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被「孝順」犧牲的人生,該怎麼「照顧自己」?|【一天聽一點#1715】
你有長照的壓力嗎? [00:00:00]
然而,很多照顧者因為環境或社會的影響,經常會主動承擔過多的責任,壓縮個人生活、無法跟他人求助,所以很多照顧者若沒有外援,都會被迫放棄原本的工作,回家扛起照護的責任。
此外,越想承擔責任,就越有可能需要隨時待命,擔心病人會有突發狀況,讓你身心緊繃、沒辦法睡得安穩,得不到真正的放鬆,長時間下來,很多照顧者會開始有慢性壓力,身心健康受到影響。即便意識到自己的身心好像出狀況,也可能因為要長時間待在病人身邊,沒辦法隨意離開,跟外界的生活便慢慢隔絕,容易感覺寂寞和無助,同時也失去獨處的機會,沒有心理空間好好整理思緒,容易處在焦慮和煩躁的情緒裡面。
你有「照顧者內疚」嗎? [00:03:61]
照顧者內疚
-
擔任照顧者時,對於自己想要休息、求助的念頭,產生很強烈的愧疚感
經歷「照顧者內疚」時,通常會出現的三個行為:
1. 下意識地自我批評
-
照顧病人時,如果你會因為病人狀況不好,或是有些細節沒有顧到,就覺得「一定是我不夠細心、不夠努力,才會發生這種事情」,久而久之就會習慣性地檢討自己,把每個問題都解讀成「自己的失誤」,沒辦法看見病人的狀況、現實的條件,都可能會影響照護品質
-
下意識地自我批評,會讓你分不清楚什麼是你能/不能控制的,除了會慢慢跟現實脫軌,無法接受病人的病情惡化,還會在別人想把責任丟到你身上的時候,過度承擔他們的指控和批評,讓你陷入「做得好不會加分,但做不好會被扣分」的處境,慢慢失去自我價值感
2. 習慣忽略自己的需求
-
在長期照護的過程中,你可能會出於強烈的責任感,總是想要以病人優先,個人需求則擺到最後,隨便吃、沒睡好,身體不舒服時強忍住,心情不好也會想辦法振作,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也需要被照顧
-
當你習慣忽略自己的需求,可能會在心裡累積很多委屈,覺得自己總是在付出和犧牲,把生活過得非常壓抑,同時卻又會不斷告訴自己:「只要我再多做一點、多忍耐一下,病人可能就會變好一點」,於是一邊委屈,一邊不斷合理化這份委屈,讓你的情緒越來越滿,直到有天再也撐不住
3. 不願意接受別人的幫助
-
當你做過一陣子的照護工作,會擔心別人沒辦法像你一樣熟練或細心,所以不敢把責任交給別人,擔心自己如果離開一下,病人就會發生不好的事情
-
如果把照顧者的身分,變成自我概念的一部份,你會害怕有人取代你的位置,擔心自己會失去價值
-
不願意接受別人的幫助,會很容易陷入孤軍奮戰的困境,就算有人想要提供幫助,他們也會在你一次次的拒絕之下慢慢遠離,導致你變得更加孤立,沒有機會得到支持,於是只能不斷壓抑、忍耐、勉強自己,直到身心再也承受不住,沒辦法繼續擔任照顧者,病人也跟著面臨困境
三個步驟,緩解照顧者的壓力、好好照顧自己 [00:07:16]
1. 允許自己的有限
-
有些事情不管你多努力,都可能沒有辦法順利解決,這時很容易感到挫折、沮喪,覺得自己非常失敗。然而,如果你可以允許自己的有限,會比較看得懂照顧者的責任,從來不是幫助病人恢復健康,而是在你有能力付出的時候,願意陪伴病人一起面對生命的挑戰,能力有限的時候,也能先停下來安頓自己,接受某些事情不是你可以控制的
-
你也需要有修復自己的時間和空間,所以可以找人分擔你的壓力,也可以尋求更專業的照護資源
2. 持續跟他人保持聯繫
-
當你把注意力都放在病人身上,慢慢開始跟社會隔絕,會很容易有一種窒息感,覺得生活只剩下照顧病人,沒有其他體驗
