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秘的「心理劇治療」,都在做什麼?|完形治療5-5|【心理小學堂#26】

完形治療的治療技巧
00:01:06 改變語言

  • 把責任丟給別人,會比較意識不到自己的責任
「是你這麼做,才讓我很難過」、「是你遲到,我才這麼生氣」、「他說這些話,才會害我動手」
 
  • 改變語言可以讓溝通更順暢、更懂得關係是兩個人的
「是你這麼做,才讓我很難過」
→ 清楚說明你的位子、期待、責任:「我對你有期待,希望你早點回家陪我,所以當你加班沒辦法回來陪我,我就會很難過。」
 
  • 不是「因為這件事情發生,所以我有這樣的感覺」,而是我們有期待和需求,但我們沒有辨識出來,所以直接跳到「我有情緒」
「他說這些話,才會害我動手打人」→ 我沒有好好控制我的衝動而動手打人,特別是聽到批評的話時,就會更難以控制自己的衝動。
 
  • 完形治療很在意「你」、「我」、「他」的使用,如果習慣使用「你」和「他」,表示心理上還有些距離
 
 
 

00:05:31 用實驗幫助當事人進入狀況

1. 鼓勵當事人要留在感覺當中

Perls 曾處理一個夢到蜘蛛的案子,不斷用「什麼」、「如何」,問個案對蜘蛛的反應。
個案:「我夢到一個很像蜘蛛的東西。」
Perls:「那你有什麼感覺?你經驗到什麼?」
個案:「你是說身體上的嗎?」
Perls:「身體上、情緒上……到目前為止,我們都只停留在想來想去、說來說去。」
個案:「我覺得好像有一隻蜘蛛坐在我身上,我想起來做什麼事。」
Perls:「當這隻蜘蛛在你身上時,你經驗到什麼?」
個案:「覺得這裡(指著身上一個地方)黑壓壓的。」
Perls:「你對這隻蜘蛛沒有反應嗎?如果現在真的有一隻蜘蛛爬到你身上,你會經驗到什麼?」
個案:「我會開始變得緊張,然後跳起來尖叫。」
Perls:「怎麼做?你會怎麼尖叫?」
個案:「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叫得出來,當我叫出來的時候,會聽到自己的聲音……」
Perls:「怎麼叫?」
於是個案就尖叫。
 
從「覺得」到「站起來尖叫」,讓他停在感覺中,重新真實地上演一遍。
  • 有些人不瞭解背後的機制,只有一直逼迫個案,可能會造成有危險性的後果,讓個案帶著無法消化、處裡的東西
 


2. 誇大練習

本來只是輕微抖腳,要個案抖用力一點,再問他腳的感覺、腳想說什麼話?
 
要微微駝背的個案駝嚴重一點、體驗被壓垮的感覺,問他扛著什麼、身體想跟他說什麼?
 


3. 倒轉技術

  • 類似存在主義「矛盾治療」
領導者要求一個擅於討好的人,接下來都不可以答應任何事情,體驗自己在說「NO」的時候,身體有什麼感覺?
 
有些人可能在經驗過後,會覺得很釋放,因為他最擔心的事情不會發生,但他仍會經歷到身體的緊張,下次意識到時,就更能控制好自己,並知道如何解釋這個緊張。
 


4. 預演(心理劇)

把腦中的幻想透過舞台演出來,導演可能是領導者,身邊的人可以扮演你、家人、同事、觀眾,讓主角直接體驗可能發生過的感受,或把過去的重要情境重演。

推薦影集:《四樓的天堂》
 
 
 

00:13:00 內在對話(小天使、小惡魔)

  • 透過小天使和小惡魔凸顯自己的矛盾
如果內心有還沒處理完、或是過不去的情緒和信念,內在對話的過程可能看見內攝父母、社會的期待和信念,看清楚自己的拉扯。
 
 
 

00:15:00 空椅法

(與「內在對話」搭配使用)
 
