生也羨慕女生有子宮,天生就跟孩子可以很親密
家庭
-
出生於德國,排行老二,有一個優秀的哥哥,覺得父母偏心、在家中不被愛
-
爸爸是脾氣暴躁的船員,夫妻感情差,荷妮因此意識到婚姻很痛苦
-
跟媽媽感情好,覺得媽媽吸引人但太過軟弱,因此決定不當乖女兒
-
爸爸不讓她讀書,她就自己考取醫學院,原本學校沒收過女性學生,Horney努力爭取得到了機會
感情
和奧斯卡的關係
-
奧斯卡是荷妮的第一任丈夫,他們生了三個女兒
-
奧斯卡做金融業,很忙,但生活很優渥
-
荷妮感受不到丈夫的愛,滿滿的母職和工作讓她很痛苦,17年後離婚
和佛洛姆的關係
-
是精神分析師,也和存在主義有關係,著有《愛的藝術》一書
-
佛洛姆比荷妮小15歲,兩人原本都有自己的婚姻,離婚後才在一起
-
兩人交往10年、戀情轟動心理學界,最後佛洛姆選擇對佛洛伊德效忠,兩人分開、荷妮深受傷害
-
佛洛姆和荷妮的女兒感情很好
荷妮的貢獻
-
反對佛洛伊德的性驅力,認為孩子的行為,來自對愛與安全感的追求
-
做許多兒童研究,包括基本焦慮與神經質反應,拓展精神分析面向
-
和一名女精神分析師克萊茵互相扶持,曾為彼此的小孩做分析,克萊茵因此發展客體關係理論
00:33:34 波娃與荷妮的共通點
-
前衛、敢愛敢恨、勇於做自己
-
在專業上有很高的地位,仍勇於追求愛情
-
女性的自我定義中,關係占很大一部份
00:35:27 全新【線上課程】預告!
-
《活出有選擇的自由人生》凱宇老師帶你看見信念的力量,穿越情緒的不舒服與不理想的狀態~
-
《你是哪種人?》嘉玲老師用人格測驗的方式,討論榮格的性格類型論,帶領你瞭解、圓滿自己,做出更合適的選擇~
《活出有選擇的自由人生》即將在12月12號開賣,為了回饋一直以來支持啟點的朋友,早鳥期間加入《活出有選擇的自由人生》,能同時享有嘉玲老師的《你是哪種人?》線上課程!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