-
抽空跟親朋好友見面,或是跟生活周遭的他人,建立微小的社交連結,如:打招呼、聊聊生活瑣事,就能夠暫時抽離長照的壓力,不會一直陷在裡面
-
任何微小的連結,都可以不斷提醒你「我不是孤單一個人,我的身邊還有其他人」。只要你願意讓別人走進你的生活,就可以維持一定的心理能量,讓壓力可以分散到其他地方,讓你不被困在痛苦的輪迴中
3. 設立你的時間界限
-
當你沒有時間界限,會感覺自己不能休息,好像永遠要跟病人綁在一起,因此在長照的過程中,一定要有緩解壓力的方式
-
守住時間界限,除了可以建立身心的保護機制,還可以不斷提醒自己:「我依然有選擇的權力,我可以掌控我自己的生活」,讓你不會受到過多的委屈,掉進負面情緒的漩渦
長照的生活是一條漫漫長路,除了需要把握休息的時間,也需要長出心理的能力,幫助自己調節情緒、面對壓力,甚至是改寫信念,度過眼前的關卡。
相關線上課程推薦:《幸福人生的情緒課》、《提升你的心理免疫力》、《活出有選擇的自由人生》,讓我們在你需要有人陪伴的時候,能夠成為你重要的支持!
======
參考資料:
-
作者 Mia Barnes。〈What Is Caregiver Guilt?〉。Psychology Today。https://www.psychologytoday.com/us/blog/brain-boost/202502/what-is-caregiver-guilt
-
作者 Elizabeth Scott。〈7 Stress-Management Tips for Caregivers〉。Verywellmind。https://www.verywellmind.com/caregiver-support-caregivers-and-stress-relief-3144520
-
作者 周彥妤。〈六成家庭僅1至2人「照顧孤鳥」來臨,誰來翻轉「工具人」宿命?〉。遠見。https://www.gvm.com.tw/article/121681
【節目主持人】

相關影音
愛美是女人的天性?為何女生需要「變美」?|第2季|【超時空心事#63】
女性一直被迫追求不合理的容貌標準,與身體對抗到習慣向內攻擊、自我貶低。一輩子繳了那麼多「美麗稅」,該如何打從內心相信「外貌不是一切」? 這集【超時空心事#63】延續第二季的主題「父權歷史下的兩性劇本」,討論「女性為何被期待變美」。從19世紀工業革命到20世紀大眾傳媒的興起,「好看的外貌」成為女性在社會上立足的關鍵,也讓女人在追求權利的同時,被綁進了更嚴苛的審美規範。 節目中引用 Naomi Wolf《美貌的神話》指出,女性權利越高,美貌標準就越高:從節食、整形到醫美,外貌焦慮成為現代女性的集體壓力。社群媒體的濾鏡時代,更讓容貌競爭變得日常化,形成所謂「美麗稅」——女人為了符合標準,不斷付出金錢與焦慮。
男人都想成為「有用的人」?為何男性很害怕自己「沒用」?|第2季|【超時空心事#64】
雖然父權制度開始被挑戰,但許多觀念仍處於過渡期,男人一方面想放下「勇敢、犧牲、強大」的標籤,一方面又擔心被說「沒用」,因而陷入挫折與羞愧中 這集【超時空心事#64】以「男人都想成為有用的人?為何男性害怕自己沒用?」為題,深入解析男性自我價值的焦慮根源。從19世紀工業革命到現代社會,男性不再擁有傳統的經濟與體力優勢,卻仍背負「要堅強、要成功、不能脆弱」的父權劇本。節目探討男性被說「沒用」時的羞愧與憤怒、為何容易陷入攻擊性反應,以及如何透過理解、對話與支持,重建自我認同。主持人也提醒:跳脫「有用=有價值」的框架,是性別平權與自我成長的重要一步。這不只是關於男人的故事,而是一場關於人如何看見自己的深刻對話。