Perls 的一位女性個案,和過世的媽媽有未完成的事件。
Perls :「你可以跟媽媽說『再見,請安眠』」
個案:「我曾經跟他說過。」
她想了一下,說:「再見,媽媽。」然後噙淚。
Perls 溫柔地說:「和她說話、到她的墓前。」
個案哭著說:「再見,媽,你對你所做的事情也是無能為力的,那不是你的錯,妳的先生生了三個男孩,以為我也會是個男孩,所以發現我是個女孩時你覺得很糟。你有試著想補償我,可是你不需要溺愛我,我原諒你,你已經做得非常辛苦了,我可以靠我自己走。」
個案在跟媽媽告別,但 Perls 發現個案的呼吸是憋住,於是提醒她。
個案深呼吸、換口氣後,輕輕地說:「媽,讓我走。」
Perls :「那媽媽會說什麼?」
個案:「她會說:『我不能讓你走』。」
Perls :「那你現在扮演媽媽,拉住她、不讓她走。」
個案:「媽,我不能讓你走、我需要你,媽,我不需要你。」突然地拉扯。
Perls :「你很想念她,是不是?」
個案:「是。」
Perls 看出是個案不讓媽媽走,而不是媽媽不讓個案走,所以要她翻轉去演媽媽的角色,讓她經驗自己的感覺,承認這件事後,個案才說:「好,媽,我讓你走。」然後大哭……
 
  • 透過進入角色(在那個位置上會說什麼),身體會直接反映出你從沒想過的話
  • 對話的跳躍,是當事人內在的變化
 
 
 

00:20:40 夢

  • 認為夢裡的每個角色都是自我的一部分
  • 邀請個案扮演惡夢中可怕的角色,透過扮演跟潛意識對話:「如果你是那個角色,你想要說什麼?」
一隻大猴子、兩隻小猴子被關在籠子裡,他們看起來一團糟,但個案卻不知道為什麼一直想看這些猴子打架、打鬧。因為場面越來越失控,他轉向媽媽希望得到幫忙,可是擺脫猴子之後,又覺得很想念他們。他想要努力找到留下猴子的方法,但不想讓他造成自己這麼大的壓迫和緊張,於是醒來前,他決定把猴子分別關在不同籠子,覺得這樣就可以永遠留住他們。

治療師邀請個案扮演夢中的各個角色,最後他意識到,這個夢是他現實裡的掙扎:個案是已婚婦女,有一個先生和兩個小孩,對他來說,家就是個又愛又恨的地方。
 
 
 

00:27:39 完形治療的優缺點

優點

  1. 打破規則,重視身體和經驗
  2. 強調當下、接觸,把情緒找回來
  3. 很多活力和實驗
  4. 會讓人覺得很有進度(但要覺察自己有沒有上癮)
 
 

缺點

  1. 因為太反規則,會讓人反智(反理性)、反社會,變得有點偏激
  2. 有些人會不喜歡、沒辦法接受,在團體中有被隔離的感覺
  3. 強調個人的感受、經驗,容易被有心人士操弄
  4. 完形治療喜歡做團體活動,人在團體活動時,知覺、注意力、控制力會下降,很容易從眾、操控、被催眠
 
 
 

00:32:38 完形祈禱文

完形祈禱文 Perls, 1969

我為我而活,而你為你而活。
我不是為了回應你的期待,而來到這個世界,
你也不是為了回應我的期待,而來到這個世界,
你是你,我是我。
如果偶然讓我們相遇,那很好。如果沒有,那也沒辦法。
 
  • 給人太感官、享樂的意味
  • 強調孤獨,貶低連結,接近強迫性的自主權和孤立主義
  • 如果沒有覺察,一些靈修或修行的人,會隱隱有種優越感,有很強的排他性
 


後世的完形治療師,意識到完形繼續這樣發展下去,可能會太孤立、撇除個人對社會的責任,於是提出新的祈禱文:

如果我就只是做我的事,而你做你自己的事,
我們便是站在失去彼此,以及站在我們自己的危險邊緣上了,
我在這個世界上,不是為了根據你的期待而活,
但我在這個世界上,是為了肯定你,
做為一名獨特的萬物之靈而存在的,
同時也被你所肯定。

我們唯有在彼此的關聯中,才是完全的自己,
一個與你疏離的我,
是不完整的。
我並非偶然發現你,
我藉由積極地伸出手臂,
而非被動地等待事情發生在我身上,
而我找到你,
我可以有意識的使它發生,
沒錯,我必須從自己出發,
但我不能止於我自己;真理始於二。
 
  • 把責任、他者、我之於世界的位子重新放回來
  • 「做自己」是允許自己自然地存在、同時看見別人的存在,並找到一個平衡點
 
 
 

00:41:19 下集預告、工商時間

下集預告:行為主義學派
 
【線上課程】《讓夢想著地》勇敢迎接改變,陪你生涯轉彎不孤單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13
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youtu.be/DviTCUUjLNA
 
現在加入《讓夢想著地》享有早鳥優惠價$1666~
陪伴你迎接更喜歡的新自我,優惠期限只到2022年8月25日晚上9點!

 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